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栖唐苑(36)颜鲁公《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解读

长安南飞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创作者:颜学联 西安</h3><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修梁吴兴太守柳文畅西亭记》[1]碑近年出土入藏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高度关注。2019年12月博物馆颜真卿碑刻研究工作坊,组织了学者展开关于颜碑的深入讨论,并引起社会上热烈反响。<div><br> 碑文与《四库唐人文集丛刊﹒颜鲁公集》中《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2]所录对照,两个版本内容大体相同,字略有差异。唐代典籍《西亭记》文,通过宣扬柳恽、李清的事迹来强调循吏文化传统,提供了丰富的唐代人文社会活动信息。结合讨论会的信息和文献检索,本文谈点体会,以期更好的释读颜鲁公《西亭记》文。<br></div><div><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州溪桥小景</h5><div><br></div> <h1>一、乌程邑宰李清皇家子身世谜团</h1><div><br></div> 阅读颜真卿《西亭记》文与残碑刻本后,即刻着手检索历代文献,以期辩白乌程邑宰“县令”李清皇家子的身世及其背景。<br><br><div> 讨论会上,日本明治大学气贺泽保规教授发表《新发现颜真卿〈西亭记〉残碑的解读及其历史意义》:“李清是当时一位重要的地方官,而且是皇室人员,但却没有在正史中留下痕迹,这应当有更深层的原因。”[3]<div><br> <div> 《西亭记》文对李清的撰次,采用记叙文的形式来表达,文尾说明了颜鲁公难言之隐,如:“知而不言,无乃过乎?今此记述,以备其事。惧不宣美,岂徒愧词而已哉?”大概意思是:我明明知道却不说,是怕犯错吧?今日记述,备录此事,因为害怕而不宣扬教化使风俗淳美。难道不只是惭愧的言辞罢了啊!颜鲁公为人处事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令人敬畏。<br><br></div><div> 检索文献,所闻小有名气的皇室李清,《旧唐书》同名有录:“寿王瑁(琩),玄宗第十八子也,初名清。初,瑁(琩)母武惠妃,……让帝妃元氏请瑁(琩)在于邸中收养,妃自乳之,名为己子。……十三年(725)三月,封为寿王,始入宫中。”;又,“二十三年(735)七月,光王琚、仪王潍、颍王澐、寿王清、延王洇、盛王沐、信王沔、义王漼等十王,并授开府仪同三司。”[4] 由此可知,《旧唐书》中寿王称呼“李清”。《旧唐书》修纂于后晋开运二年(945),距离大历年颜鲁公撰《西亭记》约168年之后。<br><br></div><div> 《新唐书》记载:“寿王瑁(琩),母惠妃频姙不育,及瑁(琩)生,宁王请养邸中,元妃自乳之,名为己子,故封比诸王最后。……大历十年薨,赠太傅。”[5]李琩寄养李宪家,虽是皇子,但对外以“元己子”称呼(宁王妃姓元),十余年生活在宁王府,故言封建晚。列传笔削了寿王琩“初名清”的记载。《新唐书》宋嘉佑五年(1060)完成。距大历十二年约283年。新与旧唐书又相差115年,总计时隔三个世纪,往事如烟,史录繁博的确难考。<br><br></div><div>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收复两京,李清随父亲玄宗回銮长安,天宝十五年后十余年的经历,唐书实录却戛然而止,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考据的线索,终成历史谜宫。直到近期,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高阳原,出土寿王李琩第二十二女《唐故阳城县主(李应玄)墓志铭》。记载该女是在李清去世四年前(770)出生,得以方知其一生虽然危机重重,寿王深居长安京城,终能维王府安身为乐。大历十年(775)去世,追赠太傅。颜鲁公撰书《西亭记》时年(777),知寿王李琩在此两年前已经离世。