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院深深-—汤泉惠济寺游记

吴礼维

<p class="ql-block">  惠济寺原名汤泉禅院,北宋初期改为惠济院,北宋元佑年间改为惠济寺,后为避明太祖姓氏之讳改为香泉寺,此后又改回惠济寺。清咸丰年间闹太平天国,洪秀全打到南京,诺大一个寺庙毁于战火之中。</p> <p class="ql-block">  南朝刘宋的第一任皇帝刘裕曾到此拜谒,而刘裕登基不到三年便病逝了,可见汤泉禅院似应建于东晋才合理。被称为“佛心太子”的南朝梁的天子萧衍曾三次舍身入佛同泰寺,大兴佛教修建寺院惠济寺亦应沾添砖加瓦之光。萧衍长子萧统在寺内读书,萧统不爱江山爱文艺,亲自编纂诗集“昭明文选”名垂青史。据地方史志载,来禅院观光的有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及其长子昭明太子,南唐进士韩熙载,北宋名士王安石、秦少游、孙莘老及释参寮,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名士陈献章、庄定山,清朝李鸿章、张勋以及英德日等国友人等。惠济寺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和宋、明、元、清,亦经多次扩建和修缮。据说北宋时规模宏大,有“跑马关山门,香火堆成山”之说。太平天国毁寺后光绪年间又重修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  惠济寺遗址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成对游人开放的遗址公园。公园内供人观赏的主要文物有础石、碑刻和古木。础石有两类、一类是覆盆上雕有缠枝牡丹、葡萄、莲花等纹饰,流露出富贵、兴旺、祥和的寓意,从柱础形制及雕花技法分析,应是南朝时期汤泉禅院或宋初惠济院的遗物,且为后来的惠济寺沿用;另一类是覆盆式素面柱础,时代略晚。网传惠济寺旧存碑刻极多,其中年代最早、且负盛名是南唐所立《汤泉禅院之碑》,该碑为青石质地,下承龟趺,碑首半圆,上有蟠龙浮雕,碑额篆题“汤泉禅院之碑”六字,笔力雄壮遒劲。碑文系南唐文苑名流、官至光政殿学士承旨的韩熙载所撰。由于年代久远,碑文已经漫漶不清了。此外,记载建惠济寺转轮藏殿并供奉银函佛舍利事迹的北宋元佑三年刻石及明崇祯十六年重建观音宝殿、清康熙二年修大雄宝殿的题名刻石,更是后人探知惠济寺千年兴衰的实物见证。可惜我都没有亲睹。毁于兵燹的寺庙就如林散之先生在《古银杏行》里写道“黄蒿芄芄跳狐狸,青磷隐隐号魑魅。”那般凄凉。</p> <p class="ql-block">  2014年惠济寺在朗明法师筹划下开始复建,复建工程在设计主体上采用了唐式建筑风格,占地从原来的30亩扩大到150亩。已建成一座300平米的延寿宝殿,2000平米的云水堂、1200平米的五观堂和角虎堂等。宝殿门额上是主持朗明法师书写“延寿宝殿”,四个字。门联为赵朴老题署“树老心空千佛地,泉温井古三观禅”,古拙而灵动,苍劲而洒脱,给人一种平和大度、雍容不迫之感。门前一片草坪,没有围墙没有遮挡。大殿中央有一座庄严的观世音菩萨像,结跏趺坐,右手举起掌心向前结无畏手印,左手结杨柳枝印,这应该是自在观音,潇洒自然。憨山大师《自在观音赞》说,“镜像水中月,而作难思事。微细法界尘,一尘一切刹”。头顶横匾是沙孟海先生题写的“海云豪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草坪上有三棵银杏树,一曰“雷击复苏”;一曰“撑天覆地”;一曰“千年垂乳”。据说是南梁太子萧统手植,但看三棵树的布局既不在一条线上也不成个几何图形,我以为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而非萧太子栽植。“千年垂乳"高度超过20米,但见古朴的枝条依着树干盘旋而上,树冠茂盛异常,约有20多米见方。树干超过7米,需要七八个人合抱。由于树龄极老,树枝上共有七根气生根,最大的乳瘿长2.14米,气根部最大直径为30厘米,形如巨笋,皮如青石。这七支乳瘿使人产生无限的景仰和神秘感,“千年垂乳”之名由此而来。排行第二的为“撑天覆地”,因这一株桠杈纷披,横斜逸出,屈曲盘旋,斑疤鳞列,老干霜皮,枝叶繁茂。该树在三株古树中最为高大,树高近25米,树冠26米左右见方,树径7.4米,因树干高撑天空、遮天蔽地而得名,每逢夏天,浓密的树荫覆盖地面半亩有余,可供千人纳凉。其位于“千年垂乳”南隅,相距约40米;位居第三的名为“雷击复苏”,树高23.9米,树径4.7米,树干挺直高耸,宛若一柱擎天,显得傲岸而突兀,源于咸丰年间一场惊雷击毁此树半边躯干,数年后竟又慢慢复苏,如今树干中空可见“一线天”奇景。</p> <p class="ql-block">  南京市绿化委员会、南京市园林局编写的《南京古树名木》一书称:“惠济三木苍穹”,经由南林大专业教授、市园林部门技术业务干部鉴定,树龄已有1470年以上历史。至今,三棵树总有一千五百年左右不会错。