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之乐5

墨语

<p class="ql-block">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不仁,这里的“仁”,注意不能理解为仁义,而是指不偏不倚。很多年前,我便是理解成仁义,后面则怎么都解不通。就像通关游戏,前面几步错了,后面则步步错,均不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偏不倚,公正对待万物。刍狗,指古时祭祀之物。据说春秋时期,人们特别爱吃狗肉,于是祭祀之物便是用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天地。而圣人也一样,他公平公正对待百姓。以前的版本解读,似乎都解读为圣人无情无义,将百姓当作祭祀之物。但这是读者的看法,不一定是老子的看法。通读《道德经》,其实会发现,老子的境界怎么会无情无义?他倡导如水之德,并写到“上善若水”。若没有高境界,怎么有此说法。显然,是解读者的境界问题。一千个人读《道德经》,估计会有一千种解读。每一个人,读的都是自己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圣人修到一定境界,就已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的喜怒哀乐,他都能感同身受。所以,往回看,第一段话便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与地之间,在老子的眼前就如一个大风箱。中间空空如也,但却是充满了无数能量。万物生长,四季交替。一呼一吸,或是那风,那能量不断转化。于是,宇宙变幻莫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风箱里是空的,但好像永远都用之不尽。那空荡荡的天地间,万物生长,生生不息。而万物又都在变化,永远没有穷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有太多种版本的解读。但大体还是会回到基本一致的面上。比如,多说无益,要么别人不理解,要么就是说了无数的废话。再假如说的人,带了情绪,那便又把负能量传给别人。再或者,自己表达不对,导致双方生气。生气对身体并不好,会伤肝。再者,即使是开心的,其实同样对身体也不好。因此,无论是开心还是伤心,都不是好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中,守的是什么?守的是自己的心。同时,应守中道。也就是前面说过的,不极端,平和。站在修心的层面,便是守住真心。破坏这种状态的行为都是极端,不和谐的。只守中,不和谐也不行。不和谐意味着失衡。守中,便说的是心,是平衡。以前工作,遇到过这样的情形。遇到难题便会急燥、焦虑,严重时夜不能眠。这些都是失衡、不和谐的表现,也是心不能宁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守中”,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往往承载了大量的信息。为什么现在抑郁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心失衡的表现。没有无缘无故的病。病的出现,一定是积累了一定的负能量后才会出现。一定要“守中”。守住心、守住平衡、守住中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