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饺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美食,如今很多人在节日期间总是会吃饺子。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及“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们的自理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积极弘扬劳动精神,落实学校劳动特色教育。2月25日下午,旺隆功能校开展了主题为“一举夺魁,饺相辉映”的包饺子劳动实践活动。</p> 饺子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 饺子是中国传统美食,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名医张仲景眼见灾民们饥寒交迫的惨状,便将羊肉和祛寒药材一起熬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分给穷人们吃。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很多人耳朵的冻伤得到治愈。人们感怀张仲景的恩德,从此每逢冬至便模仿着做“娇耳”。因此有俗语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文献记载,饺子风靡于唐宋,在明朝成为约定俗成的除夕美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时期。古代饺子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角儿、水点心、扁食等。而“饺”则是一个后起字,最早出现于宋朝。现如今,饺子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多寓意。比如,“更岁交子”中,“交”与“饺”谐音,以此代表团圆如意。种种妙趣横生的寓意,使饺子成为了寄托美好心愿,融洽骨肉之情的食物,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名片。</p> 制作过程 <p class="ql-block"> 亲自动手包饺子的时光于一片欢声笑语中拉开了帷幕。左手托面皮,右手执筷,对折捏边,细细收口。同学们边包边彼此交流,学学别人的手法,精进自己的“工程”。大多数同学的饺子都圆鼓鼓的,形似元宝,抑或月牙,整齐的端坐成一列;还有的同学包出了新花样,做出了包子和五角星的样子;当然也不乏经验不足的同学,左碰右碰,不知从何下手,只得草草一捏,刚一放手饺子便垂头丧气地倒下了……经过大家的合力劳动,一盘盘饺子“整装待发”啦!</p> 劳动成果 <p class="ql-block"> 厨下磁炉,煮沸月牙片片;盘中银角,吃出喜气洋洋。滴滴调料,淡淡清汤。几盘水饺,饱满热肠。</p><p class="ql-block"> 这次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同学们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切实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也营造了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我校将以此为契机,积极营造学生劳动教育的场景与情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意志品质,懂得自立自强,学会责任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