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绍兴城南名人广场,有一处特独的人文景观,那就是一组百米巨幅浮雕 “绍兴纪事”碑。</p> <p class="ql-block">“绍兴纪事”碑记载了绍兴从6000多年前到1949年解放期间的十五个里程碑式史实,绍兴竟然有着四段称“都”的辉煌。一是春秋时的越国国都;二是五代十国钱镠主政吴越国时期绍兴曾被称为东都;三南宋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驻跸越州,越州成为南宋首都;四、1645年6月,清军南侵时,鲁王朱以海监国绍兴,绍兴成为临时首都。</p> <p class="ql-block">1、於越先民。早在7000年前,宁绍平原就有於越先民在生息繁衍。他们已脱离了巢式居住,创造了榫卯技术的“干栏式”木构长屋,并已经种植稻谷,以大米为主食。同时,凿舟捕鱼、兼事狩猎。他们驯养家畜,又会用动物的肩甲骨制成骨耜、骨镰。石制器具有石斧、石凿、石锛、石镞等。纺织术也呈萌芽状态。能烧制鼎、豆、鬶、盉、甑等陶器。於越先民还佩戴玉制或石制的装饰品,他们甚至已经会制作骨哨、陶埙、笛等乐器,生活充实乐观。</p> <p class="ql-block">2、大禹治水。帝尧时,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被杀死在羽山。舜帝命禹继父治水,大禹欣然受命,率领百姓凿山挖河,疏通淤积。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成功。后继帝位,他“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为会稽”。去世后,葬于会稽,其治水精神,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发扬。</p> <p class="ql-block">3、卧薪尝胆。春秋时,吴越二国争战不休,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及夫人和大夫范蠡等被吴国所禁为奴,三年后得以回越。勾践归国后刻苦自励,卧薪尝胆,不忘国耻。他亲自耕作,外招贤士,内恤百姓,奖励生育,并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开垦沼泽,建立粮仓,烧炭炼铜,制备兵器。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国富兵强。公元前482年,越国出师伐吴,所向披靡,终得报仇雪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p> <p class="ql-block">4、始皇巡越。公元前210年,秦始王巡越,并祭拜大禹,秦始皇还命宰相李斯撰写了一篇铭文刻于石上,并立在鹅鼻山,世称“会稽刻石”。同时,秦始王改大越为会稽郡山阴县(郡治在今扬州)。秦始王巡越,对于加强中原与古代绍兴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以及促进国家的巩固和稳定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5、营造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率领民众筑堤营造鉴湖,农田再无水旱之忧。还促进了航运和酿酒业。马臻造湖时,难免淹没田宅坟墓,受诬告后被处极刑。千百年来,绍兴人民一直怀念这位为民造福的水利功臣。</p> <p class="ql-block">6、开凿运河。西晋怀帝时期(307——312年),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了东起会稽郡城,西接钱塘江,全长一百余里的西兴运河。运河东接山阴古水道,可以通达曹娥江,具备了打通钱塘江与曹娥江的运输功能。此后,经过数百年的连贯完善,终于形成了从钱塘江经曹娥江并在上虞通明与姚江汇合的浙东运河,并经姚江的下游甬江入海,运河的运输功能与日俱增,不仅可以“航瓯舶闽,浮鄞达吴”,而且成为取道明州、经浙东运河的海外航运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7、流觞曲水。随着晋室南迁,以王、谢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和移民纷纷在会稽落户。他们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会稽的繁荣。山阴成了长江以南除建康之外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东晋永和九年(362年)农历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襈,大家坐在曲水之旁流觞作诗,王羲之将这些诗收集成册,写了序言,即《兰亭序》。《兰亭序》不仅文辞隽永,而且字体秀美,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也从此而成了中国书法圣地。</p> <p class="ql-block">8、唐诗之路。南朝谢灵运创中国山水诗派,而其山水诗,则以浙东山水为中心题材的。唐代,浙东山水尤其名重海内,吸引了更多的诗人不远万里,纷至沓来。他们大都渡钱塘江,从西兴进入浙东,再沿剡溪疏流而上,至天台石梁。这条路线被后入称为“浙东唐诗之路”。浙东的佳山秀水、名胜古迹尽入其中。走过“唐诗之路”的唐代诗人总数不下400人。他们的浙东题咏,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份量。