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农场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布。船就成了农场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用船运粮食、运化肥、运农用物资……我们去农场时的行李就是用船运到住地的。有很多时候船也用于装草、罱泥,忙于积肥。</p> <p class="ql-block"> 刚去农场那会,主要有木船和水泥船,后来农场又購进一批钢板船。</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特殊的船叫秧船,那是在沤田中方便布秧把使用的,随着农场的沤改旱(沤田改旱田)逐步推广,它也越来越少,几乎频临绝迹。</p> <p class="ql-block"> 在农场我们见到的最小的船叫鸭溜,是放鸭的孩子用的,很小,只能载一个人;很轻,一人就能拖得动,在水田,沟渠,河道中放鸭再适合不过。一篙下去,嗖的一下,能溜很远很远,人啊,跑不过它。使溜的孩子,随心所欲,把个鸭溜玩得溜溜的转,极为潇洒。</p> <p class="ql-block"> 一见到它,我就不禁穿过几千年的时空,想起了老祖先的独木舟。</p> <p class="ql-block"> 那是人们应顺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积淀。从独木舟——鸭溜——摩托艇——飞船。这不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农场唯一的独一无二的船是我们宣传队在74年制造的。用菱苦土和硫酸镁拌成浆,倒入做好的木模中,等凝固干结后再细加工而成。菱苦土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镁,一种碱性化合物,与硫酸镁搅拌后,易凝固,干后还算坚硬。我们用它制成门、窗、梁、椽、桌、凳等用品,销路还不错。被当地人称为土混凝土,因造价小,便宜,在当时水泥制品既紧张又昂贵的情况下,农民一般买去造猪圈,很漂亮很体面的。这独一无二的船因关系到使用者的身家性命,一直放在宣传队门前的水塘中没正式使用,倒像是广告品差不多,后来发现没用的做法是明智之举。虽说它是一次浇铸而成,但因吸水性差,本不适合在水中,经水长期浸泡易疏松,如还偏用其短,这不是在找死嘛?!</p> <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从城市来的知青而言,船显然有着一种不可抵御的吸引力,谁都想去摆弄摆弄。可一开始分场没有配置,直到开始种粮时,分场中队有了钢板船,男生们都争着去一试身手,但要想驾驭它还真不易。先学会使船的人,总感到几分骄傲。特别当有女生经过时,使船的人故意大声讲话,欲引起异性的注意。有次,小法撑船与岸边的女生搭讪,没想到正过桥洞,被绊,连人带篙通通落水,引得船上岸边男女生大合笑,小法尴尬狼狈不已。成为我们中队的一大笑谈。 </p> <p class="ql-block"> 在河道中行船,知青分场的铁船常常和生产大队的木船相遇。一开始出现的情况是往往要相碰,实在是我们弄船的本领太差,一发生情况心就慌,船就更不听使唤。还没碰上时,农民们就连连说:不好不好。真要碰上了,他们却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当时觉得他们的用语实在让人费解好笑(其实就是当地的习惯表达)。</p> <p class="ql-block"> 可今天想来,这情景这表达倒让人派生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知青下乡,农民是不解的,来干什么?会不会占我们的口粮?城里人太有墨水,乡下人要吃亏……来了——不好不好。后才发现:城里的知青娃不错,带来了文化,传播了科学,传承了文明……真碰上了——这就好了这就好了。这船船相碰相靠,不正是两种文明的碰撞,不正是两种文化的交融么?</p> <p class="ql-block">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弹指间下放农场已愈60周年。在农场宣传队成立即将60周年之际,制作美篇《农场的桥》和《农场的船》姊妹篇,以示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