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起八代之衰</p><p class="ql-block"> 道济天下之溺</p><p class="ql-block"> 忠犯人主之怒</p><p class="ql-block"> 勇夺三军之帅</p><p class="ql-block"> ———宋 ·苏轼</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们谈到后人对韩愈一生的评价时,我就未免想起了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我们学生时代就学过他的豪迈诗篇,耳熟能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千古名句都出之他口。我的家乡河南孟州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故里,二者皆是令人景仰的参天大树,又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大文豪,因对韩愈的天然偏爱,进而我对苏东坡也有了特殊的情怀。近期,随着央视《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热播,我仿佛也跟随探访团穿越千年时空来到了唐宋时代,身临其景其人,与唐宋八大家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使我对这些千古大文人产生了更深的情感。后来当我得知苏东坡的墓葬地就在我们的身边河南的郏县,那里是三苏父子的灵魂归宿地时,于是心里一亮,就有了前去参拜的迫切愿望了。</p><p class="ql-block"> 一,参加寿苏会</p><p class="ql-block"> 临近春节,我接到孟州市韩愈研究会办公室行新民主任的一个电话,他告诉我,1月29日(农历腊月十九)是苏东坡生987岁的寿辰,平顶山郏县苏坟寺村届时将举办苏东坡寿辰纪念活动,若有兴趣可前去参观学习。这不,机会来了,我想,韩愈每年的诞辰是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些年来,每到这一天,孟州市都要在其祖茔地苏庄村和韩园举办一系列纪念韩愈诞辰的文化活动,旨在宏扬韩愈文化,纪念韩愈这位百代宗师。而郏县在苏东坡诞辰之日,也必定举办一系列非同凡响的纪念活动,来纪念和宣传他们引以自豪的这位千古文豪。做为一种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学习机会,于是我决定前往了。</p><p class="ql-block"> 腊月十九一大早,我和苏庄村同属韩愈研究会的汤平和焦明忠两位同志,加上司机一行四人,在导航的引导下,驱车直奔平顶山郏县。</p><p class="ql-block"> 当天上午十点钟,我们赶到了三苏园附近的苏坟寺村活动现场。当地的主办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引导我们步入活动现场。</p><p class="ql-block"> 本次寿苏会在当地的东坡乡村振兴书院举行,由“守护苏东坡云村”联盟,郏县茨芭镇政府和苏坟寺村共同主办。当地的村民,学生,苏氏后裔以及前来参加的学者,媒体记者共百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寿苏活动内容丰富,有学生合唱表演的巜我爱苏东坡》,有当地村民表演的舞蹈巜明月几时有》,有东坡美食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等,有当地书法家现场泼墨书写的东坡诗句书法展示,也有作家们献上了他们所做的寿苏诗词。整个活动可谓丰富多彩,气氛热烈。他们在这里以不同方式共同守护圣贤先人,传承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二,朝圣三苏园</p><p class="ql-block"> 郏县三苏园文物景区,位于郏县西北距县城23公里的小峨眉山下。这里就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三父子的葬地。园内有东坡湖,广庆寺和三苏祠,三苏纪念馆,东坡中年布衣塑像,苏仲南夫妇墓,梁氏墓和三苏陵园等景点组成。三苏园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三苏是四川眉山人,按照常理,他们应安葬在四川的,之所以把这里做为他们的安葬地,主要是苏氏兄弟之前曾相会于汝州,并携手游览汝州名胜,郏县古时属于汝州,自古就有龙风宝地之美称。当兄弟二人登临皇帝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酷似家乡四川的峨眉山,就议定以此做为百年之后的归宿之地。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其子苏过遵循父亲的遗愿,将父亲安葬在郏县。十年后苏辙卒于颖昌(今许昌),之后与哥苏轼葬于一处,称为二苏坟。苏洵本是葬于眉州眉山故里,明郏县县尹杨允出于对苏轼父子的敬重,就为苏洵置了衣冠冢,将其埋葬于苏轼,苏辙兄弟墓之间,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三苏园,已过中午,游人并不多,高大的正门门楼前的广场显的宁静空旷。肃立广场,远远凝望门楼,上面那用隶书写就的“三蘇園”三个繁体字,昭示着陵园的庄严肃穆。而正上面用行书写就的“千古风流”四个大字是对三苏高洁品行的赞颂,也是对他们以文载道,以文传世的颂扬。</p><p class="ql-block"> 正门两边对联: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中顶山,父子三人同醉月;何必挥毫游赤壁,笔蘸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这副38字长联,突出了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和地位。两边侧门上也各有一副对联,东边侧门的对联是: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西边侧门的对联是:凭胸中万卷笔底千言畅写诗文词赋,赏汝水春风眉山秋月漫谈荣辱浮沉。这两副对联有对他们跌宕起伏人生的感悟,更有对三苏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走进三苏园,最先看到的是三苏纪念馆前的三苏父子的雕塑,姿态庄重,气度非凡,气宇轩昂。