</p> <p class="ql-block">9、吴越东都。唐中和二年(882年),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作乱,钱镠伐其于会稽。乾宁二年(895年),节度使董昌在越州立帝,钱镠奉诏讨伐,将其俘获。因其战功,唐朝许以钱镠为镇海、镇东两镇节度使,至后梁加封为吴越国王,占有十三州之地。吴越国在五代十国争战时期,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奠定了苏南和浙江地区繁荣富庶的基础。越州既是钱镠发迹之地,又在吴越国的中心统治区域,因此,在整个吴越国时期,绍兴始终被称为东府或东都。</p> <p class="ql-block">10、绍祚中兴。南宋建炎帝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宋高宗赵构驻跸越州。逾月,高宗转明州、定海,避金人于台州、温州之间。翌年夏历四月,宋高宗再至越州,驻跸卧龙山州治,越州成为南宋首都。因唐宋时京师所在地称府,因此,越州官吏军民僧道上表,要求升州为府。绍兴元年(1131年)夏历十月,朝廷升越州为绍兴府,并赐府额。这是“绍兴”地名的开始。府名具有继承前业、振兴昌盛之意。绍兴作为南宋首都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南宋后迁都临安,绍兴仍为陪都,并系皇室陵寝所在之地。</p> <p class="ql-block">11、应宿闸成。明代,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之水汇聚三江口入海,遇到大雨,江河暴涨,人们只好在海塘上决口泄洪。到了干旱时,农田又会无水可浇灌,只得重新修塘蓄水,年复一年,劳民伤财。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绍兴知府汤绍恩经多年勘察,选定三江口作为闸址,领导绍兴人民建成了二十八孔的三江闸,用天上二十八星宿之名编号,又名“应宿闸”。接着,汤绍恩又主持修筑了与之配套的三座水闸和三江海塘,组成了外扼朝夕、内主蓄泄的三江闸系。从此,绍兴平原河网水系的调整基本完成,山、会、萧三县再无水患。</p> <p class="ql-block">12、鲁王监国。1645年6月,清军占领南京,杭绍等地随即失守。清驻浙贝勒派官吏赴浙东招抚乡绅、命令剃发。绍兴祁彪佳、刘宗周、王毓蓍、潘集等气节之士纷纷投水、绝食而死。奸相马士英奉太后欲至绍兴。王思任以“吾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区也”相拒。同年7月,会稽诸生郑遵谦起兵抗清,号“义兴军”,浙江各地纷纷以兵响应。郑遵谦与张国维、牛大典等拥戴鲁王朱以海监国绍兴,与清军相持钱塘江南北。双方多次交战,清兵数次大败。绍兴成为临时首都和抗清中心。翌年7月中旬,清兵突破钱塘江防线,绍兴失守,兵部尚书余煌自沉于渡东桥下,礼部侍郎王思任闭门大书“不降”,绝食殉节。坚持一年之久的浙东抗清斗争,是清兵一路南下所遇到的最坚强的抵抗。</p> <p class="ql-block">13、光复军兴。1904年冬,以绍兴藉革命志士为主要成员的“光复会”创立于上海,蔡元培为会长。翌年,光复会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召集各地会党首领练习兵操,绍兴成为光复会活动中心。此后,陶成章联络同志,组织五省十军,自任大都督;秋瑾联络各地数万会员,建立光复军,准备武装起义。1907年夏,皖浙起义失败,徐锡麟、秋瑾等先后牺牲,光复会同志前赴后继,不断在皖、浙等地开展武装起义,同时还赴南洋发展组织。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光复军在江、浙、沪、粤等地积极响应。1911年11月6日,绍兴光复。光复会奋斗八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14、抗战烽火。抗战爆发的当年年底,杭州沦陷。处以抗战前哨的绍兴各界,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时,政工队等救亡组织相继成立,一批又一批的热血男女,冲过钱塘江进行抗日宣传,并多次与敌人直接战斗。1939年3月底,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部长身份来绍兴,视察检阅救亡团体,与工农座谈交流,在越王台和枫桥大庙演讲,还为各界题辞,鼓励和赞扬家乡人民的抗日激情。绍兴城沦陷之后,绍兴人民在南部山区和北部沿海地带坚持抗战,国共两党的武装力量频频开展抗日锄奸,经常主动出击日伪武装,城内敌人惶惶不可终日。1945年8月,绍兴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15、古城黎明。1949年1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在新昌回山成立,解放大军渡(长)江前后,浙东临工委与“二纵”各级组织以“约法八章”为准则,分别对绍兴地方知名人士开展宣传策反工作。1949年4月底,绍兴各界组织成立临时救济委员会,为维持社会秩序、安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5月7日下午四时,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分别从偏门、南门开进绍兴城,府山顶上红旗飘扬,整个城市秩序井然。古城绍兴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