我和太太是11月29日上午到访惠济寺的,那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飘着朵朵白云,秋风和煦,空气里弥漫着草地的芬芳。三棵银杏树叶子金黄,在微风中轻轻招摇,每一片叶子都反射一箭阳光,千万片树叶像千万爿铜镜在蓝天下散发金色的光芒。银杏树垂下无数根枝条像极了新疆菇凉的发辫,在阳光下摇来摆去。</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历史的惠济寺始建于东晋南北朝时期,而南朝佛事之盛,香火之兴旺,从杜牡的江南春诗歌里可见一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惠济寺便是这四百八十寺之一。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战事连绵不断,老百姓求神拜佛以期求得一隅之安。帝王之家广修佛堂庙宇,诚心礼佛,祈求佛祖庇佑,但仍挽救不了短命王朝的下场。</p> <p class="ql-block">  潜心礼佛,探究佛法,深研佛理是和尚们的修行。而大部分游客来此主要还是看看树,呼吸新鲜空气,赏赏风景,或寄情于山水之间,或发怀古之幽思。亦有来礼佛的,沿着延寿宝殿的阶梯一路匍匐跪拜到观音菩萨神像前,虔诚之至。</p> <p class="ql-block">  我来惠济寺主要是赏风景的,但总要进延寿宝殿,总要拜谒观世音的,总要感悟一下劝人积德行善的菩萨教诲。其实,佛教里有许多东西值得借鉴的,譬如佛说要戒贪嗔痴。佛家认为,贪嗔痴是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已经达到利欲熏心之程度,就成为贪。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经书中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因此佛陀教导众徒儿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p> <p class="ql-block">  佛子们修炼戒定慧是基础功课,然而当今滚滚红尘中种种烦心事、糟心事亦影响比丘弟子的修行,到头来贪意难消嗔念难尽痴心不改者多矣。反躬自问,我等俗人是不是也有贪嗔痴的问题呢?一干人等有没有不思忠孝仁爱,不念礼义廉耻,而行巧取豪夺,横征暴敛之恶行;有没有笑人贫,妒人富,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陋习;有没有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善恶,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流氓人品呢;有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不怕死,不要脸,不顾羞耻,必欲得之而快的冲动呢。</p> <p class="ql-block">  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 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所以,人有恶意恶念恶习不足为怪,需要后天用善意善念善思来纠治以求得善果。人生而自带贪嗔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要用法律良知去克制它。有的人把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奉为金科玉律,到头来鸡飞蛋打;有的人把大公无私作为自己处世的信条,纵贫困撩倒,却留得盛名在青史。做人要做个善良的人,做个别人不讨厌的人,做个爱憎分明的人,做个拾趣知好歹的人。做人如此,做事亦应如此,我们努力于因,应随缘于果。这个世界纷乱复杂,或然性远远大于必然性,“黑天鹅”和“灰犀牛”已然降临,会多多少少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扰乱我们的思绪。我们只有把握住自己,勤于思考,忠于事实,遵循良知,才能找到内心平静的港湾。《增广贤文》一句“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道尽做人难的道理。做人要做到人人说好,事事满意更是难上加难。想起一个戏台的一副对联:“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何必认真”,和明朝人刘伯温的一句话“岂能尽如人意, 但求无愧我心。”虽然消极了些,但却能求得内心的安稳。</p><p class="ql-block"> 我心平静即为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0二四年二月二十五日&nbsp;</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