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谢和赓,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却像划破夜空的一颗流星,曾经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作为中共党史上颇具传奇的优秀情工人员,他以特有的机敏、勇敢和赤胆忠心,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多年来出生入死,战斗在国民党桂系上层内部。他冒着随时被发现和杀头的危险,利用特有的身份和职权,搜集并送出许多十分重要的战略情报,为我党统战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与谢和赓同志相识在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见面,他虽已80多岁,却鹤发童颜,精神抖擞。从那饱经风霜的脸上,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当年的风采!我们十分敬重谢老,谢老对我们中直机关的同志也很热情和信任。他曾任 民党军上校军官,多年从事地下工作,有“活档案”之称。所以,每次去外交部宿舍采访和看望他老人家,我们都请档案部门的同志一同前往。对于我提出的问题,谢老总是详尽回答。临别时,他会紧紧握住我的手,让我备感亲切!谢老颇有生活情趣,闲时,我们也聊聊油画和书法,高兴时他也挥毫泼墨写几幅书法送给我。如今回想,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令人百感交集。</p><p class="ql-block"> 谢和赓1912年出生于广西桂林的一个诗书世家。父亲谢顺慈是前清秀才,广西大学堂高材生,曾任广西第二师范学校教师,擅长书法。他自小受父亲熏陶,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民主进步意识。其二哥谢铁民为早期共产党员。在二哥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他赴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科学习。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西北军吉鸿昌部任上尉秘书,后返回广西做桂系上层的统战工作。经白崇禧介绍先后任广西工商局研究员、广西建设厅工商科一等科员,不久成为白崇禧的秘书。因上书“万言书”得到蒋介石赏识晋升为上校。他长期在白崇禧、李宗仁等国民党上层人物身边工作,曾任国民党大本营国防会议秘书、军委会秘书、第5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等职。1942年,白崇禧选送他赴美留学,在美国期间他与王莹结婚,并从事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直至1954年回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谢和赓</p> <p class="ql-block">代号“八一”,直接隶属于周恩来的特密级红色特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肩负使命 返回广西</b></p><p class="ql-block"> 1933年1月,谢和赓遵照党的指示,奉命到察哈尔,协助冯玉祥的西北军酝酿组织察绥抗日同盟军。他抵张家口后,与吉鸿昌部第五师师长宣侠父接头,宣侠父介绍谢和赓去见冯玉祥总司令和吉鸿昌军长。同年5月抗日同盟军宣告成立;随即派他在宣侠父领导下的教导队任教员,后兼吉鸿昌的上尉秘书。不到半年,抗日同盟军以弱小的兵力,受到国军和日寇的围攻,于9月宣告失败。于是,北方局党组织派他与宣侠父转到广西做桂系上层统战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4年1月中旬,谢和赓持吉鸿昌的亲笔信到泰山五贤祠见冯玉祥。冯玉祥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得知他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小同乡,便答应按照吉鸿昌的意思写封信。冯玉祥对谢和赓说:“你见到李宗仁、白崇禧先生时,就作为我的部属,代我向他们问好!说我冯玉样现在隐身泰山,但心存全国,请他们了解我抗日报国的赤诚和决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应谢和赓的请求,冯玉祥还给李济深写了一封信,请李济深向李宗仁、白崇禧推荐谢和赓和宣侠父。</p><p class="ql-block"> 1934年夏,谢和赓与北方局党组织代表南汉辰联系。南汉辰交代谢和赓的工作原则是“站稳脚根后,调查研究桂系上层军政情况;设法争取接近李宗仁、白崇禧;秘密进行发动全国抗日宣传鼓动工作。”并指出这项工作是秘密的,让他与宣侠父单线联系,不能直接与广西地下党发生关系,必须谨慎小心从事工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站稳脚跟 取得信任</b></p><p class="ql-block"> 1934年,是我国多灾多难的一年。