<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北面,离市区26公里,又称庾岭古驿道,跨越粤赣两省,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的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此古道秦汉时开通,秦时设关,叫横浦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朝廷为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海外贸易,派遣左拾遗张九龄开拓梅关古道。工程历时二年,将一条羊肠小道拓展为二丈(6公尺)宽,用青石铺垫的通衢大道。</p><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所在的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陈毅元帅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游击战争,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2013年,“南粤雄关与古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梅岭相传是根据战国时期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的,另一说法是梅岭多梅树,故称梅岭。</p><p class="ql-block"> 我们元旦后来到南雄,午餐后打的去梅关古道,购票,进梅岭村,走不远见路边的司马第,过下马碑廓、听雨亭,约走20余分钟到检票口,入,远远见路边梅树上一点点的白色,随风还飘着淡淡的清香,真如诗中所描述的一样,“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过来雁亭进入古驿道,路面凹凸不平,走路要特别小心,认真对待,看梅时要停住脚步,方才放心不会摔跤。路边都是梅树,梅花已盛开,白色最多,红色次之,黄色较少,绿色的我没有看到。路边还有名人咏梅的诗词碑刻。过北伐军出师处、夫人庙、陈毅诗碑、半山亭,看状元树、东坡树到梅关关楼,穿楼而过,就从广东到了江西,从检票处走到关楼(包括赏梅、拍照)花了50分钟。江西侧只走了十余米,路右侧是一平台是望梅阁,站在平台上看古道及远处的大余县。原路返回,古道见一马队,好像运的是湿水泥。</p> <p class="ql-block">一、门票及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二、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三、梅岭村</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第宅面宽七间28米,中开大门,两厢各开一门。进深18.3米。第前院环建围墙,面积710平方米,院西侧建院门,院门额书“司马第”,院坪南侧立二对青石旗杆石,上刻“光绪四年仲月吉旦奉旨例授贡生练成章立”。第宅硬山顶盖灰色简瓦、三间宅门为青砖筑,其余均为砖墙夯土墙。中间为祖堂,两边为廊间,廊间侧边为厢房,厢房为二层结构。祖堂为二进,天井相隔。居民为练姓。该第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建在梅关驿道旁。</p> <p class="ql-block">下马碑廊</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梅关古道,建于宋代。建筑为南北走向,一进布局,高二层,横跨于古道上,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双坡滴水,灰瓦面。通宽11米,进深9米,左右各有步梯通达二楼。据说是古代中原及南方各地来往商贾、文人墨客路经此地都要下马、落轿,步行通过,以示敬重。</p> <p class="ql-block">四、梅关古道</p> <p class="ql-block">来雁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唐代,原来是供来往客商休息的凉亭,传说北雁南飞至梅岭北麓而止,所以说“梅岭之南无雁”。有一年冬,天气特别冷,群雁飞越梅岭南麓的按肚石(今此石已毁)上躲避,以后年年如此,人们就在群雁栖息的石旁建亭,故叫“来雁亭”。后来雁亭毁于清末民初,现在的来雁亭是近年由南雄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址上重新建造的。新建的来雁亭外型四角攒尖顶,高5.6米、宽5.5米,四周设置水磨石凳,供上下古驿道的游客荫憩。</p><p class="ql-block"> 来雁亭的正门有一副110个字的长联。上联曰:梅香百里,花迎左迁客。表拒佛骨,屈降天庭,驿马驻蓝关,韩退之赋云横雪拥。喜得湘子仙韵,帆抵潮汕,椽笔挽文风,逾千载,稚童尚读驱鳄文;下联曰:关锁千崖,风吹失路人。火烧石屋,冤沉海底,孤身卧雁亭,梁天来泣官贪吏暗。幸仗农夫铁肩,状呈京都,铜铡涤宦场,至今日,老翁犹讲九命案。(嵌名联,上下联首字合起来即“梅关”)</p> <p class="ql-block">重修岭路记</p><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自唐代开凿以来,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重修岭路记的原始碑文于清代雍正年间设立,石碑高2.1米,宽0.94米,碑身上横刻“流芳万载”篆额,落款“雍正捌年岁次庚戌,南雄府知府毛世荣”,碑文详细记载着重修岭路的历史。