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九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哪些?(九)

老叟姓徐

<h1><b>九_9_退思园</b></h1> <b>“退思园”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古镇区新填街234号。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任兰生,字畹芗,号南云。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内阁学士周德润勋任兰生盘踞利津、营私肥已。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旋因查所勋都不实,部议革职位。任兰生落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诗有“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见园名取《左传 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退思园的设计者袁龙,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br> 任兰生造园二年,光绪十三年(1887),得旨准其捐复,奉檄办皖北赈抚,次年,在黄河沿线抗洪巡堤时,不慎坠马而逝。<br> 任兰生去世后,义庄的日常管理、开支就由儿子任传薪接管。时常邀请文朋诗友在园中雅集。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传薪在园内创办丽则女学。<br> 上世纪30年代,任传薪赴沪任教,离开同里,于是把退思园、乡下的田产、任氏义庄就交亲属任孝端管理。随后任孝端举家迁入退思园,入住畹香楼,中庭主要建筑坐春望月楼和部分辅房则典租给朱遐宣家,旧称素行堂朱宅。<br> 园子逐渐荒废。<br> 解放后,园子长期被政府机关作为办公场所。<br> 1982年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吴江县政府开始对园子全面整修。<br> 1982年3月,退思园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而社会各界,其中很有份量就是古园林专家,同济大学博导陈从周教授,在他的园林书籍中记载:“我小立池边,想起我初知退思园之名,还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当时在圣约翰大学教书,同事任味知(传薪)先生就是该园的主人。任老长我三十岁,与我为忘年交,学者兼名士,他能度曲,是曲学泰斗吴瞿安(梅)的好友。留学过德国,又在园东创办了一所女子中学,开风气之先……。”任味知先生是退思园的最后主人了,晚年住上海,园渐衰落,一直到解放后已是残毁不堪了。因为任老的关系,我关心了一下,终于救了出来,这也是佛家所谓“缘”吧? 陈老还不无遗憾是说:“可惜园外有一座水塔,借景变成增丑,不知何日可以迁走呢?”<br> 1984年,退思园修复后向民众开放。<br> 1986年,《人民画报》将退思园作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苏州园林”的代表景点予以刊出。<br> 1999年退思园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终于将园外的自来水塔拆除。<br> 2000年11月,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br> 2001年6月25,退思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2014年5月26日,退思园启动水系生态修复。</b><div><b> </b><br></div> <b>“退思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九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不在姑苏古城区内的园林。好在现在的交通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要到地处吴江区同里镇的“退思园”游览,可以乘坐苏州地铁4号线,它的南端终点站就是【同里】。<br> 到达【同里】终点站后,就有指示牌告知:去同里古镇,可以乘坐“725路的专线公交车”。<br> 走过一段防雨长廊,“725路的专线公交车”就停靠在那里等待发车。 “725路的专线公交车”,属于区间大站车,运行于【同里地铁站】与【同里汽车站】之间,中途停靠站点较少。<br>  “725路的专线公交车” 经 4 站,在【同里古镇石牌楼】下车,往回走150米,同里古镇的石牌楼就矗立在那里。</b> <b>穿过牌楼再朝前走不远,就到达同里古镇的“南入口”处,在入口处边上,就有“票务中心”。