蒋介石多次围剿我苏区红军,使濒临绝境的中央红军被迫撤离苏区,十万红军直逼湘桂一隅。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面对此形势,惊慌失措,方寸大乱。因为经过多年征战的广西桂军,此时已自顾不暇,更不要说他们要养精蓄锐,再图中原,与南京政权分庭抗礼。白崇禧等人权衡利弊,不上蒋介石借刀杀人之当。李宗仁和白崇禧自有锦囊妙计:“对红军只宜侧击、追击,不宜堵”,“打尾不打头”。他们有意西边网开一面,凭借湘桂交界龙虎关的险恶地势,一场交战,使红军弃南向西,这样既佯攻了红军,又应付了蒋介石剿共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白崇禧,是二级陆军上将,任广西绥靖公署副主任,统领3个军和10万地方民团,可谓地位显赫。连总司令蒋介石也对他刮目相看,恩宠有加。李宗仁在很多事情上十分尊重这个闻名遐迩的“小诸葛”白崇禧。</p><p class="ql-block"> 1934年秋的一天,年轻有为的谢和赓回到广西,他带着冯玉祥的亲笔信去见白崇禧。白崇禧看信后说,他和李宗仁也接到了李济深先生的信。信中提到谢和赓是广西优秀大学生,以“楚材楚用”为荐,希望能对谢和赓“量材使用”。他说:“任潮先生(李济深)早有信来,推荐你。很好,你就留在这吧。先住下,容我与德邻(李宗仁)商量后,再行安排。”</p><p class="ql-block"> 几天之后,谢和赓带着自己撰写的《论美国倾销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谈广西对外贸易》二篇论文,呈于白崇禧手中,并请他转交李宗仁、黄旭初二位长官指正。不久,白崇禧告诉谢和赓,他对文章很感兴趣,尤其是第二篇,正好符合他以及李宗仁和黄旭初的治桂战略。为了站稳脚根,谢和与同学马仲厚(白崇禧的内弟)合作撰写出版了《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概观》一书,并请白崇禧的高参刘裴先生作序。谢和赓将书赠与白崇禧,请他赐教。此举使白崇禧对谢和赓信任有加。不久,谢和赓被派任广西工商局研究员。令谢和赓感到惊喜的是,他还意外地得到一张五路军总部签发的“特别通行证”,可以随意出入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住处,这可是高级将领才可享有的特权。从此,谢和赓就更加接近李宗仁和白崇禧了。</p><p class="ql-block"> 不久,白崇禧又亲自过问谢和赓的婚事,由自己的妻子马佩璋及妻弟马仲厚做媒,将其表妹许配给了谢和赓。由于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因此,婚后不到一年就分居了。但为了工作之便,一直维持着婚姻关系。</p><p class="ql-block"> 为了取得白崇禧的好感和信任,谢和赓了解到白崇禧是一位手不释卷的儒将。为此,他建议白崇禧买一部《万有文库》放在家里。白氏酷爱读书,当他看了图书目录后,非常高兴。《文库》包罗万象,文史哲等书无所不包。他请谢和赓将《文库》放在他办公室对面的一间房子里。白崇禧亲热地对谢和赓说:“我知道你也爱涉猎书籍,你可以随时借用。”谢和赓当即表示愿为白崇禧当图书管理员。之后,谢和赓每周选几本白崇禧爱看的书放在他床前矮柜上,看完一本,就补充一本。这使白崇禧很满意,还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宗仁夫妇。李夫人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经常请广西文史馆的老馆员教她古文。她请求白崇禧允诺她借书。这样,谢和赓有时也为李宗仁夫人介绍一些好书,此举得到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好感。时间久了,白崇禧家里有什么私事,也与谢和赓商量,天长日久,得到了白崇禧的赞赏。几个月时间,谢和赓顺利地返回广西国民党高级领导机关,投身于我党统一战线工作,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1933年谢和赓在广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随白崇禧南京赴任</b></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电召李宗仁和白崇禧到庐山及南京会晤,共商抗日大计。李宗仁和其他军事将领都反对白崇禧应召南京,每次聚会,关于白崇禧是否赴宁问题总是悬而不决。因有前车之鉴,对此,白崇禧也举棋不定,迟迟下不了决心。</p><p class="ql-block"> 当时,身处敌境的谢和赓,无时无刻不在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担忧。“七七事变”后,我党对全国发出了“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通电,谢和赓根据党中央的声音,分析国内形势,认为日寇侵华已成事实,抗日救国巳成为民族的希望。因此,谢和赓建议白崇禧应赴宁不可迟疑。谢和赓分析道,这乃是全国民众的一致要求。与蒋共商国难大事,蒋不敢对他下毒手,这是大势所趋。蒋不敢再违抗民意,继续他的不抵抗政策,敌人不可能中止侵华战争。英美也不可能坐视日本将西方在华势力完全吃掉。白崇禧逐渐同意了谢和赓的分析。为了让白崇禧尽快赴宁,谢和赓直接来到白妻马佩璋的住处,向她讲明形势,陈述白崇禧去南京的理由。