虽然经过一百多年,石碑上的字大多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辨认了,但是它铭记了那段南雄数代政府重视古道、保护古道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汤显祖诗碑</p><p class="ql-block">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著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五种。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其中以取材于南安牡丹亭故事写的《还魂记》最著名。</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九年(1690年),汤显祖在南京礼部主事任上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贬为广东徐闻典吏,行经南安时曾留诗《秋发庚岭》。</p><p class="ql-block">诗云:</p><p class="ql-block">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p><p class="ql-block">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p><p class="ql-block">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p><p class="ql-block">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p> <p class="ql-block">元宝石</p><p class="ql-block"> 这块外形美观,如同元宝的石头叫元宝石,厚约30公分,高约70公分,长约100公分。元宝石又称扇布石、踩布石、飞雁石等,是过去染坊中用来碾压布匹的一种工具。布匹染完后,为了使颜料更好地渗入棉纤维内,要把布匹卷成卷,放在一块大青石上,上面再压上元宝石,人手扶栏杆踩在元宝石的两边用力碾压,经过这样处理的布匹不仅颜色均匀而且布匹也显得平整光亮。纺织业是中原那边最发达,我们从这块元宝石,也就是纺织工具的发现,就见证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传承过程中是经过了梅关,再传到岭南的。</p> <p class="ql-block">北伐军出征处</p><p class="ql-block"> 为了武装反抗军阀统治,维护革命成果,实现中国统一,1922年至1926年,孙中山先生建立和领导的国民政府,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战争。三次北伐军均在梅关南面作过战前动员。</p><p class="ql-block"> 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集结了粤、滇、黔、赣各军共13个旅,约3万人。1922年2月3日孙中山下令北伐。4月中旬,大本营在梧州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出师江西,命令各路大军集结于韶州。北伐大本营设在韶州。</p><p class="ql-block">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5月9日,第一次北伐誓师大会在韶关市区校场召开,孙中山发表了北伐演说。之后,北伐军共约4万余人兵分三路,其中中路军是北伐的主力,包括李烈钓率领的粤军第一军第一师、滇军朱培德旅、赣军李明扬旅,沿大路经南雄出梅关。三路大军直指赣州。5月20日,孙中山亲自由韶关到南雄前线督师,鼓舞北伐军的士气。北伐军以破竹之势攻下赣州,6月中旬前锋接近吉安。不幸的是,这时的陈炯明却在广州发动了叛乱,随后陈炯明叛军进攻了韶关,17日留守韶关大本营的胡汉民率众退往南雄。第一次北伐失利。</p><p class="ql-block"> 1924年9月17日,北方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孙中山于20日在韶关关举行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随即命令北伐军一律改为建国军,分两路向湘、赣进军。北伐军经梅关古道挥师江西。23日,孙中山前往始兴 南雄县间的要隘视察。由于种种原因,第二次北伐以北伐军转入东征讨贼而告结束。不久,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北伐计划也暂被取消。</p><p class="ql-block"> 1926年,湖南军阀唐生智与叶开鑫争权开战,因唐生智倾向广东革命政府,国民政府决定出兵,入湘援唐,7月9日,第三次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余人分三路出师,其中第二路以共产党员李富春为政治领导的第二军取道南雄梅关进人江西。第三次北伐战争取胜。</p><p class="ql-block"> 2003年8月28日,陈毅元帅次子陈丹淮将军为追寻父辈的革命足迹,在南雄市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亲临梅岭视察,视察完后,陈丹淮将军在广东省南雄市梅岭景区管理处亲笔题写了“北伐军出师处”。</p> <p class="ql-block">梅岭三章</p> <p class="ql-block">夫人庙</p><p class="ql-block"> 是梅岭半山腰古道旁的小小的庙宇,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夫人庙”庙门两边悬挂着二副对联:“岭路控南陲驿草蛮烟风度至今怀故相,庙门临北野松声梅影仪形终古拜夫人”、“风度永存神宛在,精诚所至石能开”。