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王国”哈尔滨

Vivian.周

2023年8月份回国的时候,我们就计划在冬季再回国一次,感受大中国浓浓的春节氛围,然后去哈尔滨看冰雕,过一次真正的冬天。没想到年底哈尔滨成了中国最热门的旅游地之一,我们也就成了这一趟旅行热潮中的一员。 <p class="ql-block">2月13日大年初四,在杭州过完春节,我们乘坐下午16:45的飞机离开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晚上8点就抵达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了。太平国际机场有点像2012年以前没有扩建的杭州萧山机场。2月14日情人节的上午,我们就走在了闻名遐迩的中央大街上了。</p> 今年冬天,“南方小土豆勇闯哈尔滨”的各种消息火爆全网络,春节假期和热搜焦点,让这条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商业街更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熙来攘往。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很繁盛的一条商业步行街,位于哈尔滨的道里区,全长1450米,是因为中东铁路(最初为东清铁路,辛亥革命后改为中东铁路)而形成的一条路。1898年中东铁路的工程师规划给中国人居住的一条街,成为中央大街的雏形,又被称为中国大街。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1997年6月1日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大街改为步行街,成为国内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1924年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花了三年时间铺成了现在我脚下踩着的方石路。这些地砖叫做“面包石”,86万多块花岗岩雕铸的石头铺满整条中央大街。据说当时一块“面包石”价值一银元,因此这条路也被称为黄金大道。 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不久,就成为了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众多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央大街独特的建筑文化的繁荣。中央大街上有欧式和仿欧式建筑71栋以及13栋各种建筑风格的市级历史保护建筑,这些建筑汇集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使中央大街成为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中央大街32号,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曾为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旧址,现在是锦江之星酒店。<br> 中央大街19号,以灰色为主基调的建筑,建于1926年,砖木结构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原为阿格洛夫洋行,现在是永贵村点心局中央大街店。 中央大街73号,奥昆大楼,建于1917年,砖混结构的文艺复兴风格的折衷主义建筑。这幢建筑是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曾为协和银行旧址。犹太银行是犹太人在中国开设的银行之一,由九名俄籍犹太人在1926年10月集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第十一百货商店,1961年又改为妇女儿童百货商店。现在这里是金安国际购物中心。<br> <p class="ql-block">马迭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1913年竣工,原名马迭尔旅馆,一栋砖混结构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建筑,是当时远东最豪华的旅馆之一。二楼是马迭尔西餐厅。马迭尔是俄文的音译,摩登时髦的意思。马迭尔宾馆和马迭尔美食家喻户晓,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之一。马迭尔宾馆还是一座有着红色基因的历史建筑,是我国“新政协筹备活动旧址”,见证了人民政协全新启航的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马迭尔冰棍是马迭尔品牌(Modern)食品之一,中央大街上的著名特色冷饮。马迭尔冷饮是我国最早的冷饮企业之一,由俄籍犹太人约瑟夫·卡斯普于1913年在哈尔滨创建,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品牌名称“马迭尔”从清朝到民国到新中国,一直都沿用这个名字。</p> 中央大街107号,建于20世纪初期,1915年成为秋林洋行道里分行。新艺术运动风格特征的建筑风格,浅黄色的小楼典雅精致。现在是中央商城。 中央大街191号,始建于1910年,砖木结构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原为秋林公司道里分公司旧址,1916年秋林道里分公司迁移后,改为秋林公司五金用品商店,后来又先后曾是前苏联驻北满商务代表部、中央大街百货商店。现在一楼是秋林·里道斯公司的一家门店。秋林·里道斯公司是哈尔滨成立于1900年的百年老字号知名企业,“秋林·里道斯”红肠遍布哈尔滨的角角落落。我不喜欢吃这样的肉灌和熏酱卤制品,吃过一口就再没有碰过了。