随即又找到白崇禧的侄儿白维义进行宣传鼓动,从而促成了白崇禧赴宁之事。</p><p class="ql-block"> 去南京的事情决定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派谁充任白的机要秘书呢?这一问题在国民党内部一度引起了争论。谢和赓是否能去,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进入国民党核心部门更好地进行统战工作的大问题。为此,谢和赓通过马佩璋和白维义两人对白崇禧施加压力,加之谢和赓那精辟的分析和雄辩的口才,促使白崇禧下决心,摒弃李宗仁等为其物色的人选,选定谢和赓随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呈万言书 备受恩宠</b></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谢和赓到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起草一份12000宇、题为《全民军事总动员纲领与展开全国游击战之方案》的万言书。此举就象一块石头投入静静的湖水中,在国民党高层将领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南京情况十分复杂。谢和赓置身于国民党首脑机关,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怎样才能迅速打开局面,这便成了谢和赓日夜思考的问题。谢既是白崇禧的机要秘书,又是国民政府的秘书,每天具体工作就是在张群秘书长领导下分管一些日常事务。由于工作需要,他经常经手许多重要的文电和大批的材料,所以,他对国内外的形势和国内抗战的消息了如指掌。一天,谢和赓在整理文电时看到”,淞沪会战华北前线国军在日军面前兵败如山倒,可在平型关前线的八路军115师则以少胜多,击败坂垣师团,获得抗战以来重大胜利的消息。他立即就此事写了一份材料放在白崇禧的办公桌上。白崇禧看了方案后,十分赞赏谢和赓的分析意见和具体方案,并很快给他的高参、军令部次长刘斐中将过目。刘斐看后觉得不错.认为谢对敌我人力、物力和军力对比的分析,以及抗战最后必胜的理由,说得很清楚,提出的组织全国游击战争的方案也可行。他建议改写一篇短点的方案,再呈蒋委员长面示。白崇禧马上找到谢和赓,要他赶快起草一个报告,并亲自加以修改,对谢和赓方案的理论和观点进行了综合,提出了他的战略名言:“积小胜成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然后将报告和方案一并呈送蒋介石,并以“大本营白副总长办公室”的名义打印一百份,发各省主席、保安处长(或保安司令)、各军长、军政治部,以及一些要害部门。同时送南京八路军办事处长李克农,转呈毛主席、朱德总司令。</p><p class="ql-block"> 南京失陷后不久,宣侠父调西安,谢和赓与李克农建立了组织关系。从此,谢和赓直接受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李克农等同志的领导,这对谢和赓是莫大的鼓舞。最使谢和赓感到欣慰的是,周恩来同志赞扬了他的工作成绩。周恩来鼓励说:“没想到你在察哈尔只有很短的作战时间,就能写出这样具体的纲领和方案来,确实难得!”他嘱咐谢和赓:“注意身体,小心谨慎!”李克农也赞扬道:“小鬼真行。”</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在武汉不到一个月的谢和赓,由于万言书,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一天,白崇禧把谢和赓叫到办公室,这位向来作风严谨、不苟言笑的白长官,一反常态,面含微笑地对谢和赓说:“和赓,蒋委员长看了你的方案修改稿,还问了你的军衔和职务。我们已决定提升你为上校,佩戴上校领章。你马上以我的名义,报军委会执行,以后你可以和我一起参加国民政府每周活动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谢和赓,内心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军衔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此可以接触到最上层的核心机密了,这对我党在国民党内部开展统战工作和对敌斗争将十分有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段绝密的佳话</b></p><p class="ql-block"> 被李克农称为“绝密的佳话”的“周公改稿”一事,令谢和赓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白崇禧在武昌向师以上集训团发表重要演讲,事先让谢和赓与另外两人草拟题为《军队政工与群众政工之关系》的讲话稿,限一周内呈阅。毫无疑问,这是白崇禧在考验他们的学识和才能。谢和赓接受任务后,日夜奋战,几经修改,最后定稿14000字。他随后过江到汉口,将文稿交给李克农阅改,并请李克农转给周恩来核阅斧正。</p><p class="ql-block"> 次日,谢和赓过江取回文稿打开一看,周恩来在原稿上做了多处删改。此时,谢和赓的心里象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周恩来删去了文中指责国民党中央军脱离群众、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文字。