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的“考、妣、故、先、显”,分别是什么含义?用错会闹笑话

媒体联盟•书画艺术

<h3><h3>前言</h3></br></h3></br><h3>古话说“<strong>事死如事生</strong>”,意思对待死亡就要和对待生存一样。中国自古就对丧葬非常重视,对待死亡也有着非常考究的规矩。</h3></br><h3> <h3>就连为已经死去的先人们立碑都有着不少的讲究。碑上铭刻的“考、妣、故、先、显”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不了解用错了可是会闹笑话的!</h3></br><h3><h3>“考”和“妣”的含义</h3></br></h3></br><h3>墓碑的碑文上一般刻着以下这些内容:<strong>立碑时间、逝者姓名、籍贯、去世时间、立碑人姓名和死者关系等</strong>,如果立碑者比较富裕还会在墓碑上刻下<strong>死者生前的成就和悼文</strong>。</h3></br><h3> <h3>碑文上的“考”和“妣”就是父和母的一种古称,<strong>父为考,母为妣</strong>。成语“如丧考妣”意思就是:悲伤程度就像是死了父母一样。</h3></br><h3>不过“考”和“妣”是专门用来代指死去的父母,对还活着的父母称呼就是家父与家母。古代礼仪规矩严格,<strong>活人与死人都有专门的称呼,不能混用</strong>。</h3></br><h3>《礼记·曲礼下》记载: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h3></br><h3> <h3>因此刻在墓碑上的对父母的称呼就只能是“考”和“妣”。不过现代很多人已经不怎么遵守这些古人的规矩了,也会在墓碑上刻下“先父”、“慈母”等称谓。</h3></br><h3>如果是父母合葬墓,墓碑上就要把考和妣都刻上,其中<strong>“考”字在右,“妣”字在左</strong>。这是因为古人从右往左书写文字,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先写父后写母。</h3></br><h3> <h3>如果是孙子为祖父母立碑,那么就要在前面加上“祖”字,称“祖考”、“祖妣”。</h3></br><h3><h3>“故”的含义</h3></br></h3></br><h3>“故”的含义很简单,就是“已故”的意思。古人们比较避讳说死字,常常会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死,“故”就是在碑文中代替死的字。</h3></br><h3> <h3>可能有些人会疑惑了,既然墓中埋藏的都是已逝之人,为什么还要在墓碑上刻下“故”字来多此一举呢?</h3></br><h3>那是<strong>因为在古代,碑不是只能为死人立,还可以为活人立“功德碑”</strong>。</h3></br><h3> <h3>如果某人对当地有着特别突出的贡献,特别受当地百姓的尊崇爱戴,就比如一些爱民如子政清人洁的父母官,他们因退休或者调任离开当地时,百姓们就会为他们立碑纪念歌颂。</h3></br><h3> <h3>由于立这些“功德碑”时被立碑纪念的人可能还没有死去,因此<strong>这些“功德碑”上也就不会刻上“故”字</strong>。</h3></br><h3>除此之外,“故”字的后面通常也会加上死者的籍贯或者官职的名称。如果是在政局动荡之年去世的人还会在“故”字前面加上去世时的朝代。</h3></br><h3><strong>比如著名的书法作品《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魏代表的北魏朝,而南阳太守则是官职名。</strong></h3></br><h3><h3>“先”与“显”的区别</h3></br></h3></br><h3>“先”与“显”这两个字是最容易被立碑者搞混写错闹笑话的。因为“先”与“显”读音相近,并且都是和“考”与“妣”字写在一起。</h3></br><h3> <h3><strong>“先”与“显”都是表示对逝者的尊重,</strong>不过在使用方面却有着不同的用法。</h3></br><h3><strong>很多人望文生义,觉得“显”字有显贵、显赫、彰显的含义,就认为只有家族中德高望重,名声显贵的人去世才能用显,普通人只能用“先”。</strong></h3></br><h3> <h3>但这样理解的话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只要在邻里乡间的名声不是臭不可闻,那么人人都会认为自家去世的先人在乡间算得上德高望重,都会想用“显”字。