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铭爱村取名以爱护铭山之意,位于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西北部,紧邻国家4A级九仙山风景区大门口,距城关25公里,离厦沙两个高速路口不到10分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地理优势。</p> <p class="ql-block"> 村部海拔1050米,全村土地总面积6.8平方千米,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468户人家,总人口1747。</p><p class="ql-block">👉👉👉以上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 一下车就被这拱门吸引了!</p><p class="ql-block">👉看来,某人心心念念的带着儿时美好回忆的壮观的接龙元宵灯火将会妥妥当当进行了!</p> <p class="ql-block"> 闲着没事,就到村里处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规划:村中民宿 </p><p class="ql-block">实际:没有好好运营</p><p class="ql-block">感想:好可惜</p> <p class="ql-block"> 烟花.鞭炮</p><p class="ql-block"> 尽管放烟花爆竹的种种弊端已经显而易见,但要想全面禁止这一习俗,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许多人认为放鞭炮是庆祝节日的必要方式,是驱邪迎祥的象征。这种深植于心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社会压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一些地区,放鞭炮已成为一种群体行为,个体很难抗拒从众心理。同时,烟花爆竹产业的利益相关者也会对此进行抵制,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尽管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陈规。人们应当更新观念,去除陈腐的认识。但是,因为有了烟花与鞭炮,平时沉寂的整个村子显得繁华热闹,富有生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人相信,香与烟,是沟通人间与仙界的桥,一柱袅袅上升的青烟就是一列台阶。愿望乘着香烟上行,恩赐顺着香烟下放,所以拜神礼佛必要燃香。</p><p class="ql-block"> 我们闽南人过年过节烧香拜佛非常虔诚。我虽然很少点香上供礼拜,但是儿时就有的存在于内心深处的虔诚与信赖,那奇妙的尊敬依然在。也许有人说神们都是假的,但是我们闽南人大都愿意相信祈福会带来好运,很多老人更坚信神灵存在,他们在节日里不辞辛苦,各种忙活后,心中似乎就会有莫名其妙的踏实。追根究底,泥胎木塑可是真神真佛?不过习惯成自然。此间唯一真切的,或许只有礼拜者自家的心意。</p><p class="ql-block">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当蜡烛在摇曳,当神香点燃,每个人神情庄重,口中念念有词,眼里尽是亮光……各种仪式之后,郑重地把香插到了拜祖宗的那个鼎里就完成了最诚心的祷告。每当这种日子,我似乎的确是被他们的真诚打动了,于是,虽然不常备果品香烛,但是也会虔诚地在心中默默祈祷自己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祈祷家人朋友欢欢乐乐,顺顺利利。我知道我只不过是万千香火中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神仙们或许记不得我的。</p><p class="ql-block"> 现实中,幻想是种奢侈,而神佛前,我们至少还敢幻想。当然,神仙也有完不成的愿望,但许愿的那一刻起码已经赚到开心。祭拜,点香,上供,已经成为我们很多闽南人或者说很多中国人独特的寄托美好未来的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 烧金,闽南地区风俗,焚烧黄纸做成的“金纸”,与燃香异曲同工,表示给神佛上供,不过烧起来更显虔诚,更有气势。烧金纸这项习俗又是从何开始的呢?据文献记载,唐代《文宗备问》认为纸钱始于魏晋南北朝,“南齐废帝好鬼神,常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而有纸钱。”南齐废帝萧昭业专好鬼神之事,剪纸为钱用来陪葬。小时候的我对金纸充满了好奇心,大人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们,烧的金纸是真的有金,金纸中间亮澄澄的就是金箔。在闽南,几乎人人都知道“烧金”。如果说燃香是拜拜行礼仪式的开始,那么“烧金”便是这仪式的结束,有始方有终。我曾与朋友探讨过燃香烧金的仪式,挺多人不喜欢,那为什么还要烧呢? </p><p class="ql-block"> 成长过程中,跟随长辈烧香拜佛并没有思考太多,内化成一种习惯。</p> <p class="ql-block"> 鞭炮,也称“炮仗”、“炮竹”等,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每年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仗,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迎新辞旧。燃烧鞭炮,既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使得新年的年味更加浓郁,也是象征着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祝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关于春节放炮竹,有一个传说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每年春节这一天,就会开到人间做恶,祸害百姓,践踏庄稼,令百姓苦不堪言。有位白发老人来到村庄,告诉人们,“年”害怕声音,怕光和红颜色,春节这天,在“年”来之前,只要拿出这三样东西,“年”就不敢来了。于是,人们发明了鞭炮,每年春节这天都放炮仗,从此以后年也就不敢再来了。春节放炮仗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小小村落,祖厝四座!</p><p class="ql-block">小小节日,仪式庄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烟花是绚丽的,当它冲出匣子的那一刻,它就是一个诡秘的魔术师,把匣子里的化学成分变成美丽的炮竹,让人们看到直指天空的。在空中傲然绽放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绽放的烟花,好似孔雀开屏,又如天女散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缤纷的花伞。它给孩子们带来欢呼与尖叫,它点亮了人们心中多彩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年味淡了,其实,年味是一种刻进骨子里的感觉?是一种象征喜庆、团圆、奋进、收获的庄重仪式?任时光如何流逝,那份对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的眷恋会成为伴随很多人,特别是纯朴的农家人特有的执念。纵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使得年味似乎淡化了一些,但这并不影响带有温情、爱、包容、寄托的关于年的各种活动。比如说,这个村里的还算隆重的元宵节。</p> <p class="ql-block"> 每个“脚头”5年轮一次,这次虎山尾“摆尾博”(亦或是叫做“摆尾堡”?)</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认真观赏,第一次听说这些名词,闽南语表达,所以,凑合着记一记吧!就是这样,有点懒懒地走着、记着……</p><p class="ql-block">🤓🤓🤓最后,夫妻俩举旗开路,带着队伍走向虎山尾……庆典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天气很好!如果早点进去,可以各种晒!这是半个月前的视频。</p><p class="ql-block"> 生活嘛!就是这样,边走边看,边吃边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