苏洵安祥端坐,苏辙其后侍立,苏轼则手握书卷,凝视远方,似有所思。雕像里的他们,生活安稳,岁月静好。也许这是后人能给予他们的最好祝福。纪念馆是介绍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这里是对三苏的生平介绍以及他们诗词、书法等作品展示,在这是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三苏文化。</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经过三苏纪念馆,沿着中间长长的步道向北走去,来到了三苏坟门前。只见中间的神道两侧所蹲的石羊,石马,石狮森严威风,参天古柏高耸入云,步入此处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三苏坟的古朴幽深,庄重典雅。穿过一道牌坊和古色古香的“千秋景仰”大殿我们就来到了三苏墓前。</p> <p class="ql-block"> 三座坟墓至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每座墓冢大小基本相同,高约两米,墓前都有石桌石香炉供人祭祀,最右边墓前的墓碑上刻有“宋苏东坡子瞻先生墓”字,这就是大名鼎鼎苏轼的墓冢,最左边是他弟弟苏辙之墓,中间是他们的父亲苏洵的衣冠冢。环顾墓院,四周柏树森森,遮天蔽日,苍翠挺拨,使得整个墓园愈加清幽静谧。</p><p class="ql-block"> 据说三苏园内遍植柏树有数百棵之多,并且此处柏树奇特之处是树干皆朝西南方向倾斜,几乎无一例外,人们都说向着三苏老家四川眉山的方向。林木有情,树干传意,三苏思乡之情竟感天动地,以至于园木随其心意遥望家乡,于是这就有了传奇的“思乡柏”的千古佳话。而郏县八景之首的“苏坟夜雨”,也在这里。就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柏树林就会发出一种胜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顺治年间的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时忽听到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见天上月明星稀,此情此景令他十分意外,随写下“苏园夜雨”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之为苏坟夜雨。如今的“思乡柏”和“苏坟夜雨”已成为园中无法解释的两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祭拜三苏坟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三苏园西边的东坡碑林,三苏祠及广庆寺参观。苏轼葬于郏县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所敬仰,是凭吊千古文豪的圣地,有许多珍贵的诗人碑刻。在东坡碑林园内,但见院内四周碑廊下的墙壁上嵌着一块块整齐的石碑,这里与我们韩园的碑廊有异曲同工之处。碑上尽是历代书法大家们以赞颂三苏或以苏轼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举目环视,但见碑廊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甲骨,篆,隶,楷,行,草几种书体,或深厚挺拔,或柔和飘逸,或端庄大气。细细欣赏着实给人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无言的美感冲击,让人沉迷让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东坡碑林来到三苏祠,据说祠内保存有三苏泥塑像,距今己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可能是邻近春节,游人较少,塑像展馆未对游人开放。未能看到,遗憾之余只好做罢。我想,苏轼父子生前颠沛流离,荣辱与共,死后万古流芳,倍受景仰,看来是世间名利皆浮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p><p class="ql-block"> 广庆寺在三苏祠前面,面积并不大,寺院在树木的掩映之下更显古朴。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聆听钟鼓楼上传来的钟鼓之声,苍凉深幽。寺院的大门内,路两旁是青翠的竹林与松柏,幽幽的古筝弹奏声从林中飘出,风吹竹子沙沙作响,宛如人在窃窃私语,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千百年来风雨兴衰和时代变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三,归来话韩苏</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才华和政绩都令人敬佩。纵观他的一生,并非顺风顺水,而是跌宕起伏,历经磨难。父苏洵虽有才但爱游山玩水,27岁发愤读书,苏轼苏辙跟着他在家读书。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进京参加礼部考试,未曾想苏轼一鸣惊人,让当时革新文风的主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已,本想把他列为状元,但却误以为是自已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欧阳修便将此文评为第二,而弟弟苏辙也名登五甲,苏氏兄弟二人同榜应试及弟,一时轰动京城。曾官至礼部,兵部尚书,正当他大展宏图时,却因乌台诗案入狱,几近丧命。之后官越做越小,被贬的越来越远,直到蛮荒之地海南儋州。等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之时,他才得以返回,却在前往常州的途中染疾病逝,弟弟苏辙按其生前心愿,将其葬在郏县小峨眉山下。</p><p class="ql-block"> 韩愈,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刘宗元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韩愈去世200多年后的北宋时期,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等文人志士又继承韩愈的主张掀起了第二次古文运动,并将推向了巅峰。