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绿影壁——中国现存四大影壁之一

精灵飞_2008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襄阳绿影壁,为中国现存四大影壁。</p><p class="ql-block">其中绿影壁位于湖北襄阳城内东南绿影壁巷襄阳王府,是中国第二大影壁,系明代襄阳王府门前的照壁,塑于15世纪中叶。</p> <p class="ql-block">绿影壁巷呈东西走向。东自曲径巷,西止南街,长200米。此巷原无名,因巷东端有绿影壁,1979年8月命名绿影壁,1981年7月30日改名绿影壁巷。</p> <p class="ql-block">襄王府坐落于绿影壁巷东端。襄王为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朱瞻墡。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王府由长沙迁移襄阳城内东南隅,重新营建,占地约4万平方米,有正厅3间,后堂5间,大门、仪门各3间,左右榜房18间,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自襄阳王府建成,共历七代八王。在明嘉靖年曾遭遇大火,后来虽然经过重新修建,但是仍然不及往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1643年,李自成攻占襄阳,在此登基,称“大顺王”,改襄阳为襄京,驻襄阳王府,离开时将襄阳王府付之一炬,只有艺术珍品绿影壁安然无恙的幸存了下来,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绿影壁是中国罕见的大型雕刻艺术珍品,为明代襄阳藩王府门前照壁。</p> <p class="ql-block">壁长25.1米,高7.1米,厚1.72米。壁面用绿矾石雕凿,白矾石镶边。此壁共雕99条龙。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因壁石苍翠,故名“绿影壁”。</p><p class="ql-block">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全壁分为三堵,三堵各用雕龙汉白玉块镶边,鲜明醒目。</p> <p class="ql-block">影壁,起源于中国,亦称作照壁、影墙、照墙,是古代寺庙、宫殿、官府衙门和深宅大院前的一种建筑,即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p><p class="ql-block">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是分成等级的。据西周礼制规定,只有王家宫殿、诸侯宅第、寺庙建筑才能建筑影壁,它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之一。影壁的功用是作为建筑组群前面的屏障,以别内外,并增加威严和肃静的气氛,有装饰的意义。影壁往往把宫殿、王府或寺庙大门前围成一个广场或庭院,给人们有个回旋的余地,因此,成为人们进大门之前的停歇和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影壁的作用除了其实用价值外还有许多众说不一的说法,甚至有人认为是受风水学的影响,认为影壁能够升聚院内人气,阻挡院外的鬼邪之气。古人认为鬼怪的邪气是直来直去的,所以院门设置影壁可以挡住它们的伤害。</p><p class="ql-block">从行为学上讲,人们在他人或外人的注视下或偷窥时会产生警惕、紧张、不舒服的感觉。人在家中大多数时间是为了休息、放松,如果此时有别人的窥探、打扰,自然无法正常的休息。院门在白天的时候需要敞开以方便进出,又要避免外人的偷窥和打扰,影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其实“影壁”二字本身就已经泄露了天机:此壁不称为墙壁或风壁而称为影壁,原本就是要挡住自己或外人的身影。此外,影壁的存在在寒冷的冬天还能御挡院外的寒气,挡住大风向院内的直灌。</p><p class="ql-block">“萧墙”是皇宫的影壁,萧是肃的通借字,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宫廷内乱被称为“祸起萧墙”。</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根据官位不同,纹样形式亦不同。“补服”的得名也源于这块补子。</p><p class="ql-block">明代补子一般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清代有所缩小,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圆形。</p><p class="ql-block">补子作为身份、等级的标志,是封建礼教制度在服饰中最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文官的补子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p> <p class="ql-block">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出任郧阳巡抚期间,多次造访襄阳府,留下许多赞美襄阳王府景色的诗文,由此可见王府当年的富丽堂皇与宜人景致。</p> <p class="ql-block">明襄王封号从朱曕墡始封,传承九代,至明末延续200余年。朱瞻墡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政治手段,三次化解了皇位之争,为自己的家族赢得了尊重,和有别于一般藩王的优渥待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