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中的孩子》鉴赏

智慧之心

<p class="ql-block">时间,来于未来,消失在过去,当下觉醒。时间的紧迫,是一种幻觉。没有时间性!</p><p class="ql-block">时间中的孩子,是父母在图腾与禁忌的折腾中无意识制造出来的产物。精神病人的无意识是裸露的,神经症人的无意识是压抑的,指责与抱怨一切由心幻化而来……</p><p class="ql-block">如果不评判自己的感觉,该发生的就让它在这里,问题即答案。那个“杀死”的,就是你自己。你的欲望被剥夺后,他者操控的力量,就会以压抑物返回。你能控制啥?“你”不让我“活”,我就让你“死”。如果不去触碰自己感受,怎么能感应呢?内部被压抑的力比多,首先需要被看见,“美丽的怪物”,就在那里,如果内在有一种开放性,内在呈现一种边界的东西,不去排斥它,他能升起情绪吗?一旦打灭它,恰恰在颠倒梦想。困境,是几代人“共谋”的,这就是一个方法论,佛法的透镜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长篇小说。该故事从一个意外事件开始,主人公的女儿在超市失踪,一个陌生的世界来到了斯蒂芬夫妇的面前,犹如遮蔽的白纱被粗暴地扯去,生活的另一面猝不及防地暴露了出来。女儿失踪,平衡被打破,甜美平静的生活开始变了:忽然之间,他们悲伤地分开了、隔离了。他们之间不再有互相的安慰。</p><p class="ql-block">麦克尤恩试图从愧疚到想象性债务形成自责的突破。作者深入到精神内核去挖掘青少年如何才能完成从孩童到成人,从依附走向独立进入社会的自我觉知、突破无意识困境议题。人的认知角度如果不改变、如果不觉知,那么,“算命先生”就会“找到”你,“算到”你人生的结局。一个人经历了大的磨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不能从新孕育自己获得重生,是自己想要的自己而不是“我妈”想要的自己,你每天用别人最不喜欢的方式对待自己,你怎么能重生呢?你被输入了他者的程序与话语,你如果不去卸载一些东西,那么,你又怎么可能去涅槃重生,你只能在哄哄自己吧!</p><p class="ql-block">一旦认知角度改变,那么,就能触碰到的心、心就能改变、生命的本身与灵魂就开始改变了。</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20世纪背景下的一个缩影,提供了如何审视成长与自我主体建构的新视角。《时间中的孩子》获得1987年慧特布雷德小说奖。</p> <p class="ql-block">一个百货商店的女售货员爱上了一个军官,她怀孕了。像所有惧怕陷入丑闻、生活的压力以及过早地从此丧失自由的年轻人一样,军官显得忧心忡忡。他们在一家酒吧里商量打掉这个孩子时,她看见一张婴儿的脸,在窗子上浮现,它那么得白,白得像阿斯匹林,带着恳求的神情。几乎在一瞬间,她认定了那是她肚子中自己的孩子,她决定生下他。</p><p class="ql-block">这个在几秒中被改变命运的男孩长大了,他叫斯蒂芬,他结了婚,有了幸福的家,和一个三岁的女儿。他带着女儿去逛超市,却在收银台前,永远地遗失了女儿。接下来女儿在记忆和冥想中的成长成为了时间的核心,在那些年龄相似的孩子的身上,他总是能找到女儿继续存在的痕迹和理由。她将会画画,学会了阅读,将乳牙藏在枕头底下等着爸爸回家。</p><p class="ql-block">斯蒂芬与妻子朱莉沉浸在遗失女儿的悲痛之中,原本幸福美满的夫妻俩互相埋怨、责怪。他们俩不再相互安慰,而是采取极端的方式——分居。他们夫妇在一次同房时,朱莉又怀孕了。朱莉并没有告诉丈夫。在该小说的结尾,斯蒂芬亲自为妻子接生,及时降生的孩子化解了斯蒂芬与妻子的隔阂。他们都受到了新生儿的洗礼,摆脱了回忆的阴影。</p> <p class="ql-block">主题思想</p><p class="ql-block">迟来的成长!生命可以自我为自己来一次生命觉知的重启。</p><p class="ql-block">《时间中的孩子》讲述了主人公斯蒂芬·刘易斯在走失女儿后经历痛苦挣扎,最终怀着希望重新展开生活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整个小说的起点是一个突发的不幸事件:主人公儿童文学作家斯蒂芬在超市走失了三岁的女儿凯特,这成为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几经搜寻女儿还是下落不明,致使斯蒂芬·刘易斯夫妇陷入婚姻危机。