同时,对谢和赓提出的与我军相似的政治训练及其方法的内容和语气做了删改。谢和赓立即按修改稿复写了两份,并将周恩来用红笔改过的原稿毁掉。不久,一份整齐的讲话稿放在了白崇禧的办公桌上。与此同时,另外两人的草拟稿也已呈上。</p><p class="ql-block"> 白崇禧前往会场时,通知谢等三人乘车随行。他们并肩坐在车上,心里忐忑不安。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是将他们三人的讲话稿“平分秋色”,还是……不一会儿,车到达会场,白崇禧开始演讲。他并没有照讲话稿念,但演讲的内容与谢和赓草拟的讲稿几乎完全相同。当白崇禧讲到“军队政治工作和群众政治工作”是目前提高军队士气,动员群众与军队并肩作战,使全国军政步伐一致,在统帅部指挥下完成抗战大业的重要问题时,谢和赓暗自庆幸。有党作后盾,有周恩来作“改文教师”,又有李克农的热情帮助,使谢和赓在国民党内部打响第一炮(即向蒋提出“万言书”)后,又打响了第二炮。从此,白崇禧对谢和赓信任有加。</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一个国民党的著名军事将领的演讲稿;事先竟由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亲笔修改的呢?难怪事后李克农笑容满面地拥抱谢和赓说:“有恩来同志作你的改文教师,这恐怕是国共合作中的一件奇事,也是一段“绝密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揭开“庐山”真面目</b></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下半年,谢和赓与王莹在前线相识、相恋,其中还有李克农的一份“功劳”。</p><p class="ql-block"> 台儿庄战役后,王莹在前线战壕中宣传演出时,亲眼看到一串炮弹呼啸而来,其中一发打中了白崇禧和谢和赓所在的简易指挥所。硝烟过后,只见谢和赓泰然自若地站在原地,心中对谢和赓充满了敬意。王莹觉得。论谢和赓的人品、才学、思想和情感,都不该是国民党的人。但军帽上的那颗青天白日帽微,却表明谢和赓是在国民党队伍之中。这位15岁的少年党员,对谢和赓既有好感又存戒心,心里非常矛盾和痛苦。由于工作的需要,她和抗日演剧队的领导金山一直想做谢和赓的工作,想让谢和赓多接近拥护共产党的文化界知名人士胡愈之、郭沫若等人,并从中牵线搭桥。</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夕,王莹和于立群邀请谢和赓去郭老家聚会。在郭老家的大厅里,谢和赓见到了胡愈之、田汉等人。他们一起谈诗论画,挥毫题字,抒发心中忧国忧民之情。当大家得知谢和赓也喜欢写字作诗时,就鼓动谢和赓即兴题字。年轻气盛的谢和赓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下了表达自己志向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理不能离”几个大字,并把它赠给了于立群,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这时,周恩来笑容满面地走进大厅。他双眼炯炯有神,环顾四周,又瞧了瞧谢和赓的字,高兴地同客厅里的每个人握手,但走到谢和赓面前时,却冷若冰霜地把脸沉了下来,佯装不认识地走了过去,大步走进了郭老的内室。当时,谢和赓觉得十分尴尬,王莹也感到有些意外。</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谢和赓便接到了董必武同志的通知,要谢和赓马上去见他。一见面,董老便开门见山地批评谢和赓不该到郭老家去,接着又对他讲了很多道理,并声色俱厉地警告说:“恩来同志要我转告你,如果今后再发现你去郭老家,便要考虑你的党籍问题!”谢和赓当即向董老保证,今后一定不再去郭老家。董老见谢和赓态度诚恳,又安慰道:“你知道恩来同志一向怎样关心、爱护你呵!你是在‘小诸葛’身边工作的人,他曾提醒过你,要特别谨慎小心,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后行。你肩上的担子很重。组织上对你过去的工作是满意的,但“决不能麻痹大意,暴露自己的身份,去郭老家的人复杂嘛!”</p><p class="ql-block"> 董老和周恩来的批评虽然很严厉,但谢和赓听了却觉得备感亲切,因为这确实是对他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他在如此重要的岗位上工作,如果不是周恩来不断地提醒他,防微杜渐,是很容易出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1939年春,谢和赓以李宗仁和白崇禧秘书的身份,多次奉白崇禧、李宗仁之命与金山、王莹公开联系,准备让金山、王莹率抗日演剧二队去南洋宣传演出,同时组织动员海外侨胞募捐支援国内的抗战。这一想法得到了周恩来、董必武同志的大力支持,并让李克农具体负责落实。李克农指示谢和赓与金山、王莹商量后制定出去南洋演出的计划,交白崇禧审批。计划批下来后,谢和赓便身穿国民党上校戎装,坐上高级轿车,准备把这个消息告诉金山、王莹。不巧,在桂林闹市区行车时被堵,正好遇见李克农挽着金山、王莹的手迎面走来。他想回避,忙叫司机鸣喇叭开道,不想事与愿违,李克农循喇叭声发现了他,连连招手,并大声呼喊:“谢秘书一谢和赓”,谢和赓只好停车。