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蒙山开化寺遗址,位于晋源区罗城街道寺底村,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是北朝隋唐五代著名的佛教寺院。现存蒙山大佛、佛阁遗址、连理塔及唐代铁佛造像等历史遗迹。该遗址所在山峪名曰开化峪,所在村落因“上有开化寺,村居山谷底”而得名寺底村。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丁酉之年,孟春时节。走进蒙山寺底村,探访开化寺遗址。观赏品读间,顿生怀远之雅趣;感悟领悟中,骤发追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 蒙山开化寺遗址,建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并依山崖雕造高大佛像,即“晋阳西山大佛”。隋代建高大佛阁,改称净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此瞻礼,复改名开化。2017年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称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大佛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雕造年代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北宋建释迦、如来二砖塔,均为方形,基座相连,故称连理塔。此塔不仅是中国的早期花塔,而且也是中国现存古塔中无与伦比的连理塔,可谓弥足珍贵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踏入蒙山风景区,驻足品读大门“<b>佛是一座山净心净土,山是一尊佛净土净心</b>”楹联,顿有步入佛门之美感,赋予人无限美好之心境。</p> <p class="ql-block"> 随人流深入迈进,拂面的春风和郁郁葱葱的绿树,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在此没有了城市的嘈杂和喧嚣,那静谧悠远的感觉平复着心绪,深感这是修养身心、颐养天年的佛家圣地。正所谓:心开化自然明净,佛身历劫修行,以此释玄机,石刻沧桑常醒梦;道隐微依旧静虚,禅意随缘度世,于斯销俗念,泉流淡雅不蒙尘。听佛佛无言,且思量俗世凡夫,可曾识得前因、参开后果?看山山有致,需领略清泉净水,兀自生成妙义、濯去嚣声。</p> <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四月的蒙山,既给游人营造了一个清凉的胜景,又带给游人嬉戏和开心的兴致,更为这个幽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喧闹和勃勃生机。沿着石阶而上,穿过绿树丛林,便来到开化寺的连理塔。脑海中忽然闪现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颂扬忠贞爱情的千古名句。当我真正走进连理双塔时,放眼望去,看到的是岁月侵蚀留下的斑斑烙印。</p> <p class="ql-block"> <b>连理塔</b>,在蒙山开化寺的遗址上,座落着两座型制相同的花塔,一名日光佛塔,一名月光佛塔,亦名释迦、如来二佛塔。建于一长方形的须座式的基台上,全用青砖砌筑四方塔身。正面辟门,内为空室,供奉佛像。门为半圆形的拱门,顶端饰以火焰形券面,隐刻花卉图案。上为塔檐,用11层叠涩砖挑出,显得异常深远重厚。塔身上以4层大型莲瓣组成花塔式样,塔身下有雕花栏循台座。塔檐上着单层八角亭阁式的塔刹和巨型宝珠刹顶。是一座具有盛唐、五代遗风和宋代精雕细刻手法的花塔。因此塔同建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又座于一个须弥座式的基台上,故又称为释迦多宝连理塔。</p> <p class="ql-block"> 开化寺的祈愿树上数不清的祈愿条在风中尽情地摇曳着。在群山丛林中,我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踩着石阶,沿着淙淙溪水,又向大佛一点点迈进。</p> <p class="ql-block"> “佛光普照”的四个大字,好似将世间的福运播撒给前来礼佛朝拜的信徒们,经受心灵的洗礼,以感恩的心态,虔诚地对待各种际遇和周遭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顺着台阶不停地拾级而上的攀爬,让我终于走到了了心仪很久的大佛面前,驻足仰头仔细打量着这尊佛像:眼睛微闭,面容安详,似在沉思,又似乎在诠释一个佛教界亘古不变的规律:因果轮回!似乎又无言地教导到此一游的凡夫俗子们,只有恪守自然规律,修身养性,颐养身心,才能永葆安康。蒙山大佛虽经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但巍巍的气势还是让游人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当岁月的风吹去历史的浮尘,留下的都是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与心意相通。自蒙山大佛景区对外开放以来,这片静谧的山林,也成了人们休闲郊游的好去处,然而,它因何而建,又为何被破坏得如此严重,它的身上被蒙上了太多太多谜一样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行走蒙山,探访古诗,最值得品读和玩味是:传奇的故事、悠久的历史、 弘显的荣耀、 隐世的悲情、艰辛的发现和名扬四海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b>传说故事,引人入胜。</b>隋朝时,隋文帝杨坚(602)为大佛修建佛阁,名曰“净明”。唐朝时,高祖李渊常来蒙山拜佛,复赐名“开化”。特别是唐显庆五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夫妇巡幸晋阳故地,亲自瞻礼蒙山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回到长安后,还专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朋的袈裟,派特使送到晋阳。在百万僧俗的瞩目下,为大佛举行了披袈裟仪式。袈裟装饰的金银珠宝“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一时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国庙,在百姓眼中至灵至宝,备受尊崇。自此,晋阳蒙山大佛显得尤为光鲜灵异。</p><p class="ql-block"> 相传,唐高祖李渊在做太原留守时,一日参拜蒙山大佛后,当晚即得一梦,梦中竟见佛光普照,醒后以为祥瑞,从此坚定了起兵决心。遂兵兴晋阳,终成大业。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即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b>悠久历史,沧桑厚重。