《旧唐书》中寿王李清仅仅是同名而“遥相呼应”。<br><br></div><div> 《乌程县志》卷四职官录,唐乌程令李清一笔带过。卷五名宦录:“李清皇家子清简仁惠呜琴二岁流庸复者六百馀室废田垦者二百顷浮客臻凑迨乎二千种桑畜养溢乎数万当受代邑人白府请留优诏旌清美颜鲁公文集(唐诗纪事)字士澄天宝十二年进士宰乌程”[6]。 可见清乾隆县志,摘引唐颜鲁公文集《西亭记》及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录文刊定方志稿。<br><br></div><div> 沿袭方志线索查寻,《唐诗纪事》卷二四:“李清,咏石季伦云:金谷繁华石季伦,只能谋富不谋身。当时纵与绿珠去,犹自无穷歌舞人。清天宝十二年进士第。”[7]<br><br></div><div>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周勋初于《唐詩大辭典•修訂本》中记载李清:“生卒年不详。李鹤年之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仕终和州长史。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唐诗纪事》卷二四。李澄、李怿、李萼三人之子亦名李清,与诗人李清无涉。《全唐诗》存诗一首。”[8]</div><div><br></div><div> 核查《明皇杂录》有记载,开元年间,音乐家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集体创作演唱《渭川曲》,称颂一时。见《全唐诗》辑刊李清《咏石季伦》诗同上。诗中咏石崇,字季伦,西晋时期大臣、诗人、文学家。石崇后劫商致富,绿珠是其爱妾,因祸以死报答。诗意较为通俗。诗人简介生平为“善真”,即指纯粹,内心不功利、虚伪。音乐家(唐俗称宫伶)李鹤年为皇室未见典籍记载,诗人李清为其子,也不属于皇室。<br><br></div><div> 查唐史得知:高祖李渊长兄曰澄,次曰湛,次曰洪,并早卒。武德初,追封澄为梁王,湛为蜀王,洪为郑王。澄、洪并无后。李怿,唐宪宗李纯十一子。长庆元年(821)始封王,年代则不符合。李萼是“安史之乱”中著名使臣,曾为颜真卿谋划河北形势,对阻止叛乱蔓延和牵制叛军发挥重要作用,事迹见《旧唐书•颜真卿传》和《资治通鉴》。李萼,河北道清河郡人,不为皇室。</div><div><br>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冯培红先生讨论会上发言:“颜真卿为李清立碑除了强调汉代以来的循吏传统以外,可能还有其他复杂的政治意涵,比如说,他可能借助李清以及其他地方集团来对抗州僚,这背后的张力值得重视。”;“发现唐代叫李清的人有很多,其中有一方墓志里提及的李清,时代和《西亭记》吻合,不过生平事迹不明,无法确定是否同一人。”[9]<br><br></div><div> 综合上述,《乌程县志》及古典籍本中所录李清简历“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及第” 此条陈似乎一致采纳,但其生平却各执一词,均不以肯定。所以《西亭记》文录乌程县令李清,皇家子面貌仍然模糊成谜,身世待查考证。</div><div><br></div></div></div> <div><br></div><div><br></div> <h1>二、李清乌程县令任期次第推求</h1><div><br></div> 从清乾隆《乌程县志》职官、详名宦录阅知,唐朝时年担任乌程县令职务顺序是:开元中严谋道(宋左文质《吴兴统纪》见录);李清,字士澄。天宝十二年进士;而后是李绅父亲李晤担任乌程县令。如:“赵郡人,历乌程令。笃于家行,饰以吏事,动有常度,居无惰容,所莅之所有善政,辞满之日多遗爱子绅(唐元稹《长庆集》)”。“辞满”谓任期届满﹐因疾病自求解退。“遗爱子”指李晤不久后故去留下儿子。<div><br> 《乌程县志》名宦录李晤任乌程县令之编辑条目,错排序列在前行,而且未注明任期。读者很容易误解成李晤殉职是在继任乌程令上,暨李晤接任李清,从而掩蔽了李清真正接任李晤县令的年代。</div><div><br> 碑碣镌刻“乌程县令李清” 的实际任职年代,须从考异县令李晤任职期,参见下述次第推断。</div><div><br> 回顾《旧唐书》李晤子李绅的记载:“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本山东著姓。