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游(8)——绛州古城

闲梦悠远

<p class="ql-block">  返程途经山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绛县,</span>古称绛州。县城文物众多,值得留足游览。</p> <p class="ql-block">  新绛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史称新绛。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设绛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迁到现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废州改称新绛县,取“咸与维新”之意,又与绛县相区别,新称绛县。</p><p class="ql-block"> 新绛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汾河穿城而过,交通便利,有“水旱码头”之称,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名阜,素有“南绛北代”的美誉,号称“七十二行城”。</p> <p class="ql-block">  新绛龙兴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享元年(670年),改称龙兴寺。宋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后僧人占据,恢复龙兴寺之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殿前《碧落碑》是享益全国的名碑,国家一级文物。公元670年,唐高祖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譔、李谌为其亡母房太妃(房玄龄的女儿)祈福而立。共有630个字,全篇由唐小篆、钟鼎、颉、古籀等多种文字刻成,很难辨认通读全文,被历代金石家和书法家视为珍品。</p> <p class="ql-block">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斗五铺作双下昂,为元代遗构。殿内后槽设佛坛,内塑有三世佛及胁侍菩萨9尊宋金时期彩塑,是我国古代彩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p> <p class="ql-block">  龙兴塔是绛州标志性建筑,故称"绛州宝塔"。建于唐贞观年间,原高八层,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年久塌落,重修时包镶外皮,增高为十三层,塔呈八角形,通高43.7米,塔刹是铁葫芦,内有悬梯可供登临。据县志记载,龙兴宝塔曾六次腾烟,盘塔顶环绕,持续约半小时自行消失,“古塔腾烟”<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奇观至今令人迷惑不解。</span></p> <p class="ql-block">  龙兴塔东南藏有两座迁移来的宋金古墓,墓室由青砖黄泥平砌而成,为晋南砖雕墓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妇人启门”石刻浮雕,为古人所绘西王母之形象,以为逝者指路之用。</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塔为绛州高度之极,与仅次于之的天主教堂钟楼东西对望,立于卧牛城之尾。</p> <p class="ql-block">  新绛天主大教堂离龙兴寺不远,在龙兴寺就能看见教堂高耸的钟楼。这是一座隐藏在崎岖街巷背后山岗上,非常漂亮的民国时期哥特式教堂。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新绛是山西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意大利神甫艾儒略来到绛州,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1937年,荷兰籍孔昭明主教母亲为纪念儿子荣晋监牧主教,独自赞助45公斤黄金兴建了这座新绛天主大教堂,命名为安道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教堂建筑为中西合壁,正面属欧式哥特建筑,主体为中国古建,简瓦虎头封廓檐,进入圣殿,视野无障,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国人称为“无梁大殿”。1940年竣工,教堂总长52米、宽26米、殿高22米、双尖钟楼高43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鸟瞰呈“羊”字型,寓意为“基督的羊栈”。</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空间没有立柱,是九道高耸的巨型拱券。</p> <p class="ql-block">  新绛天主教堂是中国现存大哥特式教堂中的精品,与上海、广州、青岛的天主教堂并称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其建筑形制及风格在同类建筑中具有典型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期间,教堂被查封,红卫兵拆毁教堂两翼钟楼及中央三角屏风,圣殿为粮库之用。1980年宗教开放,政府将教堂落实发还教会,1988年修复教堂原貌,现在天主教教民积极参与宗教活动并维护教堂设施。</p> <p class="ql-block">  新绛文庙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原为木结构,后改建为石。</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前檐内廊,单檐悬山顶,现为清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式屋顶,属厅堂型构架,仍保留有元代建筑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绛州大堂创建于唐,自隋代以后,这里均为历代州署衙门正堂,是知州升堂理政之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绛州大堂为元代重建遗构,</span>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绕过仪门,脚下中间区域是被玻璃封闭保护起来的考古遗址。</p> <p class="ql-block">  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为国内少见。</p> <p class="ql-block">  绛州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碑一幢,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文臣七条”诏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p> <p class="ql-block">  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p> <p class="ql-block">  “绛守居园池”背靠绛州大堂,是我国北方最古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园池,也是我国唯一的隋代私家园林。即使是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中最古老的沧浪亭,比它也晚了400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绛守居园池曾是绛州衙府花园,供太守、官僚、士大夫及其妻室儿女游玩享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园池自唐代以来屡经修复,形成了现在的春、夏、秋、冬四景,植有四季相应花卉。穿筑其间虎豹门、回莲亭、嘉禾楼、望月台、宴节楼等景观,古典雅致,四季都是胜景。</p> <p class="ql-block">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绛州刺史樊宗师的名篇《绛守居园池记》,文章脍炙人口,园林也更加出名,不少文人雅士纷纷前来,不惜笔墨,吟诗赞颂,“唐宋八大家”里的范仲淹、欧阳修都曾在此驻足。</p> <p class="ql-block">  香港的南莲园池就是以新绛县绛守居园池为蓝本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嘉禾楼上,可远眺龙兴塔和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绛州城隍庙,紧临绛州大堂,与绛州三楼、绛守居园池组成绛州衙署景区。</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有修葺,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现存建筑是按照光绪版《直隶绛州志》记载,复建的全新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全国唯一鼎足而立的钟鼓乐三楼,位于新绛县城西部高垣之上。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此乐楼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台前坡道宽广,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鼓楼,据碑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钟楼,据县志记载,北宋所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p> <p class="ql-block">  钟楼内悬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定年北关“天庆观”所铸,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悦耳、宏亮,夜静可声闻数十里。</p> <p class="ql-block">  站在钟楼之上,遥望远处的鼓楼和近处的乐楼。说声“再见了绛州,一个路过没有错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四天760余公里行程即将结束,最后请点击聆听新绛天主大教堂优扬悦耳的钟声,祝愿几天来连续欣赏美篇的朋友们龙年大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