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与几位同学相约去了大运河王江泾段的长虹桥,来了个一日游!看那古桥,用百年风骨依然在,俏立嘉禾赫有名的句子来描述倒也合适。</p><p class="ql-block"> 登上这座已历经四百多年岁月沧桑的古桥,站在桥中俯瞰桥下这宽阔的大运河水面,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轮船正从古桥下穿过,不禁让人回想起五十多年前,我乘坐在满载去农村插队落户学生的轮船上,同样从这古桥下驶过的情景。当时没想到自己报名下乡响应号召一事,上级组织的欢送仪式竟会如此隆重?这让小小年纪的我,心跳加快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说五十多年前,那还是一九六五年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离欢送会前不过两个月还正是升学考试的时候,要是搁现在,从如今“全力以赴,决战考试”的口号中就能知道此时的毕业生会有多紧张?可那会却基本没什么感觉,因为这时的新塍中学正在宣传放弃升学而立志下乡务农的董加耕、邢燕子的先进事迹,希望由此也能涌现出一大批奔向农村的毕业生,那将是学校莫大的光荣!这让人心里已隐约感觉到考试已没有预期的那样重要了,思想觉悟才是第一位的,而思想又需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那年的升学考试虽还能照常举行,也只是形式而已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宣传尽管进行的时间还有限,但作用却十分明显。临毕业,我与其他二十多位同学一起报了名,想不到“有关部门”批准的速度是那样的快?让我迅速走上了下乡的道路,也算是积极响应了当时流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号召! </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多项选择的现实面前,向往的是要争取美好的未来。用今天的话来表述,就是心怀梦想、奋勇拼搏,在奋斗中成就梦想。说未来,其实倒也好理解,因为这二十多位同学中大多与我的经历差不多,都需要在思想改造上加把劲才能跟上形势。然后依据重在表现的政策,想象着未来将会有相互平等的条件,也会有和谐相处的环境。记得当年在“表现”的宣传资料中,还突出了有类似经历的人,因积极下乡投身革命而被树立为人们学习榜样的例子。这些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对出生先天不足的学生是很有诱惑力的,也成了我报名下乡的主要动机。 </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个人的动机是很复杂的,那时说出来让人听到的都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也都表示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全是最新最流行的口号,但后来的事却表明这些却不一定全是真话。</p><p class="ql-block"> 不过,到了现在又有人说,当年是为安排就业出路才发起下乡运动的?要是真这样,那当时的宣传是会说明白的,毕竟实事求是的作风一直是大力宣传并积极倡导的,因而我想想这不像是个可能的原因!现在有些媒体喜欢把好多不成熟的意见吹捧成是“专家”的意见,标题又会特别显眼,一时间让人有点分不清真假,究竟是“专家”说的,还是被老百姓贬为“砖家”的个别奇谈怪论?</p> <p class="ql-block"> 自报名下乡后,新塍中学先后组织了多个欢送会,最隆重的便是九月四日那一个。那天全县毕业报名下乡的所有学生,被召集到了嘉兴举行大游行,我们一行的二十多人也参加了。这既是欢送仪式的一部分,更是向全县人民进行了一次下乡宣传的动员活动,让人们看到,这上山下乡是由政策导向的,是革命需要的,更是大有作为的,哪说过半点就业方面影子的话?为扩大宣传的影响力,上级还专门派人来拍摄踊跃下乡的新闻纪录影片。虽然我也从未看到过这部纪录片,也未能从网上搜索到当年那意气风发的镜头,但拍片这事一定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为了拍摄顺利,老师还专门辅导了我们这一拨人,比如游行队伍要整齐,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呼喊口号要一致。记得女同学还统一系上用麦杆编织的一顶顶大凉帽,所有参加游行学生的胸口都佩带上了大红花!</p><p class="ql-block"> 到了那天,游行队伍便从北门出发,沿着嘉兴建国路向南浩浩荡荡行进。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几个抬着写有下乡人员名单光荣榜的学生代表,由鼓乐队开道,一片喜气洋洋。只是街道两边欢送游行队伍的人,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却并不都喜笑颜开。