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一,子婿日,大雪纷飞。山西省著名律师、知名学者郭建荣先生,应孝义市文联、作协的邀请,在子鸣书院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中,讲解《孝义年俗谣谚解颐》。市文化界名流和文学爱好者四十余人顶风冒雪赶来聆听了讲座。郭老师本来就是研究孝义方言的语言家,所以今天的讲座因他旁征博引而变得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他首先从正月十一叫子婿日,及其由来讲起,追溯到春节的起源,废除和复兴。年是禾的演变,年最早是在冬至,禾熟农闲时人们的祭祀活动。[甲骨文里的年字,上面是一个“禾”,表示庄稼,下面是一个“人”,合起来就是人背着庄稼,表示丰收。祷雨(祈祷下雨)、祷年(祈祷丰收)、祷生(祈祷王的配偶顺利生产)]。后来历经朝代变迁,春节有冬至和正月初一两种过法。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遂将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确定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元旦,又称之为新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钱玄同、刘半农为首的文人力陈春节的种种弊端,建议废除。袁世凯觉得不舍,才最终有了元旦与春节并存的风俗。紧接着他便深入浅出的讲解《孝义年俗谣谚解颐》。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讲到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进腊月,便每天都有故事、有说法,每天都有民谣,谚语。孝义本地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便都包含在这些谣谚中。</p><p class="ql-block"> 他强调:有些谚语,如果单纯字面上去领会,往往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深入群众,刨根问底,才明白谚谣的由来。比如″得病的麻麻加病的饘儿,要命的饧瓜儿救命的煮角儿。″字面上是腊月初一,初八,二十三,大年初一吃的食物,被引申成这些节日。民间有腊月讨债一日胜一日的习俗,所以整整一个腊月债务人都想方设法讨债,得病,加病,要命,救命当然也就是欠债人真实的心理写照了。因为中华传统本质是纯朴厚重朴实无华的。因此这个民谣也有渲染警示的作用,提醒欠债人,年关腊月赶紧把债还清。</p><p class="ql-block"> 又比如,过一冬死一公,过一年死一婆,过一腊八,死成瞎促。是说嫁了的女子,不能在娘家过冬,过年。否则,对娘家有妨害。实际上是劝合不劝离。鼓励督促女子和夫家,家庭和谐,不闹矛盾。方言虽土,却活蹦乱跳,有滋有味。有些字更是贴切到骨子里。比如买豆腐,西边是割豆腐,称咸盐倒醋丢瓶瓶捻酒等等。</p><p class="ql-block"> 【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顺治四年正月,清廷为了使汉人归顺颁布了剃发令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汉人遂以正月里不剃头的方式拖延该令的执行,表达思旧心情。思旧、思旧,后来讹为“死舅”。</p><p class="ql-block"> 他还强调:民间还有些贬低某个地方的谚谣,我们在搜集整理它们的时侯,便不宜简单的照搬,而应该在不违创作者原意的情况下做些善意的变通,比如″上栅下栅捏盆盆,豆腐出的南曹村,梧桐的山药蔚屯的蒜,曹村的女子不用看。″怕引起大家的误解,便把不用看改为真耐看。化误解于无形。有些实在没法改的,我们在收集时可选择视而不见,孔子整理《诗经》时,不也只选了三百篇而已。做到真正的去粗取精,这才是传承传统文化最合适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讲课临近结束时,郭建荣先生呼吁:孝义还有很多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几代人接力去挖掘传承。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孝义以六壁头、西辛壁、东辛壁、南辽壁、北辽壁、白壁关为界,分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的饮食,方言,服饰,风俗习惯都各有不同。我们有些只是以孝义为范围做了初步的整理。而细分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参与。</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郭建荣先生在承传传统文化方面,堪称授人以渔的典范。多年来,先生一直坚持身体力行,为传播传统文化不遗余力,他八讲孝义文化,钻研和挖掘孝义文化值得发扬光大的亮点,给后来者指明方向,比如近几年孝义文鸣会的成立,上吐京村的田子方故里的开发,古城的重修都应该有受他高屋建瓴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听完讲座时,天色已晚,雪依然下的很大,但大家都还沉浸在郭建荣先生的精彩的谣谚俗语中,再大的风雪也都不以为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