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行(二) 福建泉州

朱道源

<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设假特别长,走了一趟短途,息二天又出发。这次几个朋友驱车南下,经浙江往福建,到泉州。期待已久的泉州,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历史悠久景色优美,可看之处很多。我们在泉州转游了三天,走马观花打卡了许多景点,浮光掠影,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地处福建东南的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b> 洛阳桥</b>,有“海内第一桥”之称的洛阳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在河南洛阳境内,</span>却远离洛阳市有几千里之外的泉州湾。</p><p class="ql-block"> 根据历史和闽人族谱的记载,闽南人最早是由河南迁移来的,迁移来的人为了纪念家乡,把那条江命名为洛阳江。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在泉州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是当时泉州郡守大书法家蔡襄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宋嘉祐四年(1059)主持</span>兴建的。建成后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泉州港口得以更快捷地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联结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p> <p class="ql-block">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建桥工程非常艰巨。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牡蛎是海底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它的繁殖能力很强,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条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近千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周边生长着大片的红树林</p> <p class="ql-block"><b>泉州博物馆</b>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座典型闽南风格的建筑,通过</span>对泉州的海丝文化、闽南方言童谣、民间艺术等的进一步展示,可以让人加深了解泉州。</p> <p class="ql-block"><b>闽台缘博物馆</b>,在其中可通过1500多件文物文献中,深入了解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之间渊源深厚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西街和中山路是泉州古城最热闹的地方,游客和当地人熙熙攘攘地聚集在一起,这里是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古寺、佛塔、名屋大厝、近代洋楼都选择在此安家落户。漫步街上,就像翻开泉州的历史画卷。街道两旁,民居古厝、骑楼洋楼、寺庙教堂与道观如此紧密罗列,震撼至极。不少照片就是在路边店家的屋顶晒台上拍摄的(当然要消费一点才能上去)。</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街与中山路交叉口的钟楼,始建于1934年的钟楼,是闽南风格与西洋风格的融合产物。</p> <p class="ql-block">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留有大量胜迹、文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p><p class="ql-block"> 泉州被誉为是“信仰之城”,这在古城区周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震撼地看到,神佛香火与人间烟火相互交织,信仰可以拌饭吃。烧高香、做礼拜、求关公、拜妈祖,相隔不过百余米,但完全互不打扰。</p><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上漫长的对外贸易开放,引来万教聚集于此,满城烟火皆信徒。涂门街上阿拉伯人在11世纪修筑的中国第一座清真寺,与宋人建立的文庙并肩而立;西街上始创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开元寺,与清源山上的宋代老君造像遥遥对望;南郊草庵中,世界上唯一存留的摩尼光佛造像,让武侠小说中关于“明教”的幻想照进了现实。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世界任何知名宗教的遗迹,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摩尼教......。连游佛四方的弘一法师,最后也还是回到泉州,隐居开元寺,静修佛事,度过人生最后时光。</p> <p class="ql-block"><b>开元寺 </b>位于西街,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传说开元寺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之瑞。<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来泉州,一定要去开元寺拜一拜。</span></p> <p class="ql-block">↑东塔,名为“镇国塔”。 ↓西塔,名为“仁寿塔”。</p><p class="ql-block">在泉州有一句话:“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东西塔位于开元寺内,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整个泉州老城区的建筑都低于东西塔的高度,这也是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古树遗迹</p> <p class="ql-block"><b>承天寺</b>,又名月台寺,初名“南禅寺”,初建于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公元957-958年),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相传建寺时,因规模宏大,需用木材无数,为此,有位得道和尚到闽北杉山去向山主化缘。