</b>据史籍载,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 在晋阳蒙山建寺,赐额开化、凿石迎溪,依山刻像。 历经五帝,历时24年, 最由后高纬凿制始成。据《北齐书》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辉煌可窥一斑。为远瞻大佛,高洋帝曾在大佛南二里处建开化寺,即前寺,大佛处建后寺,于895年、945年曾两次修建佛阁,元末寺阁皆毁。隋唐时期,晋阳佛教文化颇盛,高僧云集,曾为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中心。早在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二年,开始在山西建立寺院。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涌现出了法显、慧远、昙鸾等一代高僧。随着几大佛教宗派的确立,山西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中心。而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则是其中香火最旺盛的寺庙之一。远在在海外,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将蒙山大佛称为“交城蒙山大佛”,因为位于山西交城的玄中寺就是佛教净土宗心目中公认的祖庭。其实,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就在蒙山大佛所在的开化寺。因年代久远,才有海外佛教界所称的“交城蒙山大佛”之误说。而日本佛教界更是推崇蒙山大佛,认为其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真可谓弘显800余年,传说故事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 <b>隐世的悲情。</b>蒙山大佛的问世,虽倍受皇家关宠,僧众喜爱,但随朝代更替、岁月变迁,曾经显赫一时的蒙山大佛,也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在饱受战火损毁和大自然风霜雨雪的剥蚀后,在元朝末年(1368)阁倾像塌,大佛的头部,早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崩落。从此大佛之腹、手、腿、足以及基座和大阁遗基就被掩埋于山石、残砖和泥沙之中,不为后人所知。真可谓,一朝就地遁形,从此隐世600年。</p> <p class="ql-block"> <b>弘显的荣耀。</b>蒙山大佛在尘封了600年后重新现世,要感谢王剑霓、李晋祥二位发现功臣。意外的发展,艰辛的探索,真诚的呼吁,引来各界关注,并通过各种渠道,为蒙山大佛的修复、保护和开发呼吁。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田东辉说:蒙山大佛是世界佛教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样一尊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摩崖石刻大佛,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是其他大佛所无法比拟的。原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瑞森说,蒙山大佛不仅是太原人的大佛,更是全人类的大佛,是世界摩崖石刻艺术中的精品。由此,蒙山景区因蒙山大佛而被列为世界级旅游资源。2006年起,省政府、太原市政府对蒙山大佛开始了全面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工作,加固了佛身,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从此,蒙山大佛重新面世于众。</p> <p class="ql-block"> 西山大佛,俗称蒙山大佛,为开化寺上寺遗物,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5平方米。据《北齐书》记载:“凿晋阳西山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夜则以火照作,噻则以汤为泥。”佛居蒙山近山顶处,利用陡直崖面依山开凿,龛平面略呈半橢圆形,敞口,露顶式,面阔29.6米,深17米,高66米,依山镌刻,结跏跌足而坐,双手施禅定印,佛体厚胛肥肩,佛超山峦,高遏云天,气势非凡,为我国北朝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按高度说,它比四川乐山大佛(71米)低5米,比阿富汗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世界第一大佛 53米)高13米;按时间算,它比乐山大佛(713)早162年,比巴米扬大佛(七世纪)早100年。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摩崖石刻佛像。</p> <p class="ql-block"> 在下山途中,回望大佛,我在默默地沉思:一尊蒙山大佛弘显800年、隐世600年的历史,将文明血脉已镌刻在三晋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又如一座永远的丰碑,吸引着南来北往无数朝拜者,薪火传承,亘古不绝,实属罕见。这是山西的瑰宝,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到此一游,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15px;">文末,附张柳《蒙山大佛》一首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巍然高坐洗尘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山石依稀水火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碑碣积苔感兴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佛龛空洞绕禅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冰泉覆雪流诗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断壁颓垣匿古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回瞰西山云断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匆匆一梦转乾坤。</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的“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0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