比如像我居住的老街吴家弄,左邻右舍羡慕的是那些考上大学并在都市工作的子女,而我光荣下乡,还享受了如此隆重的欢送待遇,街坊却没人羡慕?没人赞扬?也没人来鼓掌?</p><p class="ql-block"> 看来这思想认识上的不一致,更显现出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了。为了教育能取得丰硕成果,各种建议、标语此后也是先后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还是与其他同学一起感受着这如表彰大会一般的热闹场面所带来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走过嘉兴市主要街道后,游行队伍被安排乘坐那时还刚下水不久的“喜鹊”、“金鹊”号轮船,载着这一群学生绕着南湖并驶向了王江泾的长虹桥,真是风风光光地来了个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舱外彩旗飘飘,听着船上锣鼓声声,感觉这世上难道还会有更隆重的喜庆场面?当然那只能称是没见过什么世面一个小孩子的感慨罢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从船上往东望去,还十分荒凉,孤零零的只有几个烧砖瓦的土窑墩。望西,估计算是王江泾镇了,沿河的墙上醒目地写着有关宣传“三面红旗”的大幅标语。</p> <p class="ql-block"> 渐渐锣鼓声慢慢小了下来,轮船又要启动折回嘉兴了。</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与同学在嘉兴一家招待所度过了一晚。</p><p class="ql-block"> 次日一早,又用客轮沿着大运河往西,专程送我们这二十几位学生落户到高照人民公社。因为欢送会已结束,自然没了昨天那种热闹场面,来接我们的几个村民已等候在码头上,按分配我被领到了“陶家汇”村上,从此便有了“知青”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二十多人的经历中,偶然有几个并不一样,因而有的早早当上了人民子弟兵,有的当上了村干部,也有的因“表现好”,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转由工人阶级来教育了。当然多数还是在“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口号下,继续奋战在田头地角! </p><p class="ql-block"> 我自认为表现好,但什么是好?可不是自己能说说的事,需要“有关领导”定下来。记得那时高照公社分管知青的领导,自己带头,以身作则,将自己的儿子送去接受工人阶级教育,而提起别人的表现?认为还得查查上一辈。看来那年头要当工人也难,不过至今也不清楚,当年是否就是这原因?我想,这是随时可拿来当理由说的事。说可以了,自然是“表现”通过了,说不行,那就是理由。这我看了身旁的例子倒也慢慢懂了一点,也算是成熟了些。</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和剩下的“知青”等到上山下乡运动逐渐淡出,然后放弃了宅基地,不要了自留地,随着洪流一起返回到了出发前的地方,去接受新的生活考验。</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有的比较成功,日子过得惬意而美好,也有的下岗后需自谋职业,日子就比较艰难。</p><p class="ql-block"> 如今,和我一起来的几位同学,望着这古桥的四周,思路又重新回到了眼前。桥的东西两侧,都已建成了公园、寺院。桥东,早没了土窑墩,昔日砖瓦厂使用泥土资源当原材料,今天哪还会允许?桥西,原来墙上醒目的标语早已消失,看到的只是黄色墙上常见的佛教用语。</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聚一起,除了聊聊回想起来的往事,有时也想吹吹多年来成功的亮点,增加点自信,却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除了政策优惠下的“工龄”挺长,其他好像也拿不出手?</p><p class="ql-block"> 但有一点还是值得回顾的,因下乡的时间点恰好在轰轰烈烈史无前例发生年代的前面,也就没有了后来那些横冲直撞破旧立新的行为,即使有段时间工厂停工了,而我们这些人都已不在城里吃闲饭,而是早早战斗在广阔天地里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哪称得上是什么闪光点,但回想起下乡的一九六五年,这时间点还真是算幸运的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当年受到敲锣打鼓的欢送?如今近六十年过去了,我却再也没有遇到过如此隆重,又如此让人激动这样的机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