高祖敬玄,则天朝中书令,封赵国文宪公,自有传。祖守一,成都郫县令。父晤,历金坛、乌程、晋陵三县令,因家无锡。绅六岁而孤,母卢氏教以经义。”[10] 记录李晤仕终晋陵县令,但《乌程县志》中李晤任期年代记录并不清晰,查阅文献顺延进行疏理。<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乾隆十一年刊本《乌程县志》</h5><div><br></div> 颜鲁公任湖州刺史时,大历九年(774)七月二十七日书《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及《乞御书题恩敕批答碑阴记》,追立碑于骆驼桥东。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十四,《两浙两路、湖州》条引《集古录》:“唐《放生池碑》……碑以大历九年芷月立。”宋《嘉泰吴兴志》卷十五《县令题名》载:“李晤,大历中,颜真卿《放生池碑》,乌程令李晤。”依此可知,李晤仍在乌程令位。<div><br> 唐史记载,李绅与佛教的一段因缘,在他两岁时偶染疾病。事发大历八年(773),两岁的李绅乳病暴作,治愈他的人是乌程法华寺大光禅师。据记载,在李绅六十多岁后,好友敬昕太和七年(833)请他为圆寂后的大光禅师著文勒石,即《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李绅于铭文中自述:“大历癸丑岁,文忠公颜真卿领郡,余先人主乌程,余生未期岁,乳病暴作,不啼不览者七辰。师至,命乳母洗涤焚香,乃朗念《法华》,至《功德品》,遂起席而坐,拱而开目。师饮以杯水,遂命乳哺,疾乃随愈。大师视而笑曰:“汝何愿返之速乎?”因以法师易余幼名。”[11]即大历八年(773)时,颜真卿任湖州郡首,父亲主政乌程,自己出生不满周岁,当时突发乳病,不啼不视七辰,大光到了之后便命乳母洗涤焚香,朗念《法华经》,念至功德品时,李绅便起席而坐,睁开了双眼,大光让乳母喂以杯水,疾遂痊愈。后来,大历十二年(777),李绅的父亲去世,由母卢氏教以经义。其时,李绅父亲李晤继任乌程令,其上司是湖州刺史颜真卿。</div><div><br> 另,好朋友白居易为李绅所撰《淮南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赵郡李公家庙碑铭》文中云:“先考府君讳晤,历金坛、乌程、晋陵三县令。……六岁丁晋陵府君忧,孺慕号踊,如成人礼。”[12]即六岁时,大历十二年(777),父亲在晋陵县令任上因病故去,丁忧。</div><div><br> 依据李绅幼时经历,推定李晤任乌程、晋陵县令的年份次第:即爱子李绅大历七年(772)生于乌程县署,位乌程令,何年接任县令暂未考;次年(773)乳病发作接受乌程法华寺大光禅师治疗,仍在乌程令;大历九年(774)于乌程县骆驼桥东立《放生池碑》,有《县令题名》记载,证实继任乌程令;大历十年(775) 与十一年(776) 典籍未见乌程令记载?推测因病休或正移迁晋陵令;后至大历十二年(777)任上故世,终仕晋陵令。</div><div><br> 史实说明,颜鲁公撰《西亭记》之前五年,李晤大历七年(772) 与九年(774) 曾任乌程令。出土残碑首行“湖州乌程县令李清修”大历十二年,暨可证实李清大历十年(775) 接任李晤为湖州乌程县令。《西亭记》文中十分赞美李清的善政。湖州呈现社稷繁荣景象,李清主宰治理期大约至少在三年左右。《西亭记》云:“弦歌二岁,而流庸复者六百馀室”大历十-年(776) 接任与史迹正值相合。</div><div><br> 朱关田先生《传世颜真卿楷书碑志著录考略》条目文,同《乌程县志》记录:“柳恽西亭记中碑主李清,天宝十二载(753)进士登第,与皇甫曾、刘太冲及鲍防同年,并出杨浚榜下。大历初年(766)在越州,偕吕渭、鲍防诸人预唱《柏梁体状云门山物》。大历十年(775)出任乌程县令,十二年(777)四月代受,赴京,皎然有诗送行。”[13] 此考略清晰。</div><div><br></div><div> 杨浚(儇)榜,考官为礼部侍郎杨浚,连任考官四年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天宝十二年,录取李清、张继、鲍防、皇甫曾;十三年,录取元结、韩翃;十四年,录取常衮、刘长卿;十五年,录取郎士元、皇甫冉。常衮状元至宰相,在盛唐诗坛都留下诗篇,由此可见李清也擅长于诗文。</div><div><br> 越州在“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由会稽郡复为越州。