和尚和山主立约后,当夜作法,狂风掠过,巨杉末梢果然尽折,山主讥笑说:“树可砍倒,且看你怎样运走?”哪知得道和尚用禅杖向折梢的巨杉一撞,巨杉立时不见,而在泉州南禅寺大龙王井,却一株一株的浮涌出来,建寺的木材,就这样筹足了。记得电视剧《济公传》里也有这样的情节。</p> <p class="ql-block">铜佛寺 又名百源寺,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因供奉清顺治年间(1644—1661)铸造的铜佛16尊而著名,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于1941年冬、1942年3月两度挂锡弘法,题匾《铜佛古寺》,题联:教门干百喻如梵冈,佛道本源其唯戒光。</p> <p class="ql-block"><b>  玄妙观</b> 泉州的寺庙观堂多到令人意外,我们穿过一条小巷时无意间看到一座道观,入口很小,里面天地却很大(泉州好多宗教场所都这样)。</p><p class="ql-block">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1700多年光阴,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威望、资历,在整个福建都是最高的,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p><p class="ql-block">道教之所以在中国日趋衰微,是因它太过深奥。“玄”字和“道”类似,道德经里记载“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泉州,另一座道教圣地便是清源山。</p> <p class="ql-block">大几十人在排队钻孔方兄,两手抓着百元钞票摸一下孔方兄再钻过去。求财心切啊。</p> <p class="ql-block">不可小觑,此地是练丹处啊。</p> <p class="ql-block"><b>武庙 通淮关岳庙</b>,是福建现存最大、终年香火旺盛的武庙“关帝庙”。这里色彩华丽,精美异常,庙内存有的宋明时期的诸多名家真迹也非常值得一看。我们到达时,庙前烧香拜佛的人山人海,无法挤进去看看,只能门外瞧一眼作罢。据说庙内殿正位左祀关羽,右祀岳飞,还保存着宋代大儒朱熹手书“正气”和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历代泉籍文士名贤的石刻、楹联遍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泉州文庙</b>,唐开元末年始建,历代屡经修葺,清乾隆年间对殿、庑、庭院、仪门等进行了大面积修缮。泉州文庙是中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包含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建筑形式于一体的孔庙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主体建筑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皆保留着宋代石质建筑基础、台基等。建筑木构件为清代按原貌复建。</p> <p class="ql-block"><b>天后宫</b> 福建沿海到处有大小不一的妈祖庙,“敬天地畏鬼神”的民俗鲜活地保留在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见神就拜,日常生活的欲求也喜欢求助于神明,妈祖的传说渗透入闽南人的血液基因,也深入闽南人的思维。到泉州,一定要看一眼这里的天后宫。走进天后宫,像一个泉州人那样去理解泉州,他们敬畏的妈祖,曾经庇佑他们的海神,感受这座庙宇对这座沿海之城产生的重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泉州,除了本土的神明,还有异域的神明。大海塑造了泉州包容的性格,旅居泉州的外国人不仅带来了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随着航线的日益忙碌,佛教、道教、武庙、文庙、妈祖、天主教、基督教、穆斯林、摩尼教等等,各种不同信仰会于一城,渗透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每寸肌理,它们相互尊重,安然共存,直到今天。不同的宗教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着各种无声的对话,在古老和现代之间,在中国和世界之间。</p> <p class="ql-block"><b>清净寺</b> 这座伊斯兰教寺,是泉州辉煌海外交流的重要遗迹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span>富有异域情调的石质大门,仿大马士革的建筑形式,青白两色花岗石精雕穹顶,刻有古兰经的石墙……精美,静谧,肃穆,无一不是那个大融和包容时代的见证。该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门楼 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入口凹进,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p> <p class="ql-block">奉天台</p> <p class="ql-block">泉南基督教堂 位于泉州市中山路上,原为清靖海侯施琅书塾旧址。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长老会杜嘉德牧师到泉州传教,清同治五年(1866年)即于施琅将军新花山旧址购地设布道所。光绪三年(1877年)3月改建为教堂。</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也称花巷天主教堂,是泉州唯一的天主教堂。1926年由旅菲华侨陈光纯捐资修建。教堂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高耸瘦削,教堂外墙呈粉色,是泉州多种宗教兼容并存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教堂内部空间对外开放,可以容纳1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b>宋代德济门城墙遗址</b> 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沿宋代晋江岸线成弧状东西向延伸。考古发掘揭露长度31.5米,墙宽7.2-7.6米,墙体外壁用条石丁顺分层筑砌,墙心填士及少量碎石并稍加夯筑而成。2001年经过考古发掘,完整揭露出13世纪以来多次营建遗迹。