<br>  “同里古镇”是联票制,门票包含古镇内的所有收费景点,当然也包括“退思园”的门票。</b><br> <b>入得景区,向北走上“中川桥”桥面:</b> <b>在中川桥桥面向西眺望,可见一座与众不同的“泰来桥”。</b> <b>由“中川桥”继续朝北走,</b> <b>看见上图“水墨同里剧场”大楼了吗? 就在这个剧场大楼的斜对面,(“鑫鹤楼”饭店再北面的一条巷子)就是闻名遐迩的“退思园”的所在处。</b> <b>“退思园”就在眼前啦!</b> <b>在进入“退思园”之前,先看一下被誉为“贴水园林”的《退思园平面示意图》 :</b> <b>“退思园”占地仅九亩八分(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既简朴无华,又素静淡雅,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是全国唯一一处贴水园建筑,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退思园因地形所限,更因园主不愿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b> <b>来到“退思园”的入口处,可以看到一座坐南朝北的照壁,五折,粉墙黛瓦,中间有块矩形凹进,正中浮雕砖刻一个“福”字,矩形四角则雕刻蝙蝠图案,与“福”字匹配。照壁下部置低矮花坛,湖石及植物点缀,整座照壁线条清晰,简洁又不失华贵,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富特色的照壁。<br> 正对照壁的,自然是“退思园”的入口大门。有一东一西两个。门前都安装缓流栅栏,人多拥挤的国情使然。两个门的门框略有差异,西边散客入口处的门楣带有圆角,东边团队入口处的门楣则不带圆角。<br> 两门楣上都没有镌刻任何文字标记。<br>  在入口大门的左右两边墙上,分别挂有国务院和苏州市政府发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而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则斜卧在所在的街巷的东头花坛边。</b><br> <b>从入口处进去,就是“退思园”的门厅(轿厅),原来是“退思园”宅邸部分的第一进。门楣上挂着【退思园】三字的匾额,是前上海市长汪道涵题写的,书写年份为丁卯年(1987年)。这一年,汪道涵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荣誉退位,比园主任兰生的解任候处幸运多啦。<br> 在门厅,没有看到宦官人家的门当、户对、高门槛之类的东西,符合“退思”的低调。<br> 门厅两侧原来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还有一顶官轿,庄重肃穆,令人望而却步。不过,如此张扬的作派似乎有悖于“退思”的初衷,现在已经撤去了这些摆设。<br>  现在,门厅已经改设为检票处。门厅的东侧墙上挂了一幅木雕《退思园》图。仅有的装饰。</b><br><br> <b>检票进入后,我们会见到一个天井,而天井的北面,就是“退思园”宅邸部分的第二进茶厅。是主人接待一般客人所用,家具简单。<br> 茶厅屏门上方正中,高悬【退思园】三字横匾。取之于《左传》中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表达了升职时要想如何报答君王,贬退后就要想如何弥补过错,改正错误,表明了园主的心迹。<br> 此匾额由启功先生书写。启功先生,字元白,也作元伯,满族,生于1912年7月26日,卒于2005年6月30日,享年93岁。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但未完成高中教育便辍学。启功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教授长达60余年,对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启功先生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等职务。启功先生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素养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他的书法作品被方正公司制作成电脑中的方正启体。启功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间产生了影响。启功先生的事迹和精神遗产至今仍激励着后人。<br> 屏门正中挂有一幅山水画卷。<br>  画卷两边挂有对联。内侧是陈旭旦先生的撰联:<br><font color="#167efb">昔为女学,尚忆童年旧梦,琴韵起亭心,歌声飘水面;<br>今是名园,欣看盛世韶光,游踪来瀛海,辙迹贯江乡。</font><br> 联中的“女学”,指“退思园”第二代园主任传薪在园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丽则女学。