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年例”民俗七例

老黑的世界

<p class="ql-block"><b>2024年2月25日正月十六我们到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东山村参加了“东山圩康皇庙民俗传统文化节大巡游”。</b></p><p class="ql-block"><b>26日正月十七日正月十七到湛江市赤坎区百姓村“年例”祭祀大巡游游。</b></p><p class="ql-block"><b>在两次观赏中拍摄了七个湛江民俗特技,分六个视频分别展示一下:</b></p> <p class="ql-block"><b>广东湛江东海岛岛上“东山圩康皇庙民俗传统文艺节正月十六大巡游”,其中最精彩的海岛上独一无二的人龙舞,人龙舞是广东省湛江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p><p class="ql-block"><b>湛江人龙舞是一种流行于中国湛江市东海岛一带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并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达到盛行状态。这种舞蹈是一种大型广场艺术,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b></p><p class="ql-block"><b>湛江人龙舞的特点在于全部由人组成,分为龙首、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龙首由一个身高力大的青年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代表龙舌、龙眼、龙角;龙身由大人支撑着仰卧的孩童,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龙尾则由大人肩扛着一个小孩,双脚叉开,以示龙尾。表演者通常头扎黄、红两色头巾,身穿短胯龙衣,臂、腿都扎着绑带,显得坚实有力。</b></p><p class="ql-block"><b>湛江人龙舞的表演通常持续三个晚上,每逢农历中秋或年晚丰收时节,当地人会在街道或广场上表演。这种舞蹈不仅展现了舞者的群体力量和灵活聪慧,还融合了国腾文化、汉闽文化、海岛风俗,并注入了海的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b></p><p class="ql-block"><b>近年来,湛江人龙舞还经历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加完美,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东海一绝”。此外,湛江人龙舞还曾受邀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如新加坡“妆艺”大游行,并获得了“特别荣誉奖”。</b></p> <p class="ql-block"><b>广东湛江传统民俗绝技穿令箭又称穿腮,是雷州半岛流传已久的一种年例敬拜祭祀神灵的一种傩技活动,具有惊险、神秘色彩。“穿令”的神奇之处在于,整个过程没有流血现象,甚至“拨出令箭后稍做休息,面部就能复原”。穿令习俗兼具巫俗与龙崇拜特征,是农耕文明、海洋文明长期碰撞的产物。穿令时所用的“令箸”还可作为“龙须”的象征物,从而包含了祭龙内容。</b></p><p class="ql-block"><b>“穿令箭”表演时,“神童”先用一支银令穿舌,再用一支大铁令穿腮,然后进行巡游表演。表演结束后才拔除银令和铁令,拔出时,穿透部位竟无血无痕。穿令习俗是傩俗、巫俗、崇龙俗、崇雷俗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勇气与智慧。</b></p> <p class="ql-block"><b>湛江醒狮是广东省的传统狮舞之一。广东省湛江市传统民俗艺术繁多,各县区盛行舞醒狮,湛江醒狮以遂溪醒狮为代表。</b></p><p class="ql-block"><b>遂溪醒狮表演始于明清时期。</b></p><p class="ql-block"><b>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200多年来,凡逢年过节、喜红庆典,都用醒狮助兴,祈求平安吉祥,醒狮表演成为当地乃至湛江市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b></p><p class="ql-block"><b>遂溪县醒狮队多次举行规模大、档次高的歌舞醒狮表演活动,并多次组织醒狮团参加市、省以至国际性的民间醒狮表演赛。</b></p><p class="ql-block"><b>中央电视台摄制组曾先后两次到该县拍摄民间醒狮活动并作专题播出。</b></p><p class="ql-block"><b>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b>飘色为广东省吴川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p><p class="ql-block"><b>据史料考证,吴川飘色艺术较早始于晚清。《吴川县志》记载,当时吴川梅菉出现了“转色”。每年游神活动,若干化妆儿童坐在长方形台的转动板凳上,由四人抬着走街串巷,时而奏乐唱曲,将板凳旋转一周,变换造型,是以称“转色”。</b></p><p class="ql-block"><b>吴川飘色是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以“高、精、险、奇、巧”的特点闻名于世。它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以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为多,一台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吴川飘色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十七日闹元宵时表演,巡游队伍长达数里。飘色人物靠一根隐蔽的“色梗”支撑,演员年龄一般在六到十二岁之间。在柜台上的小舞台上或坐或立的人物称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则称为“飘”。吴川飘色过去多为一屏一飘,当下则发展为一屏多飘甚至多屏多飘。</b></p> <p class="ql-block"><b>雷剧,原名大歌班,因早期以雷州歌曲调为声腔,曾名“雷州歌剧”,广东省雷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雷剧是以雷州话为“唱白”,雷州音乐、歌谣为配乐的剧种。</b></p><p class="ql-block"><b>雷剧角色、表演程式、排场及击乐、服饰有异其它剧种,声腔带有鲜明的民歌风格。唱腔兼具板腔体和曲牌体的特点,分雷讴、高台、混合体三大体系,有散板、复板等五种板工。</b></p> <p class="ql-block"><b>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游神指的是模仿神明巡游的传统民俗活动,已逐渐成为民俗旅游的体验内容之一。游神通常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旨在酬神、消灾、祈福等,主要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粤西地区、闽台地区、潮汕地区,但各地风俗细节不尽相同。</b></p><p class="ql-block"><b>游神活动通常选择在新年等喜庆节日、或是诸神寿诞之日进行,届时人们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b></p><p class="ql-block"><b>抬轿子,由村中身强力壮的小伙负责。轿子重达一百多斤,途中或在庙门口等一些地方还要不断“摆轿”,惯性作用,摆动幅度极大,难于控制,据说,轿摆动越剧烈,祖宗越显神灵,保佑子孙,赐福村民。</b></p><p class="ql-block"><b>游神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每年新春期间举办的群体大型祭祀活动。</b></p><p class="ql-block"><b>粤西各地的“年例”日互不相同,时间跨度从正月初二起将近两个月。“年例”期间,村民会设宴邀请亲友,摆醮祭神,游神驱邪,观赏粤剧、飘色、木偶戏等民间艺术表演。以南湖塘社区为例,南湖塘社区位于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潘州街道,其举办时间为农历二月十七日,“年例”活动主要部分包括摆醮、食“年例”、看“年例”等。</b></p> <p class="ql-block"><b>翻刺床是广东省湛江市地区一种的传统民俗活动,就是将带刺的树枝扎成一张床,勇敢的村民脱光衣服在床上翻滚。表演者赤着上身,卧于刺床上翻滚,旁人敲锣打鼓呐喊助威。</b></p><p class="ql-block"><b>表演者咬紧牙关继续坚持,直到翻滚完整张床,男子才骄傲地站起来向围观的众人致以问候,鞭炮声响起,仿佛在庆祝重生的胜利。“翻刺床”加上节奏鲜明、气氛热烈的乐器敲击,更增添了神秘色彩。</b></p><p class="ql-block"><b>表演者有—定的武术功底,能用功运气,在刺床上任由滚动,安然无恙,不见流血和伤痕。</b></p><p class="ql-block"><b>翻刺床和爬刀梯、穿令、放焰火等民俗一起形成了粤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