李克农问计划批下来没有,并要谢把计划和批件交给他,使站在旁边的金山和王莹惊诧不已。这样,就在金山和王莹面前暴露了谢和赓与李克农的秘密关系,同时,谢和赓也知道了李克农与金山、王莹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谢和赓和王莹心中暗暗惊喜,今天才算揭开了彼此的“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事后,李克农发觉了自己的失误,并及时向周恩来、董必武同志作了汇报,进行了检查。周恩来严肃批评了李克农,指出谢和赓是党直接领导的秘密党员,决不能把他暴露在任何人面前。尽管金山、王莹两人都是极可靠的党员,也不能把谢和赓暴露给他们。如果谢和赓出了问题,要由李克农负责。直到解放后,在董老家,李克农还感慨地说:“和赓当时身处虎穴之中,与‘小诸葛’做伴,为党做了那么多重要的工作,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幸好王莹、金山都是自己人,不然我真得吃不了兜着走了。”这当然是后话,但王莹却因此认识了谢和赓这位仪表堂堂的“国民党上校”的真面目,解开了她心中萦绕已久的一个个谜团。</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方战事告急,国民党决定撤离武汉三镇。谢和赓与王莹在武昌东湖话别时,王莹对他说:“你的名字叫‘和赓’,我们安徽人的谐音读作‘荷根’,这两个字留给你作纪念吧!”谢和赓明白了这两个字的含义:她多么希望能和他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呀!</p> <p class="ql-block">王莹和谢和赓</p> <p class="ql-block">民国明星女作家王莹</p> <p class="ql-block">1939年王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将军的诱惑</b></p><p class="ql-block"> 桂林是抗战时期的大后方。这里有国民党桂林行营,有八路军的办事处,还聚集了一大批左派文化名人。由于我们党统战工作的有力配合,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这引起了一些人,尤其是桂系少壮派的不满。他们害怕谢和赓与刘仲容(白办的参议)配合密切,就想方设法要把谢和赓挤走。他们给李宗仁的夫人出主意,又通过李宗仁、白崇禧和黄旭初的亲信向李、白、黄建议,提升谢和赓任广西省党部书记长和广西绥署政训处副处长,军衔可由上校升为少将。这一“调虎离山”的诡计,谢和赓早有察觉,所以别人一提出,他就一口回绝了。</p><p class="ql-block"> 一天, 白崇禧带着关怀备至的神情对谢和赓说:“和赓,你干得不错,任上校也有很长时间了,我想派你去省党部和绥署任职,任党部书记长,绥署政训处副处长也由你兼任,授你少将军衔,你看怎么样?”,谢和赓对此早有耳闻,也认真思考过。如果同意,自己的职务是提升了,名利、待遇也提高了,可是,周恩来同志对自己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也要留在白崇禧身边。”离开李宗仁、白崇禧,离开桂系上层,是违背党和周恩来同志指示的,是违背党的统一部署的。面对这一纷繁复杂的情况,谢和赓很快冷静下来,坚定地回答说:“对于白副总长的知遇之恩,我永生不忘!但正因于此,我才离不开白副总长!唯愿始终跟随左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白崇禧看事已至此,便和颜悦色地说:“我看你还是留在我身边好一些。我把你需要兼办的工作,向德公报告好了。”</p><p class="ql-block"> 事后,当谢和赓将此事向李克农汇报时,李克农兴奋地拥抱着他说:“你真聪明!你认真执行了周公对你的指示。”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听到此事后,也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在桂林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谢和赓坚决执行党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对桂系的统战工作和救亡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久,随着战局的恶化,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被迫撤消。谢和赓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利用他在桂系中的地位和秘书身份,从各方面协助李克农处长及办事处安全撤离;同时保护夏衍、范长江和《救亡日报〉国际新闻社的同志们安全撤离了桂林。</p> <p class="ql-block">1935年《自由神》上映后《电通画报》封面为女主角王莹</p> <p class="ql-block">青年王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赴美国留学</b></p><p class="ql-block"> 经党组织批准,谢和赓与王莹于1942年5月赴美国留学。