韩愈是一代宗师,文学泰斗,而苏轼在文、诗、词、书、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第一文人。时人与后人都对他评价极高,他本人也颇为自负,直至晚年方悟“我被聪眀误一生”。但这样一位清高孤傲的文坛领袖却对韩愈推崇倍加。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达官对韩愈的一生推崇敬仰,褒扬评价,但最全面最威风的还是苏轼的那句“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他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几乎用尽了褒扬之辞。</p><p class="ql-block"> 巜潮州韩文公庙碑》是苏轼受潮州知州王涤所托,而为潮州新修韩文公庙所撰写的碑文。碑文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借潮人缅怀韩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极高崇敬之情。《潮州韩文公庙碑》作于元祐七年三月,当时苏轼正任扬州知州,而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两年后苏轼被贬惠州、儋州,成为海南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人,如此种种遭遇对当地的影响,与韩文公刺潮几乎一般无二。</p> <p class="ql-block"> 郏县归来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韩愈与苏轼这两位不同朝代的文学大伽,千百年来一直受世人所称颂,流芳百世,仅仅是他们的文学盖世吗?尽管他们所处的朝代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经历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不仅文章光鲜夺目令人仰之,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论处于怎样的困境,都有一颗乐观豁达,胸襟坦荡,兼济天下的初心,始终没放弃家国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就是他们为后人所推崇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韩愈一生坎坷,虽出生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却不幸三岁成孤。他少年苦读,19岁独身一人前往京城长安应试,却也屡试不中,四次才考中进士,而后又三次考官不中。他历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终于迎来了天将大任的仕途。他在朝廷为官二十二年,先后任过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兵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期间数次被贬。他体恤为民,在任监察御史时,因上奏《论天旱人饥状》,却惹怒当朝权臣,被贬岭南阳山。后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大搞佛事,写下《论佛骨表》,因而触犯皇帝,被贬八千里外的潮州。不管他被贬阳山还是潮州,韩愈并未牢骚满腹,而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在闭塞、落后、艰苦的“南蛮之地”尽职尽责,勤政为民。他在潮州仅仅八个月,却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修水利,受到了百姓爱戴,在历代潮州人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赢得了“八月居潮万古名”的高誉。</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一生也有太多的波澜,22岁他一招应考便名震京城,赞誉无数,文坛震动。44岁因反对变法,却身陷囹圄,几近丧命。59岁他仍然不断被贬遍走蛮荒之地,尝尽了人间疾苦。他曾官至翰林学士,也曾凄然入狱;他居庙堂之高,又处江湖之远。他一生大起大落,周身落满沧桑,底色尽是悲凉,可在不断下坠的人生中,他并未消沉,反而造就了可贵的灵魂。在黄州,他头枕江水,戴月东坡,清贫中自有一份诗意。在惠州,他修桥引水、制药酿酒,苦闷中透着一份乐观。在儋州,他纵享美食,开办学堂,绝望中练就一份豁达。他的一生,风雨太多,晴天太少,为官四十载,被贬三十三年,可谁又能想到,一次次沦落到人生谷地的他,竞能一次又一次与无常的命运握手言和。“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而不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以“吾心安处是吾乡”的乐观心态重新审视生活。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境,坚持乐观都是战胜困难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领略这两位文坛巨子的卓越才华和崇高精神,在他们的艺术和人生中,我们将发现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坚持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一座高山仰止的榜样,不一定是为了攀登同样的高度,而是为了让自已有所仰望,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5日</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崔长平,退休干部,焦作市作家协会会员,孟州市作协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会员。爱好旅游和文学写作,偶有作品被报刊或网络媒体采用。电话:135691622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