同年,江南东道析为浙江东、西道。浙江东道节度使驻越州。《柏梁体状云门山物并序》联唱有秦瑀、鲍防、李聿、李清、杜奕、袁邕、吕渭、崔泌、陈允初、郑概、杜倚十一人。其中李聿是李白的侄子,清漳县令。今邯郸市广平县清漳村的临村即名“李白庄”。李白诗作《赠清漳明府侄聿》,用白玉壶中清澈见底的水比喻李聿政治清明、洞察一切:“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过客览行谣,因之诵德声。”可知诗友与李清同是:“忠肃明懿;清简仁惠”之邑宰。</div><div><br></div><div> 吕渭,唐浙东道节度史吕延之长子。肃宗元年间登进士,礼部待郎,潭州刺史,尚书右仆射,代宗李豫年间官员。</div><div><br></div><div> 鲍防,天宝十二年与李清同科进士,历任节度使府僚属。大历五年(770)任职方员外郎,患病,代宗李豫授任太原尹、河东节度使。他治下百姓安居乐业。<br></div><div><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州出土《修梁吴兴太守柳文畅西亭记》碑</h5><div><br></div> 送别李清赴京任职的情景,皎然有诗《送乌程李明府得陟状赴京》云:“驿吏满江城,深仁见此情。士林推玉振,公府荐冰清。为政移风久,承恩就日行。仲容纶綍贵,南巷有光荣。”[14]诗文意境与颜鲁公《西亭记》中表彰近乎一致,如译文:“驿站送别的官吏满城传颂,情景可见很深厚的仁爱。文人士大夫闻声相思,振扬天子的德音,如金玉之声。官府推荐德行高洁的人,能够尽责治理政事,久闻转变了社会风气。就如高阳氏八恺之仲容,今日接受至高无上皇帝的诏令,我们对古风文化有深往追求的人,都感到非常荣耀。”诗意表达送别时人们对李清的敬重;有才干以及清正廉洁好品行;改善民生深得拥护和传颂。<div><br> 大历九年(774),皎然作诗《乌程李明府水堂同卢使君幼平送奘上人游五台》,跟随好友卢幼平送奘上人游五台。卢幼平是大理寺少卿。以及《乌程李明府水堂观玄真子置酒张乐,纵笔乱挥,画武城赞》诗中“水堂”即西亭,张志和大历九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这两首诗中李明府指前任县令李晤,任期年份尚合。<br></div><div><br></div> <h1>三、李清任乌程县令善政邑民赞誉</h1><div><br></div> 树碑立传乃“颂德碑”,《后汉书•窦章传》:“贵人早卒,帝追思之无已,诏史官树碑颂德。”指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及贡献。《西亭记》:“去思之悲白府”。谓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禀报于官府。怀念词义指思念、关心。也有想念的意思,通常用于已经过去的事物。按此,学者又称亭记为“去思碑”。<div><br> 颜鲁公撰书《西亭记》对李清高度称赞,记文言:“……李清为皇家子,出身皇族之后代。忠诚恭敬,明达有美德。而且清正、仁爱有恩德,治政有功绩。李清主管吴兴暨礼乐教化居民的第二年,境内逃荒流亡在外的人即返回了六百馀家,并垦种了三万亩荒芜田园。四处漂泊的人汇集累计达到二千余;李清倡导他们种植桑树养蚕以及发展纺织业,扩充饲养牲口和家禽等副业,百姓们普遍得到了安居乐业。财政收入充满并增加了数万银。于是修建桥梁和道路,记里程也有石刻;公厨制度下的衙门食堂也有了免费餐费。李清带领民众注重农业生产为根本,这是大略举例,其余的大家都知道。这难道不是为施德政的典范,倍受到人们的称赞呢!因为李清地位高而且有能力,又致力于施政的工作,因而不必担心或忧虑在极高的地位上会没有什么结果?李清当初出来做官时,才德超卓,为朝廷中央机构初一、十五朝参官员。后来再变动迁尉,曾辅佐和襄助朝廷于蜀地郡县。授县官在吴兴郡,道置观察使官与地方军政长官多次向上峰推荐征召。李清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人清廉谨慎。尽心尽职的施政,否则不能够做到这样的……。”</div><div><br> 《西亭记》文:“县称紧旧矣,今诏升为望。清当受代”,此句说明,李清移职时与诏升望县年关联。受代,旧时谓官吏任满由新官代替。