王莹以国民党海外部视察员的身份赴美留学,谢和赓则由李宗仁、白崇禧直接派往美国,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上校秘书、驻芝加哥领事馆外交官的身份到美国深造,两个有情人将共同奔赴大洋彼岸。</p><p class="ql-block"> 临行前,周恩来多次找王莹和谢和赓谈话,详细地给他们布置了去美国后的任务,提出了在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要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勉励他们学好本领,做好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为党争光,为祖国争光。</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在东西文化协会安排下,美国政府邀请王莹到白宫演出。观众有罗斯福总统全家及内阁高级官员,赛珍珠亲自报幕,王莹用英语解说节目。她演了抗战时期中国最著名街头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唱了《卢沟桥》、《游击队之歌》、《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这些歌曲大多具有鲜明左翼色彩。</p><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罗斯福夫人走上前与她握手说:“总统因下肢瘫痪,不能上台与你合影留念,由我作代表了。”胡适看到报纸上刊登的照片,赞叹道:“好啊,王莹小姐!过去梅兰芳博士在美国的声望比任何中国戏剧界的演员都高,但他却没有被邀请到白宫演出……对时局的影响,我看梅博士都不如你的哟!胡适还多次说过,他有王莹这样的同乡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谢和赓和王莹不辱使命。王莹在美国刻苦攻读之余,组织中国剧团到美国白宫及各地演出,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及夫人的接见,从而使她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谢和赓也不甘示弱;撰写了几篇有关“中国抗战”方面的论文发表在《纽约时报〉副刊上,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22日,谢和赓与王莹手挽手,在纽约市政府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手续。</p><p class="ql-block"> 1954年12月,奉周恩来之命,谢和赓与王莹回到祖国。1957年,谢和赓在人民出版社整风学习时,由于就城市规划问题向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被错划成“右派分子”。1958年3月,谢和赓又被下放到北大荒农场劳动改造。王莹当时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因谢和赓的问题受到株连,被停止了党的组织生活。她抱病隐居香山,继续撰写谢和赓与她共同创作的长篇小说《宝姑》、《两种美国人》。</p> <p class="ql-block">王莹1943年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1939年10月,徐悲鸿在新加坡一个广场遇上王莹与金山正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深受感动,他以王莹为原型创作了该油画并题字“人人仰慕之女杰王莹”。画作高144厘米,宽90厘米。2007年4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价为人民币7128万元。</p> <p class="ql-block">1931年徐悲鸿在新加波与王莹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莹和谢和赓在美国</p> <p class="ql-block">1945年王莹在白宫演出后与罗斯福总统夫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1948年王莹和谢和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总理的关怀</b></p><p class="ql-block"> 1959年以后,周总理得知谢和赓和王莹的情况,感到十分吃惊。他对李克农说:“谢是个好同志嘛,他怎么被划成右派呢?他一向忠于党。”“谢和赓的建议是对的,但提得不是时候。”“尽快把他调回北京,让他与王莹同志团圆。”总理和董老又多次派李克农、何莲芝(董老的夫人)到香山看望王莹,了解王莹写作和生活的情况,劝她好好治病,安心写作,王莹很受感动。为表达她对亲如父兄的领导同志的感激和对自己爱人的依恋之情,她写下一首小诗:“教导莫忘周、董、叶,热情关怀有克农。平生最爱是九秘,万苦滴甘也相从。”</p><p class="ql-block"> 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不久,谢和赓拖着被树木砸伤的身躯回到了北京。