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佛宝山,一定与佛有关。</p><p class="ql-block"> 佛宝山面积不大,不过200亩而已,海拔73.3米,形如斗笠。在东流镇南边,现属东流镇塔青湖村。西边紧邻临江河,通长江。登山极目远望,江水滔滔千里,百舸争流,景象十分壮美。</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佛宝山脚下是一处古渡口,上通九江,下达安庆,南来北往的人川流不息。人们因而把此处叫“天津渡”(音),意为通天渡口,从这里走,哪里都可以去。传说,这里有个屠夫,自感杀生太多,杀伐太重,就想修心归佛,一来赎杀生之罪,二来为渡口处经常翻船死去的亡魂超度。一日,娘娘托梦于他,告诉他要想修心成佛,就必须放下屠刀,脱胎换骨,心存善念才行。于是屠夫就不再杀猪了,吃斋念佛,修建庙宇。圆寂前,他叫弟子们等他死后把他的肠胃取出扔到江中清洗,以求除去荤俗,脱离凡尘。不久他便仙化为佛,为“俎师”(音)菩萨。后来,没想到被扔到江中的肠子变成了蛇精,肚子变成了龟精,在人间兴风作浪祸害乡民。娘娘命“俎师”菩萨前去捉拿,“俎师”菩萨遵命而为,将二精抓回,踏于脚下,二精就此成了“俎师”菩萨脚下神物。现在,到庙里去,仍然看到有一条小蛇和一只神龟被踩在菩萨脚下,成了“俎师”菩萨的“标配”,更显威严。</p><p class="ql-block"> 庙宇一般都建在山顶上,而佛宝山庙却相反,是建在山脚下的。据说,一开始佛宝山庙也是建在山顶上的,后来听说是因为山上打鼓江中就会翻船的缘故才迁至山脚下的。僧侣们每天早课晚课都要晨钟暮鼓,过往的船只一听到山上传来的钟鼓声就会翻船,或许是被九曲低回的佛音所迷分神而致,也可能是早晚江上风浪较大的缘故。古话说,高山打鼓,名声在外。不得已,最后只好将庙宇迁至山脚下,钟鼓声再也传不远了,渡口也平安无事了。 </p><p class="ql-block"> 佛宝山庙以前香火非常旺盛,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焚毁。现重建于一九九五年,仍建于山脚之下,庙宇为二进式结构,建筑面积约百平,庙里供奉着娘娘菩萨和“俎师”菩萨。</p><p class="ql-block"> 信佛之人,相信“福报”。佛宝山,佛保平安,福报苍生,其名可能由“佛保”、“福报”谐音而来。(根据护庙人张道同口述整理,2018年4月)</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