<br> 中央大街120号,俄侨作家涅斯梅洛夫故居,现为松浦洋行。始建于1918年清宣统元年,砖混结构,是哈尔滨最大的也是中央大街唯一的一座巴洛克风格建筑。经历百年流转,依旧独特和奢华。 中央大街112号,建于1925年,砖混结构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原为熊泽商店,现在是华梅西餐厅。哈尔滨华美西餐厅与上海雅克红房子西餐厅、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和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华美西餐厅以俄式西餐为主。经过这里的时候是人头攒动、队伍蜿蜒,也排队买了华梅老面包,离开哈尔滨的时候这面包基本没动,被我们丢弃在酒店了。<br> 中央大街127号,别尔科维奇大楼,建于1907年,砖木结构的仿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原为联谊饭店旧址,现在是塔道斯西餐厅中央大街店。成立于1901年的塔道斯(TATOC)西餐厅是哈尔滨最早的俄式西餐馆。二十世纪初,来到哈尔滨的塔道斯开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餐厅,以独特的高加索风味而驰名。下次有时间再来哈尔滨要去体验下俄式西餐的矜持和优雅。<br> 位于兆麟公园边的哈尔滨兆麟小学校,是一栋华丽典雅的文艺复兴式建筑,盔形穹顶和双折坡檐、拱柱线条流畅的入口门廊,在蓝天映衬下更显得清新和柔美。兆麟小学校的主楼最初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副局长希尔科夫的私人宅邸,兆麟小学的附属建筑是1909年1月日本侨民在哈尔滨道里开办的第一所侨民学校东本愿寺附属小学。1946年,为纪念牺牲的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学校的名字从“公园小学”改为“哈尔滨市兆麟小学”。这幢历史悠久的建筑,经历了沙俄统治、中华民国、日伪统治和新中国等多个历史时期,历经百年沧桑,依旧光彩照人。现在兆麟小学校是哈尔滨市排名前十名的小学之一。<br> 法国诗人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贝聿铭说,生活就是建筑,建筑是生活的镜子。走在这条千变万化的“百年老街”上,一幢建筑一个风景一段历史。眼睛在享受着万国建筑群带给我们的华贵和精美,脚步和心情会不自觉地沉重起来。每一块“面包石”,都记录着中国曾经的苦难和耻辱。如今焕发新生的中央大街,在岁月流逝中承载着自己的骄傲和梦想。 中央大街上有各式各样的冰雕和雪雕作品,尽管由于气温升高,不少作品已经开始融化,有些朦胧了,有些残缺了,但游客们还是兴致盎然地比手势、凹造型、拍照片。 要走完这条1400多米的中央大街,真的不容易,除了百年精华的建筑艺术,形形色色的商店都会让我们驻足停留,鱼贯而行,目不暇接。 在中央大街上买来马迭尔冰棍的男女老少们都在拍照片、吃冰棍,我们两人也是。我想约瑟夫·卡斯是万万想不到百年后的马迭尔冰棍会如此受欢迎吧。 走着走着就被一支长长的队伍吸引了,从队伍中走出来的人都人手一个巨大的蛋筒,原来这又是一个网红产品—风靡中央大街的捷克泰德罗烟囱面包冰淇淋。真的好大一个,看着买到先拍照的食客们,看来又是一个打卡食品。对这个面包我是没有兴趣,但这里的建筑很惊艳。 中央大街132号,建于1922年,砖混结构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这是一座凹进式的院落,淡雅的黄色让百年建筑更加明亮了。凸出的腰线将建筑分成上下层,底层是落地窗,古典式栏杆设计的二楼的窗框和屋檐,屋顶赭色的法式方座穹顶格外瞩目。万国洋行是当时中央大街引领时尚潮流的洋货店。现在这里打造成了“万国洋行”主题回廊式街区,引进了捷克泰德罗烤面包、荷兰安娜芝士、慕尼黑烤肠、中俄互贸商店等,百年前的万国洋行仍然是中央大街上的潮流前锋。<br>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北面到底就是松花江了,防洪胜利纪念塔就在中央大街尽头的松花江边的人民广场,是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由哈尔滨著名建筑大师李光耀设计、于1958年建成的。塔高22.5米,塔身上雕刻有抗洪英雄们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雕像在20根7米高的科林斯圆柱组成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塔基前的上、下两层水池,分别标志着1957年和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防洪胜利纪念塔是英雄哈尔滨的象征,也是哈尔滨标志性的景观塔。</p> 防洪胜利纪念塔所在的人民广场,是一个集旅游、消费、文化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游客和本地市民都会在这里娱乐、消遣、购物。丝毫感觉不到冬日阳光的温暖,空气中洋溢着摩肩接踵的人们的热情。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应该每个中国人都会唱的一句歌词,松花江是中国内河中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松花江面积广大,54.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涵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个省区。哈尔滨的松花江畔有广场、公园、沿江步道,冬季的松花江边更是一个冰雪仙境的童话世界。 因为气温升高,松花江冰上嘉年华活动已经在2月13日停止了,只能在岸边看着工作人员在被分割成一面面巨大银盘的宽阔江面上穿梭。 