</h3></br><h3>并且中国一直都是人情社会,只要名声不太差,真要用“显”字同村人也不会说什么。既然人人都可以用“显”字,那么“先”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h3></br><h3> <h3>所以“显”和“先”的使用区别并不是简单的“只有显贵之人才能用显字”,而是通过还活着的族人辈分来确定的。</h3></br><h3><strong>如果墓主人还有存活的族中长辈</strong>,比如还有父母、祖父母、叔伯在世,那么<strong>就只能用“先”</strong>字,意为先长辈而去。</h3></br><h3> <h3>如果墓主人已经没有还存活的长辈,但却还没有孙辈,还是只能用“先”字。<strong>只有没了长辈且已经有了孙辈的墓主才能在碑上用“显”字</strong>。</h3></br><h3>如果墓主人去世时还有长辈在世,那么等到墓主人的长辈全部离世并且墓主也有孙辈诞生之后就可以更改碑文,将“先”字改为“显”字。</h3></br><h3> <h3><strong>至于为什么是“显”字而不是其他字呢?</strong>根据清代《读礼通考》的考据,在元代之前古人们是可以在“考妣”之前加“皇”字的,但元代元成宗在位时发布诏书,强制要求普通百姓不能用“皇”字,只能使用“显”字。</h3></br><h3> <h3>因此“先”和“显”虽然读音相近,但一定要明白使用规则,不能乱用。明明该用“先”字却用了“显”字,会被认为是对在世长辈的不尊敬和诅咒。</h3></br><h3><h3>立碑刻字的其他规矩</h3></br></h3></br><h3>除了“考、妣、故、显、先”这五个字外,墓碑刻字还有着其他的规矩:</h3></br><h3>在逝者没有后人的情况下,夫为妻立碑写先嫔,妻为夫立碑写先夫,侄为叔伯立碑如果已经过继给叔伯就写先考,没有过继的话就写先叔。</h3></br><h3> <h3>如果既无后人也无亲人那么就不写“先”字和亲缘关系,直接写籍贯和姓名。不过可以在墓碑上刻<strong>“府君”</strong>(男性)或者<strong>“太君”</strong>(女性)以表示对逝者的尊敬。</h3></br><h3><strong>“府君”和“太君”只是对死者的尊称,并没有什么严格规定,可以刻在任何人的碑上。</strong></h3></br><h3> <h3>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单独立碑,<strong>没有后人的同辈或晚辈提前去世是不能立碑的</strong>,比如兄弟或者侄子去世,不能单独立碑,只能在逝者长辈的碑上加名,与逝者长辈一同祭祀。</h3></br><h3> <h3>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点也可以不再遵守,如果家中不幸有人无后而亡或者早夭,想要为期立碑,按照正常的碑文书写格式刻碑就行。</h3></br><h3>除了碑文刻字,<strong>立碑还有其他的一些规矩</strong>。就比如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要挑选专门的时间例如清明、十月一等,因为平日对坟动土是大忌。</h3></br><h3> <h3>还有立碑的位置和朝向,位置上立在坟墓的正前方并且墓碑中线要与棺木的中线一致,朝向上则最好不要面向西方。</h3></br><h3><h3>结语</h3></br></h3></br><h3>为逝者立碑刻字是中国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碑的规矩中虽然有些许封建迷信,但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承,也代表着对逝者的纪念。</h3></br><h3> <p class="ql-block">了解墓碑上每一个字的内涵和用法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b>新时代我们不一定还要遵循旧规矩,但只有了解了这些旧规矩,才能更好地走向新时代。</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q.mbd.baidu.com/r/1ebPUVCYpvW?f=cp&rs=801742689&ruk=uGgP47PuchCu8dGAKrHdeA&u=9b0ad69f803bbf20&urlext=%7B%22cuid%22%3A%22gO258lOQ2alriHf6ga2bi_uE28gQivunYiSca0akv8KZ0qqSB%22%7D"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