庙中有对联一副:“夫布慈云天上佛,人施法雨海中仙”。庙内供奉三尊神像:一位夫人(戚宜芬),两个丫环。南来北往的官员百姓,皆往庙中烧香膜拜,感戴戚夫人的功德。</p><p class="ql-block"> 夫人庙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古香古色,肃穆庄严。由于历史的原因,此庙毁于60年代末。1991年,由翠屏山洞真古观道行主持,并蒙港澳同胞的捐助,在梅岭半山腰古道旁重建夫人庙。</p> <p class="ql-block">半山亭</p> <p class="ql-block">接岭桥</p><p class="ql-block"> 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坐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3.65米,拱高1.3米,麻条石砌成。</p><p class="ql-block"> 据县志记载,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今桥两边的条石上仍有柱洞可见。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弘治年间朱华捐资重建,当时郡守为它作记并命名为接岭桥口。</p> <p class="ql-block">衣钵亭等</p> <p class="ql-block">状元树</p><p class="ql-block"> 据传戴衢亨进京应试科举高中状元?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时任体仁阁大学士的戴衢亨,回到南安府(今大余县)看望叔叔,一日随同一行人来到梅关游玩,兴致高涨并在古道旁栽种此树,后人为了纪念戴衢亨,称此树为“状元树”。从此以后,每到应考时期,都有许多考生在状元树下许下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在无涯的学海中获得广博的知识,考取优良的成绩,由此“状元树”就成为当地学子祈求文运的圣树。</p><p class="ql-block"> 戴衢亨(1755~1811年),字荷之,号莲士,原安徽休宁隆阜人,寄籍江西南安府(今大余县)。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殿试状元,是清朝最年轻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掌翰林院如故。嘉庆十六年,卒,年五十有七,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p> <p class="ql-block">六祖寺(正维修中)</p><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旁的山坳中,有一座“六祖寺”,其与韶关南华寺同出一祖。相传六祖惠能得到五祖的衣钵后,为逃离北宗神秀的追杀,奋力南逃,逃至梅岭时,早已筋疲力尽、口渴难耐,于是用锡杖一敲,甘泉喷涌。而在此时,神秀追兵已赶至梅岭。只见一个武夫和尚追杀过来,惠能急中生智,把袈裟披在一块大石头上,自己躲在一旁。和尚慑于佛法未敢取动衣钵,向惠能跪拜:“我非为衣钵而来,为法而来。”六祖原谅了他,安排他断绝神秀追兵,自己则继续南下。</p><p class="ql-block"> 后人感顽石之灵,名之曰“衣钵石”;叹锡杖之妙,把那股清泉名曰“锡杖泉”;念佛法无边,便在梅岭建“六祖寺”供奉佛法,纪念六祖。</p> <p class="ql-block">送子泉</p><p class="ql-block"> 传说一位年迈的父母送子进京赶考,途径此路,上至半途,口干舌燥,在此饮水解渴。</p> <p class="ql-block">云封寺,又名挂角寺</p><p class="ql-block"> 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已毁,仅留下一块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p> <p class="ql-block">饮马槽</p><p class="ql-block"> 自梅关古道开凿后,南来北往的官员、商贾和平民经此而过的人数日益增多,使之成为了连通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这其中不乏有许多骑马而过的人,然而马儿经过翻山越岭和长途跋涉,到达梅关顶上时早已饥渴难忍,驻步不前,急需补充水分因此有了饮马槽。</p><p class="ql-block"> 相传,此饮马槽始于北宋年间,原设在云封寺门前。</p> <p class="ql-block">两江亭指示牌(按箭头所指方向上阶梯走小路可到)</p><p class="ql-block"> 梅关古道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两江亭“取名即蕴含此义,由“长江亭”、“珠江亭”组成。</p><p class="ql-block"> 两江亭座落在梅关古道粤赣两省交界,海拔高度522.5米的山巅上,为两层建筑,底层为八角,楼层为四角,取意“四面八方”。亭建筑面积280平方米,高9.5米。