远处的松花江铁路大桥,是建造于1901年的跨江“老江桥”,是松花江上最早的跨江铁路大桥。2014年4月9日,安全运行了113年的老江桥停止火车通行,这座承载哈尔滨百年历史的铁路桥被改建为集历史、文化、休闲、使用于一体的主题公园—中东铁路公园。同时,毗邻而建的城际高铁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开通,全长3460.58米,跨度长626.6米,成为松花江上雄伟壮观的风景,并创下了多个世界之最,是中国首条高纬高寒高铁。桥龄相差百年、并肩而立的两座松花江大桥,成为了中国铁路百年发展的见证者。 江畔上堆积着从松花江上切割下来的冰块。4月份左右,气温回暖,这么厚的冰也会融化。今年气温比往年升温得快,出于安全考虑,所以松花江冰上嘉年华活动提前结束了。 <p class="ql-block">道里区除了中央大街,还有一个网红建筑圣·索菲亚教堂(Saint Sophia Cathedral),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俄国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初建于1907年,1932年建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后来经历过三次重建,才成就了现在这座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p> 1997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对索菲亚教堂广场进行了综合整治,增加了绿地和休闲设施。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富丽堂皇的红砖墙与浑厚雄伟的绿色“洋葱顶”交相辉映,让来到这里的游客都陶醉在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中。 索非亚广场上的雪国公主、欧洲王子、女王贵妇们,不顾冰雪严寒,沉迷在自己的奇幻梦境中。但在我看来,太多这样的旅拍不仅影响了其他游客观赏建筑,也破坏了广场典雅脱俗的气质。 道里菜市场,和云南昆明的纂新农贸市场一样,成为当地的网红景点。道里菜市场的各个入口,都被游客堵得水泄不通。被人流推着走进道里菜市场,匆匆走几步就冲出重围了。那些油炸的、油煎的、麻辣烫、烤猪蹄、大饼包子等,对我们来说都是坚决不碰的食物。走出菜市场,看到一拨拨进入的“南方土豆”,我真心为周围的居民担忧,每天买个菜得多辛苦啊。 夜幕下的圣·索菲亚教堂,灯光映射在幽蓝、橙黄和赭红之间,让这座见证哈尔滨近代历史的建筑显得更凝重和神秘。广场上依旧是穿梭的游客们和忙碌的旅拍者,这里的夜晚和白天一样,要找一个安静的休憩处很难。 华灯初上的中央大街,两边是流光溢彩的建筑群,徜徉在这喜庆氛围中的人们喜笑颜开。 <p class="ql-block">千里冰封的松花江,厚厚的白绒毯把宽阔的江面盖得严严实实的,尽管没有一尘不染的纯净,但对于我们来说,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由自主地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太阳岛雪博会于1988年首次举办,是中国雪雕艺术的起源地,也是迄今国内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雪为主题的冬季主题游乐园,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冰雪狂欢嘉年华”。游客们可以一边看雪玩雪,一边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雪雕艺术家创造的一个个精妙绝伦、格调高雅、匠心独具的雪雕作品。2023年12月31日第36届太阳岛雪博会正式开园。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成为冬日里人与雪、艺术与自然最美、最欢乐的相逢。</p> 太阳岛雪雕博览会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一样,也是哈尔滨著名的冰雪盛会。夏季的太阳岛是绿色海洋和避暑胜地,冬季的太阳岛是冰雪王国和雪雕天地。门口的大雪人《温暖的雪宝儿》带着高礼帽、红围脖、嘟着嘴巴、比着爱心、招着大手在欢迎我们来到太阳岛。“温暖雪宝儿”总长15米、宽15米、高20米,用雪量达4000立方米,由30余位雪雕师共同完成。<br> “多维雪冠白色礼赞”是今年雪博会的主题,38.5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域中有艺术雪雕约232座,总用雪量达12万立方米。尽管寒气逼人,但这丰富的寒地美景让我们顾不得冻僵的手指也要拍下这些身态可掬、惟妙惟肖、精雕细琢、优美细腻、威武庄严、神韵悠远的雪雕作品。 福星高照、福如东海、大吉大利,这些中国传统祝福语都被做成了雪雕作品,融入到热闹喜庆的春节氛围中。 大型创意雪雕《万象更新》,预示着欣欣向荣的未来。 《西藏印象》描绘了壮美的雪域天路的画卷,连绵的雪山、巍峨的布达拉宫、皎洁的白云、强壮的牦牛和茁壮的青稞。 一个个小雪人画好“新妆”,穿好“新装”,在夹道欢迎小朋友、大朋友们和它们一起过春节。 坐上这把大雪椅,俯视一片亮晶晶的世界。 大型生肖雪雕作品《龙腾福山》,是龙年雪雕会的创意生肖和最热门的作品。这座雪雕长16米、宽9米、高17米,用雪量2200立方米,经过16名雪雕师7天的匠心雕刻完成。围绕中华龙为题材进行设计,表达中国龙年的祥和、灵动和繁荣。 好一副笔酣墨饱、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悠然自得的熊宝宝靠着巨大的温度表在晒太阳。温度表上显示温度是零下5度,比我们手机显示的温度要高一些,我们似乎已经适应这天寒地冻的气温了。 大型创意雪雕作品《青花瓷》。湛蓝的天色映衬着柔美的蓝色和白色,华丽高雅,晶莹剔透。 