妻子音乐家朱莉因无法承受失女之痛而沉默寡言,进而离家出走独自隐居;斯蒂芬则选择锲而不舍地四处寻找女儿,却始终无果,现实世界的烦闷压力让他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斯蒂芬的好友查尔斯因为无法在世故的成人世界与天真的儿童世界之间找到平衡而感到痛苦万分,濒临崩溃。全文终结在查尔斯的自杀以及朱莉生下一个新宝贝这个节点上,斯蒂芬最终完成了成长历程与自我追寻。以这一故事框架为基础,作者展开了主人公们阵痛后实现“成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在该作品中,作者多次描写了主人公们“孩子气”的表现:斯蒂芬常幻想自己还是胎儿时的情形,看到铁路时表现出孩子般的喜悦与迷恋;朱莉选择隐居的房子是“像小孩画的”,和孩子一样沉浸与砌沙滩城堡的快乐中;查尔斯常表现的像个“令人头疼的孩子”,迷恋无拘无束的童年而耽于幻想。唯一看似理智冷静的角色是查尔斯的妻子特尔玛。</p><p class="ql-block">虽然给予斯蒂芬和查尔斯母亲般的安慰与呵护,但是这既没能缓解斯蒂芬的痛苦迷茫,也没能挽救查尔斯的生命。斯蒂芬和查尔斯选择用不同的方法来化解内心世界里孩童与成人的矛盾冲突:斯蒂芬四处疯狂寻找女儿,在遭遇了佚名的乞丐女孩和错认的鲁斯·莱尔后,打破心中的完美童年,“孩子”渐渐消失,摆脱伤痛,继续生活;查尔斯则是始终徘徊在无拘无束的童年和利欲横行的成人世界无法选择,拒绝成长的阵痛,躲进幻想中的孩童时代,最后选择自我“了断”来终结日益尖锐的矛盾。</p><p class="ql-block">一个被囚禁的人,你非得救他出来,你救的是什么?他的知识结构,他的认知,是他编制的炼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哪有什么大他者。指责他的人,打着良心的名义。有人问过他了吗,他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你能否好奇一下,询问他有什么价值取向?孩提时代,他就是那个“背黑锅”的。平时,一旦他遇到事,她就撇锅。他的一生运作,就是背了太多的黑锅,他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被迫害者”,这是一种精神病结构的预设——他在自己的身边还真设计了一个迫害者,这是他自己的筛选,他自己为自己创造出的一个受害者,最后的“自我了断”就是自我预谋的内在的感受“变现”了!</p> <p class="ql-block">写作手法</p><p class="ql-block">意识流技巧文本的片段不呈现线性结构而呈现共时性布局,所叙述的事件在某一时间点可能同时发生。查尔斯进斯蒂芬家时,斯蒂芬正在街上和乞丐女孩攀谈首相让斯蒂芬开会时,他却因幻想女儿出现而跑去找女儿。读者一直被限制在斯蒂芬过去的时间里,丢失凯特后的两年似乎并不存在,因为这两年毫无意义,生命中出现了一个时间黑洞。麦克尤恩使用意识流的技巧,通过回忆将过去、现在和预期的未来进行的共时拼贴混合。“他感到的只有空洞的时间,缺乏意义和目标”。他意兴阑珊,心不在焉,对地球上的生活是否继续一点也不在意。即使斯蒂芬的生活仍在继续,但他所拥有的“现在”也仍然十分脆弱和空虚,时常被不堪回首的“过去”撕成碎片。那个冬日的周末,“将要成为永远困扰他的回忆”。丢失了女儿,也就丢失了目标,因为“没有关于她继续存在的幻想,他就迷失了,时间也将停止”。斯蒂芬不停地抹去现在与将来,使得读者每次都要注意调整自己的位置,加强了读者积极参与阅读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英国作家。1948年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的奥尔德肖特,毕业于布莱顿的萨赛克斯大学,后在东安吉利大学获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麦克尤恩擅长以细腻、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笔勾绘现代人内在的种种不安和恐惧,探讨暴力、死亡、爱欲和善恶问题。代表作品:《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水泥花园》、《只爱陌生人》、《时间中的孩子》、《黑犬》、《梦想家彼得》、《阿姆斯特丹》、《星期六》、《追日》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