当他们夫妇团聚时,他们从心里深深感激人民的好总理。</p><p class="ql-block"> 1960年7月1日,全国第三次文代会期间,周总理在香山饭店宴请电影界代表。在人群中,周总理没有看到王莹,便问司徒慧敏:“王莹怎么没有来?”司徒慧敏回答说,王莹同志不是代表,心情也不好。总理马上说:“那好,你现在就去把她接来,说‘周先生’请她来,她会来的。”王莹来了,默默地坐在一旁,心情十分压抑。她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聚会,但又十分希望见到总理。可是来了,又不便上前与总理说话。突然,总理走过来叫王莹,王莹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紧紧地握住总理的手,强忍激动的泪水。总理把王莹介绍给大家,说:“王莹是我们党内的少年党员之一,是我们党最早派到电影界工作的演员之一,在抗战前线、南洋等地演出,被侨胞们称为‘民族之花’、‘马来亚情人’。她还在美国白宫给罗斯福总统演出过,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王莹笑了,她了解面前这位长者、机敏过人的国家领导人。她知道总理是借这个机会,当着周围的人和文艺界的领导介绍她,肯定她,保护她。此时此刻,王莹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当时,代表们纷纷拥向总理合影留念,王莹却默默地退到了后排。总理看到了,示意摄影师等一下,让王莹站在他身边与大家合影留念。席间,周总理特地走到王莹身边,对王莹说:“你们在美国工作的情况我都知道,祝你们保重身体,为党做出更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谢和赓与王莹都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王莹身陷囹圄7年,于1974年3月3日惨死在狱中;谢和赓被关押了8年。</p><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谢和赓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得以获释。但当谢和赓得知王莹已被迫害致死时,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被送进北京安定医院。在周总理、邓大姐和罗青长同志的直接关怀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谢和赓在一年之内就恢复了记忆。大病初愈后,谢和赓最大的心愿就是继承王莹的遗愿,完成她未竟的事业。他一面治病,一面废寝忘食地整理王莹的书稿。1982年30万字的《宝姑》问世,由茅盾先生题写书名,夏衍作序,英文版也由美国友人爱泼斯坦作序后出版;1992年,30多万字的传记文学《永远在初恋》又成为国内十大畅销书之一。当时,谢老虽已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止。除了撰写85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外,还在写一部30万字的《王莹、谢和赓诗文选集》,并担任了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联合拍摄的14集电视连续剧《永远在初恋》的顾问。在谢老心里,唯有这样,才能表达对爱妻王莹无尽的怀恋之情。</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谢和赓和王莹的冤案得到平反,遗憾的是,王莹没有看到这一天。</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王莹与丈夫谢和赓在北京合影</p> <p class="ql-block">1961年的王莹</p> <p class="ql-block">谢和赓和王莹在北海公园</p> <p class="ql-block">1963年王莹和谢和赓在香山农舍招待客人。</p> <p class="ql-block">长篇小说《宝姑》王莹著</p> <p class="ql-block">《从童养媳到电影明星》王莹著,1989年英文版,由中国国际书店发行</p> <p class="ql-block">1998年3月8日,谢和赓给王莹扫墓,这天是妻子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5年,谢和赓在深深的思念中,也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终于,他和妻子王莹可以永远相守了。</p><p class="ql-block"> 龙年初始,我衷心祝愿这对共和国的功臣在天安好,也愿龙年的祥瑞带给他们无尽的安宁与庇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6年电视剧《永远的初恋》拍摄纪念</p> <p class="ql-block">谢和赓给林聪发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90年代谢和赓书赠林聪的二幅墨宝</p> <p class="ql-block">90年代谢和赓和林聪亲切交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