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湖南过年》

深山格木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新春将至。去哪过年,总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父母在哪过年,我们就在哪过年。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从此我们再也没有回过乡下过过年。妻子的父母还健在,我们过年也就跟随他们的脚步。他们在家,我们就去回家过年;他们去谁家,我们就去谁家过年;他们来我们家,我们就在自己家过年。今年,他们在家,那我们就回家过年吧。我的岳父岳母家在湖南,那我们就回湖南过年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请了一天半的假,于年廿九(2024年2月8日)下午三点出发。一路上,车辆密集,但还算通畅,偶有滞缓。我们在二广高速上行驶,我给妻儿分析,等会儿过了与汕昆高速的互通立交之后,车流会大为减少。他们问为什么?我说不少车是途经二广高速转道汕昆高速前往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果然,过了汕昆高速之后,路上车辆稀少。然而过了广东清远连州市之后,由于许广、广连、京港澳等高速都有连接线过来,车流又突然间密集起来了。经过南岭山区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前段时间雨雪天气的浓浓痕迹,山上都是树挂。慢慢的,天也逐渐变黑了。我们到达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的时候,已是晚上七点。当晚,我们决定留宿蓝山。我的习惯是这样,外出的时候每天顶多只开半天的车。如果是早上出发,下午就找个地方玩半天。如果是下午出发,晚上到了哪就在哪里休息。一般情况下不开夜车,视线不好。不是我不能连续开一天,而是会导致疲劳驾驶,这样不安全,对乘客的健康也不好。不赶时间的话,为开而开,为赶而赶,没有必要。</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我们早上八点半启程。刚上高速的时候,天还有一点雾蒙蒙的,车辆稀少。两边的山上还有树挂,路的两边还有结冰或者积雪,由于担心有暗冰,我们没敢冒然提速,而是让前车先跑了起来没事了,我们再跟着跑。经过了阳明山地区之后,天开始放晴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积雪和结冰不见了,山上的树挂也消失了。和暖的天气有点让人犯困。幸亏两边的村庄不时的放烟花,炸得震天响,给我们提神醒脑。说来也奇怪,湖南人就喜欢白天放烟花,我也琢磨出了一个歇后语,那就是:湖南人放烟花——听声。后来路上的车慢慢的多了起来,但依然通畅,没有影响。中午十二点多,我们顺利到家。与昨天下午用时四个小时加起来,刚好七个半小时左右,与连续驾驶的时间大体一致。</p> <p class="ql-block">  团年饭他们已经在早上吃过了。根据岳父岳母家乡的风俗,他们是在年三十早上吃团年饭的。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风俗,据说是因为历史上贫穷,当地的村民为了避债,年三十一早起来就把团年饭给吃了,免得地主来追债时弄得连团年饭都吃不成。我们吃了午饭,各有各忙,有的忙家务,有的打牌,有的聊天……小孩子们要么放鞭炮和烟花,要么玩手机打游戏。我自己因为开车疲劳,便睡了一觉。</p> <p class="ql-block">  一觉醒来,妻子告诉我说现在村里弄得很漂亮,叫我去逛逛。妻子逮上她的堂弟作陪,我们三个人在村里晃悠。岳父岳母家住在一个小山岗上,村庄主要集中在山下良溪河的两边。国道G354(南兴线)在半山腰穿过,形成了一条街。那就是著名的花桥牛席城(花桥牛席一条街)了。所谓牛席,就是把牛的各个部位通过不同的烹饪方法制作成菜肴。牛的每个部位既可单独成菜,又能搭配其他部位搭配做成新菜。牛席吃的主要是黄牛。据说花桥村的全牛席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当时,花桥村的村民根据一本《牛经》里的解牛技艺,将从牛头到牛尾的各个部位做成鲜美的全牛席,并由此逐渐形成了牛席一条街。目前有十多家专门做牛席的饭店聚集在这里。平时,每家饭店门前都挂着一头宰好的整牛,很是壮观。每当夜幕降临,牛席一条街便灯火璀璨,车水马龙。不过今天是除夕,这些牛席饭店都已经关门了,据了解要到大年初三才营业。我们曾经体验过,确实好味道。现在,当地乘势而上,建设了现代化的屠宰厂和食品加工厂,完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拓展牧草种植、预制菜、包装食品等,发展“牛经济”,牛上加牛。</p> <p class="ql-block">  在牛席一条街上,新建了一座牌坊,上面写着“花桥牛村”。我们穿过牌坊,沿着柏油铺就的村道往下走,经过良溪河,来到山脚下,看到半山腰上竖起来了“中国花桥🐮中国牛”几个大字,中间是一只牛头的标志。在山脚下,有一座花桥牛村展馆(花桥村乡村振兴展览馆),不过由于过年没有开放。