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看《秋园》是在儿子给我的电子书上看到的,在目录上有《秋园》(女性版《活着》)的字样。因为看过《活着》,所以对这个女性版活着的《秋园》产生了兴趣。</p><p class="ql-block">秋园是这本书主人公的名字,作者是秋园的女儿,在书里那个叫之骅的小女孩。在作者八十岁高龄的时候出版了这本书。据说这本书的作者杨本芬用了十年的时间,回忆了妈妈秋园一生的命运。这还是我看过的书中,唯一一部看书看到流泪的书。</p><p class="ql-block">这部书从秋园五岁开始写起,到秋园结婚再到跟着丈夫回湖南湘阴老家安居,丈夫死后,她回到了洛阳老家,在回湖南的途中经人介绍又来到了湖北,然后又从湖北回到了湖南。她一生经历了从吃穿不愁到连饭都吃不上。从一个小姑娘到生了五个孩子的母亲。从一个只听丈夫的到她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p><p class="ql-block">秋园的一生可谓是多灾多难,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人生三大悲事都让她摊上了。但她的信念是不管有多困难,也一定要让孩子们读书。秋园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个大夫开医馆的,是个开明的人。秋园从小就被他送进了私塾读书识字,后来又送去了洋学堂。这给她后来当老师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土改时期,秋园的丈夫仁受被化为旧官吏,她也受到牵连,停了教师资格。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没有了。仁受被抓,家里被抄,就连维持活着的大米,都被没收了。秋园她们还被人欺负,被邻居威胁,被人骂是常有的事。眼看着一家人就要被饿死,后来靠的就是她学生的家长和他们曾经帮助过的人,暗地里帮助她。才挺过了那一关。那个时候的她们无力,无助。仁受就是因饥饿而死的。但社会给与她们的却是无视与残酷的蔑视。她们只能靠自己坚强的活着。</p><p class="ql-block">仁受身体一直不好,在家里其实什么也干不了,都是秋园家里家外的撑着。但是,这个人在与不在,很是不一样。仁受即使什么也做不了,但一家之主的尊严在那里摆着,又好像是守护神。现在仁受死了,秋园好像失去了靠山,家里也显得空落落的。她让之骅出去考学,这也是之骅一直以来的心愿。自己带着两个小的回了洛阳老家。洛阳也已没有她们的生存空间了。没办法她只能带着赔三,田四再回湖南。在回湖南的途中经人介绍,也出于为孩子着想,她嫁给了湖北王家台的支书王成恩。王成恩待秋园很好,他们过了几年的好日子,但没过多久田四溺水身亡,又过了几年王成恩也死了。之后,他再次回到了湖南。</p><p class="ql-block">作者也是命运坎坷的人。原来也是个爱读书的人,但是由于家里孩子多,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读书便成她的了奢望。等到十二、三岁家里才同意她上学,直到小毕业学。后来爸爸死后,秋园让她出去考学,她考取了岳阳工业学院。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学校却停办了。由此上大学的梦彻底破灭了。为了不再回乡下受苦,经人介绍她和在县城医院工作的乔木林结了婚。</p><p class="ql-block">书里有以下几处很感慨。</p><p class="ql-block">一、秋园的缠足:</p><p class="ql-block">秋园五岁那年,那时还兴裹小脚,不愿意裹脚的她,虽拼死反抗过,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裹足的命运。这里虽然笔墨不多,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查了一下,学者高洪兴专业著作《缠足史》考证,缠足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缠足进入鼎盛期。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但不缠足者也不在少数。比如秋园的二嫂就没有裹足。在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先生颁布了禁止缠足的法令。按作者写的时间计算1919年秋园五岁,那秋园应该是1914年生人。我想起了我的婆婆是1932年生人,禁止缠足的法令颁布后都二十年过去了,她还都缠了足呢!而且不止她一人是她那一代人。缠足的这种陋习,不知毁了多少人!当我头一次看到婆婆的脚时,真的震惊到了我,当时有点想吐又有点想哭。原来缠足是这样的,太残忍了,硬生生的把几个脚趾头撅折了,折在脚底,得有多疼啊!现在想想:怎会有这种残酷无情的决定,竟然在我们历史上长达了千年之久。据说,这样裹出的脚越小越美。这种是迎合了当时男人的审美吗?这种畸形的审美,是以伤害身体,违背自然生长来获取的,没有一点人性,没有一点尊重他人的意思。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二、秋园把田四给了杨桂生夫妇:</p><p class="ql-block">也许这是秋园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情。一个叫杨桂生的夫妇上门求子,四十多岁的人了没有孩子。