</b><div><b> 陈旭旦(1911~1994年),字雅初,江苏吴江人,与钱太初、金立初合称“同里三初”。早年师从金松岑,后转益多师,还向多名前辈学者请教,从而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底。<br> 外侧的一副对联:<font color="#167efb">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font>这是以德传家的古训。<br> </b><br></div> <b>从茶厅继续往里走,又是一个天井,天井的北面就是宅邸部分的第三进 ——“荫馀堂”。这里是退思园建筑部分的主厅。<br> 【荫余堂】匾额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所题,意指荫及子孙后代。屏风正面挂一幅富贵牡丹画轴,题额是篆体“富贵神仙”四字,很切题。画卷名:风华正茂,显然是现代人的作品。<br>  旁边有两副对联,内侧一副是常州籍书法家钱小山先生题写:<font color="#167efb">水榭风来香入座,琴房月照静闻声。</font><br> 外侧一副对联是:<font color="#167efb">快日晴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煮茶。</font> 出自宋代陆游《幽事》:快日明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煎茶。在明朗的窗下舞文弄墨,再用古鼎汲取寒泉水煮茶品茗,何等惬意,悠闲自得。古人将晴窗试墨和古鼎煮茶作为一种十分风雅和闲适的生活追求。<br> 正厅家具摆放讲究,条桌上为青花瓷瓶和大理石花窕镜,谐音“平静”;退思然则宜静。<br> 东西两角分别有西洋落地镜和大摆钟,谐音“尽忠”,表达了园主虽被贬,但尽忠之心不变。</b><br> <b>宅邸东侧是以主人之号命名的“畹芗楼”,南北两幢,共十楼十底,很是气派,为主人与家眷居用。楼与楼之间由“走马楼”回廊贯通,南北一式落地长窗,五楼屋底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复廊东西两侧各设楼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阳,又为主仆上下时避让。园主为使居室冬暖夏凉,底层东西间的地板均制成长方形条块,随气候变化而或装或卸,灵活自如。住宅虽分东西,但布局紧凑,可分可合,分则各成院落,合则浑然一体,可谓匠心独具,思之缜密。<br> 内宅为园主居住及藏宝重地,因此内宅两侧石库门均用清水方砖砌成,以防火防盗。砖木结构的封火门,据说在同里的明清建筑中,仅此两扇尚属原物,其馀都为近世复制。<br>  楼南六间平房供侍者所用,称“下房”。 “下房”与主人的住楼之间,有一个天井相隔。</b><br> <b>“畹芗楼”底层设有任氏家族及退思园的历史文化的介绍。</b> <b>楼上有园主女眷闺房展示。</b> <b>西部宅邸部分已经全部介绍完了,现在接着介绍夹在宅邸与东部花园的过渡部分 —— 中庭。<br> 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庭院内樟树如冠盖,玉兰飘幽香,十分安谧宁静。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室”、“岁寒居”,作为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东有月洞门通往东部花园。<br> 我们可以从“畹芗楼”东侧楼梯边上覆有青砖的防护门出去,进入中庭庭院。<br> 在紧靠“畹芗楼”的高墙下,正中置有一吸引人的建筑 —— 旱船,船头向东,直向【得闲小筑】月洞门,宛如待航之舟,欲将游人引向东部花园。庭院南北有两棵参天古树,北面是园主亲植的广玉兰,南面是白玉兰,园主名任兰生,园中怎可无“兰”,更寓意“金玉满堂”。 旱船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场所。<br> 旱船里的对联是杜甫《登高》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r>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勾画出一幅极为广阔的图景,诗句写得大气磅礴。置身于旱船中,虽然四周无水,但联想到对联内容便有舟行于江河湖海之感。从船舱里往外观,圆门如月,前有叠石好似水浪,门、石合二为一便是月出江海。<br>  从旱船的正面看,共有八扇落地长窗,左右两扇是固定的,只有中间六扇可以开启。但是,此旱船关闭的时日居多,里面的对联不易发现。</b><br> <b>船头正对可去东部花园的圆洞门,西面刻着【得闲小筑】,东面刻着【云烟锁钥】。 【得闲小筑】四字为同里书画家徐穆如所题。字迹有些模糊。【云烟锁钥】字迹尚清。<br>  朝西看,月洞门西面的庭院也是一番亮丽的天地。