清乾隆《乌程县志》引《唐会要卷七十》载江南道新升望县:湖州乌程县“大历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升”。</div><div><br> 浙江大学薛龙春教授《颜真卿〈修梁吴兴太守柳文畅西亭记〉读记》:“从碑右侧的落款可知,该碑立于大历十二年(777)四月,当时的乌程县令李清将要离任,在湖州刺史任上的颜真卿作为他的上司,为他立了这块碑。”[15]说明该碑从时间上是吻合的。<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乾隆十一年刊本《乌程县志》</h5><div><br></div> 大历七年(772)十一月二十六日作《元次山碑》,是颜真卿存世碑志中,最早自题湖州刺史职衔,碑文署“金紫光禄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鲁公撰并书”。据此,大历七年(772)十一月八日至十一月二十六日间被任命,至十二年(777)八月卸任,应诏回京复职刑部尚书。临行之前,四月撰写《西亭记》文,赞誉李清所建功绩。 <div><br></div><h1>四、结束语</h1><div><br></div> 如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颜真卿碑刻研究工作坊所言:颜真卿素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享誉于世,他书丹的碑刻无一不是中国艺术史上不朽的经典。2019年,颜真卿撰书的《修梁吴兴太守柳文畅西亭记》残碑重现世间,事实俱在,弥补文献学之佚存,增添了唐代史研究的互补珍贵文物。<div><br></div> <h5><p></p><p></p><p>参考文献:</p><br>[1] 郭永秉.金石有声:文献与文字断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5.1<br>[2] 张元济等辑.颜鲁公集.四部丛刊[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br>[3] 气贺泽保规.新发现颜真卿〈西亭记〉残碑的解读及其历史意义[OL].日本明治大学,2020.11<br>[4]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七.列传第五十七.玄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5<br>[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九十五.列传七.十一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br>[6] 罗愫.杭世骏.中国方志丛书.浙江省乌程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746版<br>[7]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诲古籍出版社,2008<br>[8] 周勋初.唐詩大辭典修訂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9<br>[9] 陈文波.水落石出的颜真卿西亭记碑[OL].中国书法网,2020.11<br>[10] 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5<br>[11] 董浩.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M].北京:中华书局,1983.<br>[12] 王水照.传世藏书.集库.总集7-12.全唐文[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br>[13] 朱关田.传世颜真卿楷书碑志著录考略[M].北京:中华书局,1975.5<br>[14] 彭定求.全唐诗.卷819-47[M].上海:上诲古籍出版社,1986.10<br>[15] 薛龙春.颜真卿修梁吴兴太守柳文畅西亭记读记[C].杭州:浙江大学,2020.11<p></p><p><br></p><div><br></div><p></p></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