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性情、激情和逸情。

半道红

<p class="ql-block">我认为中国画创作是一个系统的脑力和体力活动,触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学问,今天想讨论的是在山水画创作中的性情、激情和逸情,可为“三情”,抛砖引玉,供各位老师批评、讨论。</p><p class="ql-block">先谈第一个情,“性情”,何谓“性情”?我认为画画的人都是性情中人,闲情逸趣,对中国画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我们退休的老同志,有着对绘画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阅历,是有思想和梦想的人,有一定的绘画知识储备和绘画实践活动能力的,否则也达不到去追求创作,一定是在完成基础训练和临摹后向创新、创意、创造这个更高的层面上去努力。</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有性情,才会去琢磨和探究,好多老师抱着学到老而不停步,对书画喜爱不仅仅是修身养性,而把它成为了自己一辈子不愿舍弃的乐趣和追求,陪伴一生,乐在其中。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近几年在网络上收集了几十万张的绘画图片资料和相关资料,希望能每天吸收一点,向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开心和美好。并尝试着一些创作,尤其在绘画的程序性和使用的工具上作了一些尝试。程序性就是画中国画的笔墨关系和笔墨结构,至于笔墨关系就是用笔用墨上关系的探索,笔墨结构是指画面调整的方法。笔墨工具就是选笔选墨选色等及使用方法。</p><p class="ql-block">再谈第二个情,激情。在谈这个问题前先讲一个小故事。记得早五、六年前浙江省前书协主席鲍贤伦先生在浙江省美术館进行了三天的大型书法学术交流展览和讲座活动,省内四大艺术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国美院、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和绍兴艺术学院等),也邀请了社会上一些书画爱好者参与。我和一个朋友参加第二天大概叫“论书法的训练和养育的关系及探索”这样一个论谈(时间长了也记不得十分确切,大意是这样,鲍贤伦作了二个小时的报告,大概的中心意思是:书法有点成就最起码要有一万小时的训练时间,估计需要二十年的时间。养育是书法以外的艺术内在修养。最后一个环节是提问交流。整个大会堂有二三百人参与,我是第一个举手提问的,这也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我想得到求证。我的提问是“书法艺术的养育在书法艺术创作中的激发因素是什么?”我的题问让鲍主席一下子反应不过来,给我问住了,反复问我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就来了个自问自答,我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沙老的艺术成就,认为不朽艺术的成功有它的偶发性和环境因素,而内在动力是激情,这是触发养育的催化剂。鲍主席说回答得非常好。我的朋友开玩笑说鲍主席的书法理论研究和你的问答完成了更完美的艺术交流,事后鲍主席还专门亲笔签名送了一本他的书。</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要说的画山水画同样需要“激情”,只有充满热情和喜爱,并为之而付出,才能够挖掘人的潜力和无限的创作灵感。</p><p class="ql-block"><b>最后讨论“逸情”。何为逸情,古代一般是士大夫闲情逸致,豁达和丢弃尘间的烦恼的一种心境,如果用在绘画上是一种绘画技法和清澈心灵的碰撞和给合,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境界的升华。这就像文人画创始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样,整幅画呈现的是道家思想和人生价值的一个完美的体现,这不仅反映了元代中国画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的不朽的艺术成就和对中国山水画的巨大影响,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不为名利所束缚,豁达大度,清贫一生,还造福一方。我们要学习古人也是要少为名利得失所困绕,虚心内敛,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要为一点点的进步和荣誉自傲,也不要为艺术上一时的困难和挫折而自弃。从容应对,不骄不躁、心平气和、不卑不亢。思想变了,行为也会变,结果也会变,使我们自己变得更纯静、更豁达、更自在。黄公望的山水画笔墨线条流畅,自然漂逸,我们也可变得使自己更自在自如,这样也必然会影响我们的绘画的气息和艺术的品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