</p> <p class="ql-block">两江亭(图片来自宣传页)</p> <p class="ql-block">东坡树</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当年被贬谪岭南和获赦北归,两次经过梅关古道,这里几乎是古代出入岭南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公元1094年,宋代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岭南(惠州),路过梅关古道时亲手所栽,并心灰意冷地赋诗《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p><p class="ql-block"> 公元1100元,宋徽宗即位,苏东坡获赦,北归再经梅关古道,在那棵大树下,心情欢畅地再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p> <p class="ql-block">关前“无字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史载: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南雄州沙角镇(今珠玑镇)巡检陈辛,字从善,偕妻赴任。过梅岭,投宿店中。白猿乃变为人,挟其妻归洞中,俾执奴隶之役。后陈辛任官期满,过旧夫妻之所,遇紫阳真人于红莲寺(址在红梅驿),以情恳告真人相助,斩白猿,夫妻遂获同归。明代小说《喻世明言》第二十卷“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说的就是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另传,在红梅驿道旁,古时候有红莲观,观中有一道士,乃白猿精所变。这白猿想修炼成正果,平素念着经,但不弃尘世,色欲甚重,经常危害过往妇女。后被张天师得知,张大师念起咒语。要制服白猿。白猿精见势不妙,便转身钻进岩洞里。张天师随即运用神功,搬来一块巨石,把洞口堵住,并用黄泥封固,盖上金法印,此洞便叫“封猿洞”。猿精被封住后,南来北行的人再也不受侵扰了,但过往的行人却心有余悸,于是人们便在此立这块无字碑,意为平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关楼</p><p class="ql-block"> 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南面(广东侧)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是福建人李化所写。北面(江西侧)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在关前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楼(广东侧)</p> <p class="ql-block">关楼(江西侧)</p> <p class="ql-block">陈毅1960年题字及国务院文件</p> <p class="ql-block">梅关古道江西侧及大余县远眺</p> <p class="ql-block">望梅阁</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原称望梅亭,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更名望梅阁。今亭于1990年重建,于梅关北部山坡,距驿道25米处,倚石壁而建。阁楼分两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 上层西半影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约4米,前边有栏杆,</p><p class="ql-block"> 水泥长凳可供游人息坐,红色立柱上撰有对联:“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入阁正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书写的"望梅阁"题匾。东半段为双重檐正方亭,边长4.7米,亭柱联云:“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运东西的马队</p> <p class="ql-block">赏梅宝典</p><p class="ql-block"> 梅花以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每年惊蛰前后为赏梅的最佳时机。梅花的类型、花型、株型各不相同,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 中国人看花,大多随意,似乎走马观花,跑马看花也就可以了,唯独对梅花是个例外。不但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而且,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p><p class="ql-block">赏梅“三知”</p><p class="ql-block">知色:梅花以绿与墨为名贵。但人们在观赏时多喜欢看红、白、黄三种颜色,因“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梅”花色白,香味袭人,久看目不困倦,且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知形:梅株以“梅不盈十尺”为美,即枝干繁茂、粗细匀称、高矮适中。其株形分为柔伞、宝塔、蓬松等。其花形态不一,有俯、仰、则、依、盼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梅花品种甚多,其中金钱绿萼、骨红垂棱、早凝馨、大羽、龙游等梅中珍品。</p><p class="ql-block">知香:梅花不仅型美、色美,而且还有香味美。梅花中的香味,倘若你不仔细品捉是难以闻到的。赏梅时节,人在百梅丛中,细品梅香有清醒提神解乏,润气之功效,犹如“赏梅人儿花间走,花攀衣袖步生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