展览馆的下方,是花桥村党群服务中心。在进党群服务中心的路边,有一条牛文化长廊,图文并茂,分为张虎起兵、本经相牛、庖丁解牛、牛席提着走、牛业奔小康、牛席一条街六个专题。其中“张虎起兵”说到: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三月,梅山新化张虎起兵抗元,统帅梅山奇兵长驱直入,一举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后遭元兵残酷镇压,张虎兵败被俘,宁死不屈。元人为防梅山骑兵东山再起,便在花桥一带大肆宰杀战马,杀完战马,接着杀耕牛。有诗云:“桥头屠担横陈,尘垢牛粪满地。屠牛村夫,汗流浃背。”后来当地人传承了杀牛的习惯。而“本经相牛”则说:相传花桥谢本经,因意外获得一本《牛经》,以相牛为生,通过目测就能得知这头牛是否能耕田,是否能驯服,全靠肉眼估量,重量多少,非常准,一般相差不会超过5斤。当时上下几十里都赶牛过来花桥交易,牛交易等等带动了经济,从此花桥开始繁荣。党群服务中心前面是花桥三牛广场。广场上有个舞台,花桥的“村晚”就在这里举行。还有一座牛雕,基座上介绍了花桥村的、“三牛精神”: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老黄牛精神一代代相传;先祖传承,相牛解牛,凭此技艺,花桥村村民小富安康,知足常乐,告别农耕,走入现代,个体集体经济竞相发展,人人争做时代的拓荒牛;以民为本,施政为民,党的三农政策永放光芒,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不朽。</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完党群服务中心,就从山脚下回到良溪河边。此时正值傍晚六点左右,夕阳落在村民的屋顶上,满天的霞光渲染了整个村庄,并倒映在稻田里、池塘里、河溪里,十分钟绚丽。良溪河已被整治过,石砌的河岸,清澈的河水,与之前深色的河水形成鲜明对比。一座新建的风雨桥横跨良溪河,名曰花桥。风雨桥在当地民间称之为廊桥、屋桥或花桥。花桥村的村名便源于古时良溪河上的这座风雨桥。据了解,良溪河上的风雨桥始建于明代。明嘉庆十四年(1535年)朝廷建花桥堡,拨宝庆卫千户驻守。清顺治年改为花桥关。新建的花桥沿用旧制,为石拱桥,桥上筑廊,为风雨桥。拾级而上,穿过风雨桥。良溪河左岸的栏杆上也有牛文化的展示,步行道上还有与牛有关的成语。</p> <p class="ql-block">  沿良溪河边回到刚才下来的村道,穿过“花桥牛村”的牌坊和国道G354(牛席一条街),回到岳父岳母家背后的山岗上。那里原来是湘煤集团金竹山矿业有限公司的一个工区,并形成了一个工人村。工人村的楼房明显有别于周边村民的小洋楼,红砖砌墙,砖混结构,裸露的红砖既有色彩的鲜艳感,又有历史的厚重感。现在工区资源枯竭,早已关闭,工人们也转移到其它工区去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妻子碰到了熟人,站在房前路边闲扯了起来。原来这里曾经一度繁华,有自己的供销社、粮站、屠宰场、幼儿园等,自我配套,自我服务,让周边村民羡慕不已,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已铅华褪尽。</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到家,吃了晚饭。由于他们这里的风俗习惯是年三十早上吃团年饭的,因此晚饭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晚饭后,聊天的聊天,打牌的打牌,玩手机的玩手机,看春晚的看春晚,放烟花的放烟花,做家务的做家务,也有个别人是交替穿插进行的。大家都在用上述各种方式等待新年的到来。而我对这些活动都没什么兴趣,就去睡觉了。虽然已经提前让电热毯温暖了被窝,但寒冷依然让我觉得四面有风吹着脑袋,凉飕飕的。外面没有规律的烟花爆竹声也让我时睡时醒,半睡半醒。睡着睡着,突然被连续不断的隆隆鞭炮声吵醒。我知道,新年已经来了!我在心中暗暗的祈祷和祝福。妻子叫我起来收红包。我懵懵懂懂的跟着她下楼,见人便拜,送上新年的祝福。岳父岳母给了我们每人一个大红包。然后其他长辈也纷纷给晚辈派红包,气氛十分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起来,依然是见人就拜,毕竟新年的祝福人人都乐于接受。大年初一的早饭,是新年的第一顿,自然十分丰盛。吃过早饭,住在左右的二叔、三叔带着其他家人前来拜年,然后就是岳父带着我们过去给他们拜年。忙完了家里的,岳父便带领我们前往涟源市三甲乡三甲村其妻弟(即我妻子的姨父)家拜年,因为他们家今年要“烧新年”。所谓“烧新年”,是当地的一个习俗,就是如果上一年家里有人去世,那么今年的大年初一就要在家里设堂拜祭。由于死者为大,他们家的亲戚都会在这一天过来拜年和拜祭。只拜祭一天,第二天便撤了。这种风俗,在广东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据说涟源还有另外一个风俗,就是大年初一去上坟。我们来到姨父家,厅里对着门口的墙上挂着姨妈的遗像,遗像面前摆了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摆有香炉,香炉上面插了很多已经点燃的香和蜡烛(油烛),香烟袅袅,烛光映照。