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张昌勤</p><p class="ql-block">图:张昌勤+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习久兰(1928--1979)是湖北长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自一九五三年发表第一首诗歌后,在《人民文学》《诗刋》《长江文艺》等国家和省级刋物上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他是我国农民诗人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中最出名的是《大山里的歌》,发表在《湖北日报》上,后来被《中国文学》(英文版)翻译成外文,向国外介绍,名播四海。反之,最不出名的作品就是《打麦歌》,现在几乎无人知晓。</span></p> <p class="ql-block">《打麦歌》是习久兰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一首歌词。当时,办黑板报比较流行,几乎每个单位,都办有黑板报,人人都要投稿,用粉笔写在黑板上。这简单易行的板报形式,既能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也能起到宣报报道身边事的作用。习久兰是津洋口区三渔冲公社人,三渔冲公社在大门口办有几块黑板报,需要稿件,习久兰是远近闻名的农民诗人,自然少不了要作贡献,《打麦歌》最早发表的地方就是在公社的黑板报上。一九六五年,我正在津洋口读初中,在三渔冲公社大门口黑板报上,第一次看到了这首歌。根据我的记忆,歌词大概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石榴花朵朵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社员打麦排队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身在麦场朝南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愤怒的火焰烧胸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同志们呀,嗨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加油干呀,嗨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连枷就是机关枪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嗨哟,嗨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麦穗当作美帝的狗脑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打呀,打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打呀,打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打得它不敢把头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打得它不敢把头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首歌创作于抗美援越激情燃烧的时代,是那个火红年月创作的具有丰富思想内容的作品。习久兰是普通的农民,时刻置身于生产劳动的实践之中,作为农民歌手,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写出了歌颂劳动和斗争的诗篇,奏出了中国人不畏霸权,敢于斗争的乐章。这首歌的艺术特色也十分突出,句句文采四溢,深厚的文学功底彰显其中。开头一句的“石榴花朵朵开”,不仅是在写美丽的景色,也是在交待时间,石榴花开的时候正是春季麦收时节。“身在麦场朝南望”恰如其分地把麦场和抗美的战场联系起来。还有“连枷就是机关枪”“麦穗当作美帝的狗脑袋”等句子运用了形象确切的比喻。纵观整首歌词,运用了比兴,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重叠复沓的句式,造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这在歌词的后半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习久兰的诗歌在黑板报豋出来不久,省里来了一位记者在三渔冲公社采风,在黑板报上看到了这首歌,记者的眼光不一般,他慧眼识金,连忙把这份稿件抄下来带到了省里,并请作曲家谱了曲,豋在一份刋物上,具体是哪个杂志我也记不清了。本乡本土作者创作的歌,而且还谱了曲,我感到十分新奇,试着唱了几句,既优雅动听,又气势磅礴,就把这首歌抄下来,每天闲暇时学唱。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在县城读小学就受到了正规的音乐教育。进入初中以后,音乐兴趣爱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学习拉二胡。学乐器对我的识谱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能够识简谱了,不需要老师教唱,就能完整地学会一首歌,还能用二胡演奏出来。《打麦歌》就是我自学自唱学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个年代,中学生在春天“麦收四快”的时候都要放两周农忙假,下乡去收麦子、碗豆、麦碗等春季作物。农村的孩子直接回乡帮父母抢收,县城里的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下乡,我们的支农队伍就近来到了三渔冲公社习久兰的家乡合子㘭村,任务主要是割麦子,捡麦穗,拔碗豆。每天起早摸黑干农活虽然身体很累,但不用动脑筯读书做作业心情很愉快。我一边捡麦穗一边唱《打麦歌》,有时我还教其他同学唱,《打麦歌》成了我和同学最爱唱的一首歌。农忙假结束后,全校召开总结表彰大会,章永棠校长在作总结报告时,点名说我劳动态度积板,思想觉悟高,把我当作下乡支农的优秀典型表扬了一番。章校长一边讲一边做手势,说是我说的:“多捡一粒麦穗就多了一颗打击美帝国主义的子弹” 我坐在台下感觉很诧异,我真没有说过这句话,我一个中学二年级学生的思想觉悟也没有这么高,再说,我也真讲不出这么有水平的话。台下,同学们都用佩服的眼光朝我望过来,我受之有愧,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后来我仔细回想,可能是劳动时我唱《打麦歌》,歌词中有一句“麦穗当作美帝的狗脑袋”被班主任张同兴老师听到,当作我的话汇报到章校长那里,再适当的加工,就成了我的豪言壮语。真想不到习久兰的《打麦歌》还为我的下乡支农活动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首诗歌是习久兰唯一以歌词的结构和句式特点创作的作品。从在黑板报上发现到至今,近六十年过去了,我在回忆写出这首歌词前,为了准确起鉴,试图从出版的习久兰作品集中找到这首歌词,但都没有发现。我是边唱这首歌,边写出歌词的,但因年代久远,记忆不免有误,可能有两个问题,一是其中个别的词句可能有误,二是按歌词创作的规律是否应该还有一段唱词,我确实记不清楚了。</span></p> <p class="ql-block">我写出的《打麦歌》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农民作家习久兰深深的景仰和追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完稿于2024年1月22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