想要秋园的一个孩子自己养。他因家里吃饭的人少,日子过得不错。秋园的本意是好的,由于家里人多,缺粮少柴的他们,有上顿没下顿的。俩人就答应了杨桂生夫妇,看着他们也是有诚意的。他们看上了最小的不到两岁的田四。就这样秋园和之骅带着田四来到了杨桂生家里,她们吃了饭哄田四睡觉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一个月后,当她们再次来到杨桂生家看望田四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田四被绑在一把椅子上,满头满脸都是灰,头上有疮,身上有伤。大概是哭累了,闭着眼睛打着瞌睡,苍蝇围着他飞来飞去。当田四看清是妈妈和姐姐时,“哇”地大哭起来。我看到这里,眼前仿佛出现了小田四凄惨的样子,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可是当她们想找杨桂生的时候,却找不到人了,很是奇怪。这种因家里养不起卖孩子的事情,在旧社会有很多。可是,秋园并不是卖孩子,她也没有从杨桂生那里得到什么好处,她只是为了她的田四着想,孩子那么小,就跟着他们受苦。想着杨桂生家里富裕,田四能有饭吃有学上。没想到,错信了杨桂生。她发誓再也不把田四送人了,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自己疼。即使饿死,也要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三、秋园被欺负:</p><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秋园感觉太累了,就在自家院子里的竹床上睡着了。这时,一个黑影突然窜到秋园的身上,想行不轨之事。秋园惊醒并拼命挣扎。这时,之骅发现后赶紧大叫“爸爸”,那人才爬起来跑掉了。书里是这样写到:仁受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悄无声息地走进灶屋,出来时手里拿着菜刀和绳子,往秋园面前一丢,吼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绳子也好,菜刀也好,你去死吧!没死之前,我不想戴绿帽子!”哇塞!当我看到仁受拿着绳子和菜刀出来的时候时,我以为他要去找那个人去拼命呢!没想到他是让秋园去死。看到这里我都要气死了。仁受斯斯文文的文化人,行事作风就跟古代文人似的。他的座右铭就是名声最重要。即使饿死也要有个好的名声。有次村里好多人家几天见不到一粒米,所以,很多人就去偷谷子。之骅也想去,但是仁受不让,一家人饿的眼冒金星,真正尝到了“饥饿等于活埋的滋味”。最后之骅还是背着仁受弄回了点,仁受只是说:“下不为例,还是名声要紧。”所以,对于仁受来说,名声比命重要。一个人的贞洁就更是了。仁受让秋园自行了断,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跟秋园生活了几十年了,还能说出这种话,我也是醉了。</p><p class="ql-block">《活着》里福贵失去了所有亲人,很惨。有人说,从福贵的角度来说,福贵也是幸福的,那就是他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贤惠的老婆和一双儿女。也许他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最不幸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吧!所以,何不坦然面对!所以就有了福贵开明的性格。所以他也是幸福的。秋园的丈夫仁受,虽说给国民党做过事,但他有学识且善良,从没有干过伤天害理的事。他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别人。有一次过年了,一个人到他们家偷吃的东西,被仁受抓到了,他不但没有责罚那个人,反而还给了他一些粮食和肉。他知道,如果没有被逼到一定程度,谁也不会去偷的。后来仁受被抓,家里被抄,一家人都快被饿死了,就是这个人送去了吃食及一些用的东西帮助了秋园,以报那次的恩德。要说幸福,就是在你困难的时候能有人无私无畏的帮助你,这算不算是一种幸福呢!至少算是一种温暖吧!</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人生活需要勇气,帮助别人也需要勇气,就连简单的活着更是需要勇气。穷也好,富也好日子还得照样过。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里,大多数人都是吃了上顿没下。没有被饿死,也许已经是他们的造化了。何况能吃上用猪皮擦了锅炒出来的菜,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了。我们有时只记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却忽略了人生中的那一点一点的幸福。福贵,秋园们虽然不幸,那是因为他们无法选择生活在哪个年代。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与幸福的时光,也有自己的坚强与信念。</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身边。但是,现在的我们比起他们,我们幸福多了。所以我们要珍惜,要像福贵那样,不管遇到什么都要热情,开朗,朝前看。要想秋园那样善良且勇敢,坚强且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