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的古堡城墙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矾山最早的古城墙,最早可以上溯到5000多年前炎黄蚩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那时的黄帝城,蚩尤城均为矾山境内最早的城墙,黄帝城也是我国最早的帝都。那时的城墙主要是内挖外垒的黄土和米汤筑成的土城墙。在黄帝城的西南留有一处大门,东南则是阪泉水流经的古河道,也就是当时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 黄帝故城就是现在的黄帝城。黄帝城城墙外沿为叠土,内沿为夯土修葺,夯土层厚15公分。城墙顶宽2.5米,下底宽10米,高6米,城池为不规则方型,北宽南窄,两头相差30米,北墙长450米,南墙长510米,东西也相差50米,东墙长50米,西墙长450米。城池面积 约为300亩。最初时只有一座南门,天下太平后,为方便城内百姓吃水方便又开了一座东门。这就是最早的城池。而汉代置涿鹿县时,府衙就在这座古城堡中。</p><p class="ql-block"> 据传,当时城内有300多户人家,都很富裕,后来着了一场大火烧毁了部分房屋。有人认为可能是1268年2月和7月,古涿鹿发生的两次大地震,使土木结构的房屋毁于大火。后人们纷纷迁出,认为是着了天火,这里不宜居住,就迁到南榆林和现在的古城村去居住,所以后来就有了古城村,这就是矾山最早的村庄。时间到了清朝道光15年,保安知州杨桂森为重修《保安州志》,曾亲自到实地考察,并写了《矾山考古记》一文。那时的黄帝城内还有四户人家居住,有几十间房子。《明清一统志》记载:“明代城内曾有轩辕庙,时至清初,庙已无存。”现在地里满地的陶片瓦砾,也说明这里的房屋和居住的人口是很多的,现在只剩下四面的黄土城墙,向人们展示过去五千年的风采,诉说着无尽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汉代置涿鹿县时,现在矾山一带山青水秀,阪泉也就是古涿水日夜流淌,直奔桑干河。黄帝泉,蚩尤泉昼夜喷涌,同阪泉汇流后形成一条大河,再同东西灵山河汇合,形成波涛汹涌的灵泉河。山上是青翠的树木,沃野千里,很适合人们耕种。因此,也很适合古人们逐水而居的理念,所以这一带开始有人们也就是早期游牧转入农耕的人们居住。这样从最初的零星的人们游牧到这里后居住下来,形成后来的村庄。当时朝廷置县时一定有人居住才能设置管理机构。</p><p class="ql-block"> 矾山这块地方汉唐两度为县制,明改为矾山堡,后为矾山镇。矾山向东可通怀来至北京,向南可进北京,保定等地,向西可达蔚县山西等地,向北可至涿鹿,沙城,张家口,亦可以远北上蒙古草原。因此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业流通广泛之地。同时这里又是北部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的结合地带。所以各方面的碰撞时有发生。汉唐置县时也可能就基于这种考虑,而设县管理,加强统治力量。明改堡也是筑堡防御,以保境安民。便于朝廷对这一带的统治和管理,因此唐明两朝在此修筑了古堡城墙。</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矾山的二百户内已有相当的人口居住。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唐朝在矾山设置矾山县,治矾山堡内,也就是现在的南关村的二百户东北角上,人称“衙门房”。那时的县城比较小,辖区为东至官厅以西,永定河以南,南达野三坡,河东,西至太平堡,卧佛寺一带,矾山县属新州辖。从那时起,开始在二百户外围筑土城墙,当时的城廓为正方形,四边分别为300米长,上顶宽2米,下底6米,高5米,南北留两座大门,即大南门和小南门。大门是砖石和石灰筑起的半圆形大门,门上有哨楼,大门为昼开夜关。城墙全部为黄土夯制而成。城内建有真王庙,府衙就建在城墙内的东北角上,占地3亩,是一处呈方形的院落,也就是县衙办公的地方。在城墙的北边设有当时的监狱,人称“东西水牢”,是关押犯人的地方,现在成了居民区。</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因连年的战争和持续的自然灾害,矾山一带人口骤减,甚至出现了赤地百里无人烟的状况。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开始实行移民屯垦,将山西,山东,湖广一带居民迁过来。