可惜在【得闲小筑】一面朝东看时,看到的只是东花园“水香榭”里的屏门,东部花园的景色基本上都被遮挡住了,园林艺术中的“借景”在这里居然没有被应用。是否属于败笔,外行人不宜置评。</b><br> <b>在中庭院落的南面,有间当时用于接待宾客的居所 —— “迎宾室”。单层硬山顶带檐廊的建筑。<br> 园主人当年曾于此以文会友,与文人雅士吟咏舞墨之,陶冶性情。<br> 据说,“迎宾室”有文学家夏衍的撰书“由退思进,因忙得闲”。不知是否为真。<br> “迎宾室” 是南北通透的房子,北面开门可见有“旱船”的中庭庭院,开南门,则有另一个庭院,<br> 通往此庭院的有个砖雕门楼,砖额为【泉石遗韵】 。<br>  2017年11月,本人去“退思园”时,没有拍摄“迎宾室”的照片,现在网上也搜索不到有关的图片, 因此对“迎宾室”的介绍近乎空白,只能收集一些当年张国荣在此拍摄电影《风月》的剧照填空。据说电影主角郁忠良到苏州投靠姐姐、姐夫时,住的房间就设在“迎宾室”。照镜子剧照中的镜子,现在摆放在“荫余堂” 的东北角。</b><br> <b>与“迎宾室”并排在一起的建筑是“岁寒居”。听到这名字,我们就能想到岁寒三友 —— 松、竹、梅。<br>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此室外面植有松竹梅,透过窗景组成一幅青松,翠竹,冬梅图。显然是观赏冬景的地方。<br>  “岁寒居”的八角花窗是冰裂纹图案,与“寒”字吻合。</b><br> <b>在中庭庭院的北面,“坐春望月楼”是一排六楼六底的二层长楼,坐北朝南,中园内主要建筑之一。“坐春望月楼”为主人款待宾客,吟诗赏月之处。与庭院南面的“迎宾室”和“岁寒居”相对。楼下接待男宾,楼上接待女客。<br>  楼下东部厅堂挂有金鱼游弋的《濠渠游趣》的镜框画,两边的对联是:<font color="#167efb">静吟乘月夜,闲坐听春禽。</font>悠闲自得。</b><br> <b>介绍完“退思园”的中庭部分以后,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东部宅园部分吧。<br> 我们从中庭庭院的【得闲小筑】月洞门里走出来,就是东部宅园的第一景:“水香榭”。<br> “水香榭”,位于花园的入口处,歇山卷棚大戗角,悬挑水面,过去常是家人品茗、赏荷的地方。<br> 每当夏天满池荷花盛开,荷花洁白无瑕,荷叶青翠欲滴,伸手可接,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据与“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沾点亲的后人介绍,在这个时节,泡茶的水取自荷叶的露珠,园内的花匠沈四福每天都起个大早接荷露,积少成多。用此水泡的茶口感比井水更为清甜、醇正。不过,现在榭前的水池中看到的仅有贴水睡莲,不见荷花。<br> 【水香榭】三字匾额的字迹已经有点褪色模糊,落款署名好像是瓦翁。<br>  “水香榭”除了临水一面装饰有美人靠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竖有一扇反光镜,水池及对面景色被折射出来,使东花园的有限空间得到了扩展。这是第二代主人任传薪赴德国考察教育时带回来的。尚属原物。</b><br> <b>联结“水香榭”南北景点建筑的,是一条曲折的长廊,名为“九曲廊”。该廊通北的一段,廊壁是实墙,墙上镶嵌着许多碑刻,刻有恽南田的十二方刻石;</b> <b>而向南的一段,墙体上开有诸多漏窗,其中九扇漏窗的中央还嵌着“石鼓文”文字,连在一起是“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这就是被称为“退思园”“三珍”之一的“石鼓文漏窗”。</b> <b>漏窗语句取自于唐代诗人李白《襄阳歌》中的“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每个字各镶嵌在不同图案的漏窗中央,雅致、流畅,不见斧凿之痕。<br>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 ,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br>  因“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个字,都是从收藏界稀有的拓本中收集到的,极其珍贵,因此被视为“退思园”的“三珍”之一,就不足为怪了。</b><br> <b>由“九曲廊”往南走,可以看到一座石船舫,船头采用悬山形式,屋顶榜口稍低,三面临水,尾部贴岸。舸由湖石托出,半浸碧水,水流漩越湖石孔窍,潺潺之声不绝于耳。舷侧水面,行云倒影浮动,恍若舟已启航,别有清趣。石舸之四周,植浮萍及菰蒲,清风徐徐,绿云摇摇。水池中游鱼似通人性,稍稍击掌,便成群结队而去,饶有“闹红”之趣。因此,此舫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称为“闹红一舸”。舱门门楣上面挂的匾额<font color="#39b54a">【闹红一舸】</font>就是费老的手笔。<br> “退思园”中,“闹红一舸”最富动感,由石舸突兀池中,船舷旁有细巧的太湖石,像是行舟泛起的浪花,风吹不动,浪打不摇,人站船头,却有小舟荡湖之感。 <br> “闹红一舸”内悬匾额<font color="#39b54a">【松菊犹存】</font>,近代书法名家程可达书写。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思是: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松岁寒不凋,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成为温文尔雅的精神象征。</b><br> <b>出“水香榭”向北,即是回廊,壁上嵌有清朝书画家恽南田的石刻。恽南田(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一字寿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东园客、东园草衣、横山樵、瓯香散人、云溪外史、白云外史等。他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出画家,开创了“常州画派”,成为了清初“六大家”之一。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齐名,合称“四王吴恽”。作为“常州画派”领袖人物的南田,不仅擅长山水画,尤以“没骨法”花卉写生蜚声画坛;他又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诗、书、画同工,有“南田三绝”之誉。<br> 回廊再北便是“揽胜阁”,也称小姐楼。是一座不规则五角形楼阁,苏州园林所仅见,三面六窗,上下两层,凭栏俯视,满园景色尽收眼底,也是眺望空中月和水中月的好地方。<br> 现揽胜阁上下不通,以前底层也有楼梯通二楼,下室中间原有一处宅井,井栏为青石,今全废。现在到揽胜阁是通过中庭“坐春望月楼”的二楼(女客住的地方)走过去的。这倒也符合古时“男女授受不亲”通道需要“另辟蹊径”的规矩。“揽胜阁”可使宾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户,登上揽胜阁,花窗一推即可“坐春望月”,饱览满园春色。<br>  此楼设计因地制宜,居高临下,可一揽东园佳境,这在江南宅第园林中独树一帜,被称为“退思园”“三绝”之一。</b><br> <b>由“览胜阁”再向东,就到了全园的中心,即“退思草堂”。其为一四面厅,是园内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隔池与“菰雨生凉轩”、“天桥”、“辛台”和“闹红一舸”相对。<br>  “退思草堂”,意为退而思过之堂,风格清淡素雅,体现了园名主题。草堂的外观古朴端庄而又不失变化,面宽五间,堂南是石铺的宽敞露台,可环顾内园景色。台临荷花池,既有水殿风来珠翠香的幽趣,又可凭栏观鱼,体味庄子濠梁观鱼的雅韵。美不胜收。</b><br> <b>堂内有集石鼓对联<font color="#167efb">“艺秀辞工人所乐,水流花放吾其游”</font>。所谓“集石鼓”准确的说应该是“集石鼓文”或者“石鼓文集字”,意思是该作品中的字体是从石鼓文中搜集的相同字的写法创作的。本美篇前面在介绍九曲廊的九字花窗上的“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时,也提到过“石鼓文”。<br> 对联的内容应该描写退思园景物和游园的心情的。</b><br> <b>“退思草堂”呈鸳鸯厅格局,室内陈设清雅,内隔屏后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的《归去来辞》碑拓,这个碑拓尤显珍贵,被誉为退思园的“三珍”之一。(三珍:“退思草堂”《归去来辞》碑拓,“九曲廊”花窗大篆石鼓文,灵璧石老人峰。)<br>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官累翰林学士承旨,其书法圆润道丽,有“赵体”之称。太仓的顾信,特在太仓淮云寺中建墨妙亭,珍藏赵孟頫所书《归去来辞》等石刻。后亭毁,亭内石碑一直保存在到了“文革”前。“文革”期间,《归去来辞》一碑被“红卫兵”砸成四块,不少字迹遭破损,已无法复原。现“退思园”保存的,只是完好的碑拓。</b><br> <b>过“退思草堂”往东,有一琴房,这里原来是听琴的地方。窗前道影,琴声轻扬,飞鸟掠水,柳枝拂面,有无限诗情画意,旁有三曲石桥,桥上架有紫藤棚。<br>  琴房中有对联<font color="#167efb">“琴室停云静,天桥生月明”。</font>“停云”用得很妙,琴声能使得天上的云都停住,说明琴艺之高超;每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如果站在水池对面的“天桥”上,一面赏月,一面聆听从“琴室”飘过来的悠扬琴声,当有何等的惬意。</b><br> <b>走过“琴室”前面的三曲桥,或者沿着水池边的花石小径朝南走,可以看到一座与众不同的亭子,它就是“眠云亭”。该亭实为两层,外包湖石,看起来像建于山坡顶部,取自刘禹锡《锡山试茶歌》 “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卧石人”。