香炉旁边摆放着香、烛和纸。桌子前面的地上铺了垫子,供人跪拜。桌子旁边的地上有个盆子,用来烧纸。我们依次点了香烛,烧了纸,然后跪拜先人。</p> <p class="ql-block">  很巧,姨父家的一边就是著名的“红旗居民点”。1958年4月,为企盼快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原涟源县红旗人民公社(现三甲乡前身)决定率先建设一片农村居民集体劳动、生活、学习的住宅区,于是征用原位于红旗人民公社管辖范围内星燎村和红旗村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的材料,动土修建红旗居民点。1959年春竣工。红旗居民点青砖墙体,木结构梁架,小青瓦两坡悬山屋面。其主体建筑由6座平房组成,每座共计24间房,共计144间,每间房屋面阔3.3米,进深10米,居民点总占地约5724平方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旗居民点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人们急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红旗居民点作为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重要载体,大量使用当时代引进的建筑理念,鹞头门,大开窗,合理的房屋间距,是我国现代民居建筑发展的缩影,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红旗居民点作为大跃进时期高速建设的集体宿舍,建筑艺术价值不突出,但建设使用的是大量拆除古建筑的构件,不少柱础造型雕花精美。红旗居民点与当地文化息息相联,是社建时期人民群众追求大同社会的缩影,同时与当地大量传统民居一起,成为三甲历史文化名村不可或缺的建筑名片。红旗居民点是“大跃进”时期诞生的产物,在湖南是唯一的,墙上到处写着毛主席语录,反映了一个时代历史,同类建筑全国都十分少见,文化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姨父家的另一边,竟然是一座古墓——“四族派始祖梁太仪公之墓”。在湖南,屋墓相邻并存并不是十分稀奇古怪的事情。我们昨天下午逛的工人村旁边紧挨着就是一片墓地。这庭古墓占地很大,在姨父家旁边往前延伸到太仪图书馆前面的广场,往后还延伸了几排房子那么长。据说这是南宋末年南逃至此的梁姓族人的始祖。我们从姨父家出来,从古墓的右边绕到古墓的前面下来,就是一个广场。与古墓隔着广场相对的,便是太仪图书馆。图书馆旁边的路口,有个太仪亭。从太仪图书馆和太仪亭往右边几十米,路边还有一个广场。广场的一头是舞台,另一头立有梁太仪的塑像,上面写着“杰出的拓荒创业先驱者 涟源常安梁氏开基始祖 梁太仪 (1156-1226)”。这个广场与“红旗居民点”之间,是古村落。这个三甲村开村于南宋末年,但现存古建筑主要是清道光年间所建,多为青砖青瓦四合院形式的庭院。据说当时建筑的主人与曾国藩是同时代的举人。房屋的石刻、木雕、灰塑、楹联等很有看头。此村的另外一个看点,就是从革命伊始到计划生育各个时代的标语从未断层和缺席,仿佛是一个标语的博物馆。这些古建筑中,有些还有人居住,有些已破败不堪,未得到很好的保护。2019年,三甲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三甲村还是革命老区。在三甲村牌坊两边的柱子上,铭刻有《老区三甲乡革命史略》。</p> <p class="ql-block">  吃罢午饭,岳父他们继续聊天。大姐夫老刘带领我们一拨人去爬五岳山。穿过一座新建的风雨桥——滩水新桥,我们从一条狭窄的水泥路往上走。途中看到一白一黑的两只山羊,其中黑色的那只还带着三只小羊羔。神奇的是,这个品种的山羊个头很小,像只狗似的,眼睛也很特别。那三只小羊羔更是萌得可爱到了极致。走着走着,热了起来,原来穿着层层的厚厚的衣服,现在只需要留一件就可以了。之前冷得要死,现在又热得要命。快到山顶的时候,道路分岔,右边往龙亭,左边往凤亭,从龙亭到凤亭的山脊上有文塔和五岳寨。我们选择了先往右边走。路上有很多树和竹子倒伏在地,我们要么跨过去,要么钻过去。从山坡上到山脊,便是龙亭,在龙亭沿着山脊往上几十米,便是文塔。在龙亭和文塔,可以俯瞰整个涟源市区及周边村庄。从文塔往五岳寨的山脊是没有路的,只有人们走出来的自然路。我们在山林中往前钻,来到五岳寨,那里是五岳山的制高点。然后从那里下山,就是水泥路了。路边的山坡上还遗存有抗战时期修建的战壕。据说涟源方面当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英勇的抵抗,因此日本鬼子没有进入涟源城,只是从旁边经过,前往新化烧杀抢掠。事实证明,“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经过凤亭,然后就回到刚才的岔路口,我们原路返回姨父家。</p> <p class="ql-block">  返回岳父岳母家后,我睡了一觉。起来了,记得岳父说他是谢冰莹故居修缮委员会副主任,现在已经修好了很多,于是便想再去看看。