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寺院•采庄禅寺

董虹

<p class="ql-block">在江阴月城镇原蔡庄村村民委员会(现已并入黄桥村)向东,城河岸村的东北面,海港大道之西,有一座香火盛旺的寺院,它就是采庄禅寺,当地人称采庄庵。</p> <p class="ql-block">采庄庵,曾名蔡庄庵。原蔡庄庵位于薛家弄村前,城河岸村的西北方,始建于宋代崇宁年间(1102-1107年),由里人公建,置井设亭,便利行人。据说原名采庄庵,在明代庵内银杏参天,御史严萱约宴友人作诗时,曾以“采庄龙木”为题。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薛家弄薛尚卿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十年(1871年)集资重建,有大殿、厢房,供城隍菩萨,有住寺和尚2人。民国十八年在庵西建设小学名为蔡庄小学。解放后,神像被毁、和尚还俗,</p><p class="ql-block">大殿改作教学活动场所。1980年庙屋被拆翻建成教学大楼。1998年,小学易地重建,原楼房改作他用。因蔡庄庵的缘由,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设蔡庄大队,1983年蔡庄大队又更名为蔡庄行政村。如今从团结路至蔡庄村委的水泥马路称为蔡庄路。</p><p class="ql-block">解放前,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是蔡庄庵庙会,人称集场。是日,庵内佛事隆重,香火缭绕,明烛耀映、钟磬齐鸣,善男信女,诵经膜拜,夜以继日。并在庵旁麦田(人称戏场田)搭台演京戏,日夜两场,请出蔡庄庵的城隍菩萨和汤家村猛将庙的猛将菩萨都来看戏。庙会是行祭祀,祈求菩萨保佑地方人口太平、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庙会期间,蔡庄方圆十数里,条条大道都是游集场的人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附近村庄家家户户准备好酒、饭,招待亲朋好友。生意人和杂耍艺人来自四面八方,有“小热昏”(卖梨膏糖),卖拳头(卖伤膏药),还有卖玩具,捏糖人,套泥人、卖甘蔗和荸荠,卖豆腐花及看西洋镜,猢狲出把戏、耍马戏等,三教九流纷至沓来。围起场子,设帐摆摊,吆喝声、锣鼓声交织一起,闹成一片。庙会上并有各地小手工艺、小贩商贾乘机赶集,在戏场周边设摊,从农用物资到生活用品,五花八门,一应俱全。解放后佛事活动停止,庙会上京戏停演,商贩摊位移至临近蔡庄庵的黄桥街市。以后蔡庄庙会成为黄桥集场。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蔡庄庵周边村村巷巷的家家户户仍有招待亲朋好友的习俗。</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宗教活动停止。1978年以后,正当的宗教活动得以恢复。蔡庄附近的中老妇女及广大群众信仰佛教,每年有不少人外出朝山进香或居家念佛诵经,建立一个佛事活动场所成为大众的心愿。为此1995年,村人集资易地重建蔡庄庵,在蔡庄庵原址向东 200米建造大殿,供奉释迦摩尼、观音菩萨等塑像。大殿建成后,佛事活动不断,香火较盛。2009年由蔡庄村老年会出面申请,经江阴市佛教协会批准,成为群众宗教活动场所,蔡庄庵更名为采庄庵。自此又几经扩建,使其大殿雄伟庄严、辅助设施齐全,殿内供奉着释迦摩尼、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弥勒、韦陀等佛像。如今庵内殿堂洁净,佛像肃穆,道场频设,香火极盛。(2015年)</p><p class="ql-block">【备注】:原稿由江阴市月城镇蔡庄村杨巷村孙小安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