游玩区中丰富多彩的冰雪游玩项目,让走出雪雕仙境的游客又进入了一个欢乐大世界,雪滑梯、冰滑梯、儿童碰碰车、雪地陀螺、冰爬犁、冰上自行车、儿童漂移车、雪上自行车、生肖滑车......。玩了冰爬犁和冰上自行车后,我们兴致盎然地离开了太阳岛,继续我们的松花江边探雪之行。 <p class="ql-block">哈尔滨群力外滩生态湿地公园是哈尔滨市政府倾力打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名片,毗邻松花江,有长长的步行道,春暖花开时节应该是一派争奇斗妍的迷人风光。</p> <p class="ql-block">隆冬的湿地公园里,有两个大雪人,这是外滩雪人码头的大雪人,在哈尔滨外滩德嘉码头亲子乐园内。这个大雪人穿红戴绿的,大眼睛高鼻梁,挥舞着双手,似乎随时准备和游乐园的小朋友在冰上一决高低。</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站在步行道上眺望松花江,远处是冰雪大世界的摩天轮,星星点点的人群在松花江面上游动。 </p> 走在松花江上,踩着松软的雪地,发出沙沙的声音。蓝盈盈的天,白茫茫的地,脚底绵密的雪花和前方孤独的桥梁、稀疏的树木,大自然轻轻几笔,就在这无边无际的画布上构画出一幅纯净无暇的静谧画面。 抚去江面上的积雪,下面的冰层如水泥墙面一样,坚固又厚实。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引入西方音乐的城市之一,1908年诞生的哈尔滨交响乐团是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1961年开始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届次最多的音乐盛会,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2012年建成的群里音乐公园,成为这座音乐城市的标志性建筑。</p> 今年冬天,哈尔滨有六个网红大雪人,群力音乐公园的大雪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这个戴着小红帽、围着红围巾、憨态可掬的“可爱阳光大孩子”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来到群力音乐公园和它一起玩一玩。 <p class="ql-block">音乐主题公园中部的音乐长廊,是一座造型别致、气势宏伟的巴洛克式建筑。音乐公园以长廊为界,长廊以东的东方园以介绍中国音乐为主。长廊以西的西方园以介绍西方音乐为主。音乐长廊也展现了哈尔滨人对音乐的喜爱。</p> 音乐公园由音乐历史、乐器展示、名歌名曲、音乐名人、哈夏音乐会等元素构成,通过建筑、雕塑、绿化等表现形式体现音乐文化的主题。全长3.7公里,是一个将东西方音乐历史采用雕塑等形式呈现的音乐公园。每年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雪节和网红大雪人,让音乐公园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城市地标之一。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朋友推荐的小锅烀饼,下午2点多到达中央大街店,才知道原来是个哈尔滨的网红连锁餐厅。用餐的队伍从门里排到门外,对面的“山河屯”铁锅炖也是长长的队伍。周围转悠了一圈,两个多小时后终于吃上了特色排骨烀饼锅。一份东北拉皮、两个烀饼(放进铁锅中的肉包子)和一锅排骨烀饼锅,等我们吃完这小号版铁锅炖,一锅排骨烀饼锅只吃了四分之一。第一次这么浪费,打包到酒店也没法吃。</p> <p class="ql-block">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是哈尔滨近代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国内现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就像北京的后海、上海的新天地、杭州的河坊街,是哈尔滨的城市旅游地标之一。</p> 道外区是哈尔滨市形成、发展较早的老城区。中东铁路开通以后,以火车道为界,西侧是洋人聚集区,称为“道里”。东侧是中国人聚集区,称为“道外”。在那些到处都是洋人的年代,老道外的中国商人们发奋图强,对抗外来资本,最多的时候有近3000家商号,道外区成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这面墙上罗列了保护街区内诸多的本地老商号、新店铺和舶来老品牌。 道外勤劳的中国百姓仿造道里区洋人的建筑样式,结合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形成了独特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建筑临街的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用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图案来寓意吉祥如意。房子的背后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在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下,诞生了老鼎丰等一众哈尔滨本地的老字号。 街区内有许多特色院落、胡同、大戏台等物质文化资源,既有富有传统气息的商业文化、餐饮文化和民俗文化,也有时尚潮流和异域风情。琳琅满目的美食又让中华巴洛克文化街区成为哈尔滨一条名副其实的美食街。 <p class="ql-block">在“冰雪王国”哈尔滨感受了三天的寒风刺骨、雪花纷飞,离开中国最冷的省会城市,更期待我们的下一站—漠河,中国最冷的城市。我们在零下20度的冰雪大世界玩了很久,不知道站在零下30度的室外会有怎样的体验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