我上次去参观是2019年的暑假,那时候故居还没有开始修缮。我和妻子及大姐夫、堂弟四人前往。谢冰莹故居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铎山镇龙潭村,分旧栋“花灼堂”和新栋“守园”。“守园”前面是一个池塘,池塘的右边是“花灼堂”,“花灼堂”是谢冰莹出生的地方。故居总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大小48间房。古朴的院落,高大的廊柱,精美的雕窗,彩绘的飞檐尽显往昔的兴隆与典雅,具有浓厚的湘中民俗特色。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谢冰莹(1906-2000)是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位女兵作家,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与抗日女将。她一生勤奋笔耕,共出版各类著作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她是中华民族为独立、尊严、统一而战的一面旗帜。我所不知道的是,原来我们跟谢冰莹还有一点亲戚关系。妻子的四爷爷(即她爷爷的四弟),过继给了谢冰莹的三哥当儿子。</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三,我们去爬了涟源龙山(详见《游湖南百里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从龙山回到涟源后,送完朋友回家,我和妻子意犹未尽,又去参观了涟水风光带。涟水风光带沿涟水两岸而建,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是道路边的人行道,中间和下层是休闲道。我们在沿河路边停好车,然后沿着下层的休闲道往涟水下游方向走。中途从一条吊桥过到右岸,一直往下游走到休闲道的尽头,再从吊桥回到左岸,然后回到停车的地方,返回岳父岳母家。</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四,我们去了涟源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游玩(详见《游涟源湄江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五,早上十点左右,我们从岳父岳母家开始启程返回自己的家。我们本来选择的是二广高速,但导航没有让我们从邵坪高速转入二广高速,而是把我们带到了衡邵高速。路上车很多,时有阻滞和堵塞。从衡邵高速转入许广高速后,情况大体上相似。中午时分,我们到达衡阳常宁市境内,堵车了。此时又困又饿,于是决定下高速,到常宁市里吃午饭,并休息一下。我们沿着省道S222往南走,在常宁市三角塘镇市塘村村民委员会旁边的大瑶寨菜馆吃饭。他们去点菜,我在车上睡觉。待我睡醒了,走进菜馆,还没有得吃。原来是春节期间缺乏人手,忙不过来。我们在那里连带吃饭共休息了两个小时。吃完饭,导航显示高速有多个路段拥堵,于是我们继续沿着省道S222前行,直到郴州市桂阳县流峰镇才重上许广高速。这时,我们已经成功的绕开了拥堵路段,虽然车很多,但却保持畅通。傍晚七点,我们回到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境内,导航显示回到佛山还要五个多小时,那就是晚上十二点后了。于是我们决定留宿连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入住酒店,然后出去吃晚饭。街上人车稀少。连山县城不大,沿着吉田河两边布局。吉田河的夜景很漂亮。我们吃完晚饭,然后前往连山文化广场,有人在那里放烟花。广场后面就是县委县政府。县委县政府后面是双龙湖公园。湖的一边是连山民族度假村,目前正在装修,还没有开业,怪不得在网上预订不了。公园里除了我们,就几乎没有其他人了。我们沿着双龙湖顺时针转了一圈,然后回到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六,我们早上五点半起来,六点钟出发。我们到地下车库取车的时候发现,整个停车场停满了车,甚至有些都停在了过道上,而昨晚我们停的时候只有寥寥几辆。刚开始的时候,二广高速上的车不多。过了与汕昆高速互通立交之后,车就多了起来,不过还能保持畅通。不过到了肇庆市广宁县境内,就开始堵了。当我们离开二广高速的最后一个隧道后,道路又畅通起来了。这一段路,我们多次在不同时段查看,都是拥堵的,估计是连续的隧道群成了瓶颈。由于拥堵,一路上也看到了很多光着的屁股,成了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三急”尤其是“中急”和“大急”来了,谁也无法忍受和控制。经过三个半小时的行驶,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家。剔除休息时间,我们全程用了十个半小时,比平时的七个半小时多了三个小时,但比妻子的其他兄弟姐妹他们回来用了二十多个小时,我们简直是太幸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