遗址由北向南分别由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组成,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建的趋势。</p> <p class="ql-block"><b>五店市传统街区</b> 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该街区有着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等。是泉州主城区以外非常值得一游的景区,我们从泉州市下榻的酒店开车11公里就到达。</p><p class="ql-block">据介绍: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p> <p class="ql-block"><b>蟳埔村</b> 离老城区10公里的蟳(xún)埔村的风景独特又别致。这个小渔村居住的多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最吸引人的是他们用海蛎壳搭建的房子和蟳埔女的簪花及服色。</p> <p class="ql-block">早先在泉州沿海地方,人们用牡蛎的壳拌着泥土建起的房子。现在看就是特色古建筑:蚵壳厝。蚵壳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冬暖夏凉,不怕蛀虫。墙体坚固,据说可以抵挡炮的攻击。所以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壳厝之间的小石巷曲曲折折,两边是海蚵壳层层叠叠搭建的壳墙壁,组成了沿海渔村一道独特的古民居风景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白灰相间的贝壳墙,如海洋的馈赠,带着海风的味道,在阳光中晕射出各种颜色,闪闪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指的是生活在本地的渔家女,她们身着“大裾衫”和宽大的裤子,人人都戴中亚风格的“簪花围”头饰。蟳埔女,和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的服饰与惠安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见下图)。而蟳埔女则是“民主头,封建肚”。惠安女用头巾把头包得剩下脸部一个“倒三角”,而蟳埔女则在头部装饰上大下功夫,梳成“田螺头”盘头上插满鲜花。蟳埔女不仅爱美,而且以勤劳著称。</p> <p class="ql-block">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游客小美女来到蟳埔村,纷纷化妆打扮戴上簪花拍照留念,体验一次蟳埔女的装扮。</p> <p class="ql-block"><b>崇武古城</b> 到泉州值得去崇武古城看看,感受怀古幽思。这是一座为抵御明朝倭寇而修建的古城,一座屹立于万里海疆处的古城,一座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石头卫城。惠安的崇武古城,被誉为“闽南八达岭”,如今硝烟褪去,韵味却经久不散。</p> <p class="ql-block">关于该井的传说“试酒井的故事”(见《崇武民间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故事讲的是一个心性善良的年轻媳妇集孝顺公爹、克已为人的感人美德,却被谣传毒酒害死公爹、惯而投井自尽、冤魂要讨清白的凄凉遭遇,让人发现了早年受封建文化和伦理关系精神压迫的渔村妇女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的房子仍是以石块堆砌为多</p> <p class="ql-block">古城里翻新的海潮庵</p> <p class="ql-block"><b>清源山</b> 是泉州的主山,也是本地的标志性景点。山上佛道儒遗迹、文物众多:全国现存最大的老君造像、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石雕、宋代道教石雕、弘一法师及广钦法师舍利塔、历代摩崖石刻。山中奇景迭出,曲径通幽。虽然拾级爬山不轻松,却也让人觉得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源山上的道教老君岩,是会让人一眼记住的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众妙之门 以老子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立意,构思上以泉州石建筑文化为载体,并突出道学及道教元素;从山门前庭可窥见其有太极图。山门的墙体采用的材料是一些毛脚石,主要是花岗岩、辉绿岩和铁锈石;窗是以花岗岩仿榕树树根造型镂空雕刻而成的,一方面体现清源山文化像榕树一样繁荣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意寓清源山的多元文化是有根可寻的。</p> <p class="ql-block"><b>孔子问老子</b> 据史记记载,孔子一生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孔子称老子为先生,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并把老子比喻为龙。</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灵塔</p><p class="ql-block">弘一大师,俗姓李,字叔同(1880—1942),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p><p class="ql-block">“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大师的传世佳作,自小到今一直流淌在耳旁。</p> <p class="ql-block"><b>镇国东禅寺</b>,俗称<b>南少林</b>(关于南少林争议不小,光福建就有三个南少林,在此权且称之)。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历史上的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少林寺的一小部分。镇国东禅寺,始建于唐乾符(874-879)年间,盛于两宋,几经兴废。但南少林武术也随着泉州移民潮远播海外,枝繁叶茂,影响广泛。</p> <p class="ql-block">  泉州是一个非常值得游览的好去处。泉州旅游的交通也很方便,大部分景点集中在市内老城区,走走便到,稍远一点的可搭乘社区巴士(一种电动游览车,嘿嘿,新能源车奥),招手即停很方便的。郊外远的景点则驱车前往,路况良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三天时间匆匆忙忙转了一圈,意犹未尽,有机会还想深度去看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