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广西东北部湘江上游的大坪一一洛口渡口,是1934年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以军团建制最先突破湘江,踏上湘江西岸的第一个渡口。有学者将这里称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先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之后,11月中下旬已经西行至湘桂边境,即将到达湘江。蒋介石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调动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40万大军形成合围之势,计划全歼红军。</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广西的兴安、全州及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湘江上游的全州与兴安之间的屏山、大坪、凤凰嘴及界首渡口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p> <p class="ql-block"> 大坪一一洛口渡口北距湘江下游的全州县城30公里,江东岸为凤凰镇大坪村,江西岸为绍水镇洛口(溪)张家村,系湘江古渡。渡口上游500米处有一堰坝,枯水季节可涉渡。</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27日,中央红军一军团军团部携第二师第六团及第一师第二团率先从此渡江。11月29日,配合红五军团断后的红一师受命归还建制,率第一、三团经急行军赶至大坪宿营。11月30日凌晨,红军渡江后前往脚山铺参加阻击战,与红二师共同阻击湘军。</p><p class="ql-block"> 12月1日清晨,在湘江东岸设防阻击敌军南下的红十五师受命紧急渡江,率第四十四团由大坪过浮桥渡江,红十五师其余两个团未能及时渡江,在天黑后才由西岸的部队接应渡过湘江。</p> <p class="ql-block"> 据长征史料记载,大坪一洛口渡口,是红军长征以军团建制横渡湘江的四大渡口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27日,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主力率先从全州凤凰大坪渡口渡过湘江,并迅速占领了从界首至屏山30公里所有湘江渡口,以掩护军委及红军大部抢渡湘江。渡江后,红军经过洛口码头,翻越禁山进入绍水洛溪张家村,在该村公堂宿营后于次日涉村前白沙河过横江口,经下宅、白子背、赤兰铺及霖源等村,沿桂黄公路直奔脚山铺阻击湘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洛口渡口码头至今仍保存完好</span></p> <p class="ql-block">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进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在湘江战役前,红军的总人数为8.6万人,渡过湘江后人数锐减至3万余人。以如此巨大的伤亡才得以突出重围,这在红军长征史上绝无仅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军将士血染湘江,</span>英雄浩气千秋长存!故当地老百姓有一个说法:“<b>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电</span><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影《长征》实地拍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现年90岁的张嗣长老人回忆,当年红军到达湘江大坪渡口时,曾向西岸的洛溪张家(码头)开商铺的商人借了楼板与门板,架设浮桥。其时,村民还热情接待红军烤火,喝茶。村民张先河且主动给红军当向导,一直把队伍带到脚山铺。回家时红军还送给他两块银元作为酬谢。</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位十七八岁红军名叫赖宁子的,走到村里走不动了,就流落在这里给一个叫张和斌的人家打工,放牛。这位红军没有结婚,1950年回了江西老家。</p> <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5日,青岛日报记者来到湘江战役大坪渡口及洛溪张家进行采访。附近村子很多老人都熟悉当年红军从这里渡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洛溪张家村时年91岁的老人张志顺,提起80多年前红军渡江时的情境仍非常激动。当时他看到许多红军排着队从村前经过,有的还进村为村民打扫卫生,并送来粮食分给村民。很多村民拿着鸡蛋慰问,但没有一个红军拿。</p><p class="ql-block"> 张志顺老人目睹了当年红军渡江的情景,对红军的纪律十分敬佩。数年后,他也报名参了军,成为一名解放军海军战士。退伍回家后,经常到附近学校为孩子们讲述当年红军渡江的故事,成为长征精神的传播者。“附近几名亲眼看到过或接触到红军的老人,都是红军精神的传播者。”张志顺老人虽然已91岁高龄,但讲起红军渡江的故事来,仍精神抖擞。</p><p class="ql-block"> 曾任张家村民兵队长、土改时全县第一届贫协代表大会代表、时年90岁的张嗣进老人回忆:“红军是民国二十三年旧历十月过来的。正是挖红薯的时候,我当年九岁,大清早起来放牛。看到好多穿黄衣裳,脑壳上面捆着青叶子的人,从河对岸的大坪码头划船涉水过来。</p> <p class="ql-block"> 上岸后,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就问我:‘红军你认不认得?我们就是红军呀!’没多久,来了三架飞机丢炸弹,吓得我趴倒在地上不敢动。红军到了我村里,架了电话线走我屋边过。父亲煮了两大鼎锅红薯给他们吃,过后他们给了三块铜板。</p><p class="ql-block"> 红军多在夜晚打火把过河,当官的一再叮嘱大家小心,莫烧着了老百姓的房子。那时我们住的大多是茅草房,易着火。大队人马过河过了好几天,最少有三四个夜晚。进村后部队就集结在村中公堂前的樟树林里休整,蛮多的人挨打散了。红军司号员邹庆忠及战士钟梅生,因受了伤赶不上部队,被好心的村民收留了下来,改名赵庆忠、赵梅生。后来都在这里娶了媳妇成了家,他们的子女和孙子孙女现都还留在村里呢”。</p> <p class="ql-block"> 据全州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张琼(佩生)叙述,他家祖屋就在洛口渡口的码头边上,距离红军架设浮桥渡江的笔直石山最近。他从小就经常听父亲说起红军抢渡湘江的故事:当年(1934年12月)冬天,天气已非常寒冷,红军先头部队是从湘江西岸洛口码头最窄处的笔直石山,架设浮桥渡江的。他父亲和码头上几家村民都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和楼板,并协助红军架设浮桥。</p><p class="ql-block"> 红军抢渡湘江通过洛溪张家村时,在村公堂和乐山公墙上写下了“打倒土豪分田地”、“穷人不要穿破衣”、“人人要有饭吃”、“红军是抗日的武装”等红色标语。只可惜,经过岁月和风雨的侵蚀,这些珍贵的标语文字已觅不到踪迹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如今,渡口边新建好的长征文化公园顶端凉亭处,正是当年红军抢渡湘江时设置的临时指挥所旧址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 1996年、200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翟俊杰携《长征》、《我的长征》摄制组,两度踏上大坪、洛口这片被红军将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来到湘江战役旧址进行实景拍摄,再现了当年红军抢渡湘江的悲壮场景。</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国务院将村东南约500米的湘江战役旧址——大坪渡口,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7年秋,全州县人民政府又决定在湘江战役旧址——大坪(洛口)渡口建立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经过重新修整,现已对社会公众开放,每天吸引大批县内外不同阶层人士前来参观,接受爱国主义及革命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随着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大坪渡口遗址及湘江西岸红色步道相继建成,更为这个古渡增添了一抹亮丽的红色!</p> <p class="ql-block"> “湘江血战转折起, 长征精神万古传!” 尽管湘江战役的硝烟已经远去,但红军忠魂山高水长,红军精神与日月同辉。如今,当人们踏上这方见证了惨烈革命历史的红色土地,正是当年红军将士们抛洒热血的英雄之地。</p><p class="ql-block"> 站在洛口古渡的湘江岸边,凝望悠悠远去的浩瀚江水,耳畔仿佛仍能听见那硝烟战火弥漫下的阵阵厮杀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湘江战役影视剧情(现场实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文中部分史料及图片视频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