特别是从山西榆次一带大规模的移民,这也就是明朝开始实行的大移民运动。矾山一带多为山西移民。由于移民的骤增,仅二百户内已不能满足更多人的居住,于是从二百户向北到前河边,利用当地的黄土,修筑东北西三面城墙,并开设东门西门和北门,加上原来二百户的两个南门,形成了矾山独特的五道大门和一座方形的土城。</p><p class="ql-block"> 《怀来县志译》载:“矾山废县。《通志》在保安州六十里,唐置,元省,明改矾山堡。矾山堡城,明初筑堡,土城,南向,周围二百四十五丈,高三丈,厚一丈五尺。矾山堡守备署在堡内。守备一员,旧属怀来路,雍正十三年改辖,属泰宁镇紫荆关将领。马守兵一百名,营兵丁七十八名。”也就表明,在明代矾山堡城墙扩大完善后,除有老百姓居住外,还有驻军进行防务工作。当时的东门就在现在的食品门市南,原旧汽车站北的地方,西门就在现在的四檩桥东的街口处,北门在原镇政府西,原大街学校北墙东的地方。大南门在现在公安派出所南的街口,小南门在南关村电磨东的街口,这样矾山就建成了一个北宽南窄的两处方城,这些土城墙的修建起到了保境安民和对土匪及外来侵略者的防御作用。而现在东关村和北关村都建在了堡城外面的东面和北面。2005年东关村在硬化街面路时曾挖出一块石碑,质地为花岗岩的石条,长方形,长约60公分,宽40公分,厚20公分。上书矾山东关界,唐贞观八年立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矾山堡城墙上宽2.5米,在城墙的每个角上都建有角楼碉堡,并驻有兵丁守护,每个大门上方建有门楼碉堡,常年有人驻守。五个城门和各个角楼是连通的,一门一处有情况其他各门可随时支援,当时矾山堡内出驻军外,还有乡民绅士们自发组织的民团组织,防御外来土匪等的侵袭。在堡城内建有泰山庙,老爷庙,真王庙,三教寺,七圣庙等庙宇。在东门和西门之间开设了一条大街,就是现在的大街南北双方均为商铺,可见从明代开始矾山的农商贸已经很繁荣了。</p><p class="ql-block"> 五座大门全部为下面以花岗岩条石为基础,2米以上为青砖垒砌,白灰抹缝,上方为半圆形,内镶两扇木质大门,上面并列有铁条和铁钉。东门和南门比其他三门高大,高约10米宽6米,门洞长12米,其他三门均为高6米宽4米,门洞深为8米左右。东门上书“东欣”西门上书“西顺”,大南门上书“南进”,小南门上书“南通”,北门上书“北鑫”,北门是历代人到前河取水的必经之路。以前听老人们讲,矾山也有过地震,严重时有的房屋被震坍塌,而大门楼及古城墙却毫发未损,可见当时的工程质量是如何过硬。</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矾山驻守一个中队日军,还有200多人的伪军,日军驻原大街学校,当时是朱家大院,他们在北门西的朱家大院后花园修筑碉堡,枪眼朝西北,正北和东北三个方向,控制着北门和西门,伪军驻二百户内的真王庙和殷家大院,控制东门和南门。1944年4月,在平西军分区政委刘道生的指挥下,八路军十二区队,独立三营和七团的一个连,连续攻打了三次才从北门打进堡内,消灭了日寇和伪军。当时日伪军就是凭着城墙和大门楼坚固做工事进行顽抗,最后被八路军彻底消灭的。</p><p class="ql-block"> 五个大门楼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时被拆除的,拆下的青砖全部用于做了炼铁的高炉,大门被炼铁时烧了。如果现在大门和城墙都在,矾山堡又是一种什么情景呢?失去的古堡古门楼不会复生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也只有这一点点的回忆,再过多少年后,人们在记忆中的矾山堡也会被淡忘的。</p><p class="ql-block"> 城墙是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被人们一点一点地拆除了。现在仅剩下南关村二百户东墙还有一段残留下来了,也只剩下了几段黄土疙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威风。只有几段残墙断壁在苦度着岁月,在历经了上千年的风雨后,向人们述说着过去的辉煌。矾山堡这个渡过漫长历史时空的古堡城,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现代化规模的镇区。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堡城的过去摸样,因为毕竟我们是从过去走过来的,现在的文化也是从过去我们的先人们创造的文化中传承过来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