能近距离看见白云的地方一般都在山巅,于是白云也就和山居,虚空澄净的心态有了关系,因此,在“眠云亭”中下棋对弈,不想世事,是一种超脱。</b> <b>从“眠云亭”折西,再往南走就是另一座以词境命名的建筑——“菰雨生凉轩”。<br> “菰雨生凉”四字一说取意于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又一说取自姜夔《念奴娇》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不管出于那说,都是书卷气十足,很风雅的。<br> “菰雨生凉”是一处临水小轩,位于水池东南。轩内屏隔南北两室,为鸳鸯厅格局,轩面水开四扇长窗,轩内隔屏正中置大镜一面,镜前设一小榻,夏日卧于榻上,背后的镜里反映出池中一片莲荷,仿佛置身于荷花丛中。以镜面扩大园林空间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手法,而此处运用之巧妙,真可谓独具匠心。此镜是任传薪1907年赴德国考察女子教育时从德国带回,历经百年,仍清晰可鉴。<br>  轩内用屏风隔成南北两间,北面挂彭玉麟送给任兰生的对联<font color="#167efb">“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font>让他安心归隐,不要再问世事。<br> 南面有对联<font color="#167efb">“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font>意思是竹子和梧桐树被秋雨洗涤过后,更加的苍翠,夕阳映在湖水中,芰荷的枝叶发出光亮。<br> 原轩周围植荷花菰蒲,芦苇摇曳,轩南有种植芭蕉和棕榈,夏秋季节,轩内凉风习习,荷香阵阵。旧时轩底有与池相连的三条水道,循环其间,故轩内阴湿凉爽,是园主夏天乘凉的地方。<br> “菰雨生凉轩”是“退思园”的“三绝”之一。</b><br> <b>自“菰雨生凉轩”穿过假山洞,沿石级盘旋而上,便来到堪称江南园林一绝的“天桥”,视野豁然开朗。<br> “天桥”,上为桥,下为廊,模似阿房宫复道。横空出世,飞越山巅,连接“菰雨生凉轩”,与“辛台”为一体。<br> “天桥”的屋脊为小青瓦屋面,二层走道两侧均设木坐槛及吴王靠,前后贯通,八面来风。庭中遍植丛桂,衬以蓝天白云、粉墙黛瓦,更见绚丽多姿。<br>  “天桥”是“退思园”的“三绝”之一。</b><br> <b>在“天桥”的北前方,伫立着一座太湖巨石,高5.5米,因其形酷似一位临风远眺的长者,故称“老人峰”。从退思草堂外的戏台看这“老人峰”,极像一个繁体的“寿”字。<br>  不过这块石头最神奇的还是其顶上的一块奇石,这块小巧的灵璧石,远看似老人的帽子,近观则是一只活龙活现的昂首寿龟,神形兼备。太湖石与灵璧石拼接自然,严丝合缝,俨然一体,加之形态可亲,构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吸引无数游客,在此驻足观赏,被推崇为“退思园”的“三珍”之一。</b><br> <b>“天桥”楼廊尽处,有“行至桥端似无路,随山拾级豁然通”的“辛台”。这是个二层建筑的小楼,为两层方形鸳鸯厅,屋脊为纹头脊,小青瓦屋面,两开间,共两层,前轩,内四界形式。原为读书处,读书犹如辛勤耕耘,一份汗水一分收获,来不得半点虚假,故以“辛苦”的“辛”名之,颇富深意。<br> 辛台南侧的天井中,有紫丹桂两棵,这种树开的桂花是紫红色,与其他桂花不同。天井的地面上砌有“百结图”一幅,取意百事吉利。<br> 就在2021年1月17日出征前,中国女足国家队一行40余人,来到同里古镇参观游览。在退思园天桥西侧的“辛台”茶室,中国女足赠送给同里的签名足球就放置在这里。<br>  手头没有“辛台”的内景照片,网上也搜索不到。这个空白让有机会去“退思园”游览的看官填补吧。</b><br><br> <b>“辛台”的西面,是个园中园,花墙一垛,形成“金风玉露”亭,似分非分,似隔非隔。站在“金风玉露”亭上,可见东南侧的一门楣上题有“留人”两字,其“人”字有点像隶体的“心”字,可见园主有心留客。即使留不住人,但可留心,让你记住退思园。</b> <b>在“玉露亭”园花墙的南面,还有一个小庭院,园内植有多棵桂花,因此庭院南边的建筑名为“桂花厅”。<br> 厅名“天香秋满”是说秋天充满了桂花的香气。是“秋景”所在。每到金秋时分,桂花绽放,香气四溢,在此品茗赏花,令人神往。厅前还有一块地坪图案,正中一个“寿”字,四周镶嵌着五只蝙蝠,中间铜钱图案,取“福禄寿”之意。<br> 透过“金风玉露”之门,湖石假山映入眼帘,高低错落,玲珑剔透,小中见大,五岳微缩。<br>  “桂花厅”,曾作为电影《风月》中忠良姐姐的房间。现在这个房间已经成为卖字画的小店,名“鸿翼轩”。商业气息无孔不入。</b><br> <b>看到了“玉露亭”和“桂花厅”庭院内的“留人”门洞,也就表示我们在“退思园”的游览应该结束啦!<br> 经过两个砖雕门楼后,才是“退思园”的出口大门。<br>  让我们大家带着美好的记忆,向这个令人留恋的“世界遗产”告别!</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