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8日 ,我们一行十一人在摄影指导张鹏飞老师的带领下,跟随济南新金城摄影俱乐部到广西的弄岗去拍鸟。这也是我第一次到遥远的广西去拍鸟,心里充满的好奇和忐忑。</p><p class="ql-block"> 这个位于中越边境崇左市龙州县逐卜乡的村子,毗邻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鸟类资源丰富。白尾蓝地鸲、白翅蓝鹊、褐胸山鹧鸪、褐冠鹃隼等240多种鸟类,栖息在这片天地。鸟儿的鸣叫,或短促或绵长,或悠扬婉转或清脆悦耳,这边唱罢那边又应和,让山林激越,让人心澎湃,恨不得能如鸟投林,张开双臂飞进大自然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2008年,中国鸟类学家首次在弄岗村发现并命名“弄岗穗鹛”这一鸟类新种后,弄岗村声名大噪,无论晴天或是阴雨,总有无数观鸟、拍鸟的爱好者,手持“长枪短炮”默默等候。</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回五天的时间,一共去了七个鸟棚,拍的三十余种鸟,大多都是我们没有见到过的鸟,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颇丰,但是很遗憾,守了三天也没等到弄港穗鹛。</p> <p class="ql-block"> 印支绿鹊,为鸦科绿鹊属的鸟类。体长320-335毫米。上体蓝绿色,枕羽延长成羽冠,中央尾羽显著长于外侧尾羽。自眼先过眼至后枕,有一宽阔黑带,在枕后左右汇合。飞羽棕褐色,内侧飞羽末端染蓝。下体淡蓝绿色,胸羽色较深。雌鸟色淡并偏蓝色。虹膜褐色;嘴亮红色;脚红色。</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山地的原始和次生林中,或栖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阔叶林内。杂食性。成对或结小群活动,常发出响亮叫声但少出现。在森林较低层捕食昆虫。分布于越南、泰国、老挝、文莱以及中国的四川、广西、海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斑颈穗鹛,是画眉科穗鹛属的一种,分布于缅甸、老挝、中国大陆、越南、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p><p class="ql-block"> 斑颈穗鹛的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湿润疏灌丛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巴东Padang。</p> <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是画眉科、雀鹛属的鸟类。</p><p class="ql-block">灰眶雀鹛是小型鸟类,头、颈和脸褐灰,头侧和颈侧深灰;上体和翅、尾表面橄榄褐;喉呈灰色;胸浅皮黄;腹部和胁部皮黄至赭黄,腹部中央浅淡。</p><p class="ql-block"> 灰眶雀鹛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和灌丛中,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5-7只至10余只的小群活动。</p> <p class="ql-block"> 短尾鹪鹛(学名:Napothera brevicaudata)是画眉科、鹪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上体灰橄榄褐色具黑色鳞状斑,尾短、暗红褐色,翅上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具一点状白色尖端,在翅上形成两列白色小斑点。颏、喉灰白色具暗色纵纹,胸、腹暗棕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虹膜红色或桂红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而沾灰,脚和趾灰褐色。[1]</p><p class="ql-block"> 短尾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林缘灌丛中,尤以溪流附近和多岩石的常绿阔叶林较常见。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偶尔也成小群。性胆怯而机警,不易被发现。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繁殖地)、越南、柬埔寨和马来半岛。</p> <p class="ql-block"> 小仙嗡:体长11-13厘米,是一种深色鹟。雄鸟深蓝,脸侧及喉黑,臀白,前额、颈侧及腰为闪辉蓝色。与大仙鹟的区别在体型较小,胸蓝色,臀白色。雌鸟褐色,翼及尾棕色,颈侧具闪辉蓝色斑块,喉皮黄,项纹浅皮黄。与大仙鹟的区别在体型较小,颈背褐色,项纹色浅。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海拔900-24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藏匿于森林林下的茂密灌丛。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大林下灌丛和山边疏林中。性活泼,频繁的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尤其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p> <p class="ql-block"> 煤山雀,又称贝子,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鸟类。雄鸟夏羽额、眼先、头顶、羽冠、枕和后颈为具有金属光泽的黑色,颊、耳羽和颈侧形成大白斑,后颈中央亦具有一白斑;上体灰蓝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具银灰色外翈。雄鸟冬羽与夏羽类似,但上体较为苍淡,下体偏污灰。雌鸟羽色似雄鸟冬羽。幼鸟似成鸟,但羽色暗淡少光泽,头颈部黑色部分偏灰褐色,头侧白斑和下体的白色部分泛皮黄色,上体偏橄榄灰褐色,两胁沾灰。</p><p class="ql-block"> 煤山雀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寒温带至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和西部等地,为留鸟。栖息于山地至平原的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中。繁殖期外成小群活动,亦与其他山雀混群,在树冠枝叶间跳跃飞行,不时发出低弱的“嗞、嗞、嗞”声,繁殖期叫声多变。</p> <p class="ql-block"> 白翅蓝鹊:体长46厘米,是一种体形大而色彩独特的黑白色蓝鹊。尾楔形,嘴橘黄,下体的颏、喉和上胸暗灰褐;下胸至尾下覆羽由羽基至末端由灰色、淡灰而转为末端的白色。身体健壮。在树间滑翔,两翼平展开,显露出醒目的黑白色图纹。幼鸟灰褐色替代黑色,嘴及虹膜褐色较重。翼上带斑及尾羽羽缘多黄色。虹膜黄绿色;嘴橘黄,基部偏绿或偏褐色;脚黑色。</p><p class="ql-block"> 栖于森林、林缘及次生林和有林的农作区。早晨和傍晚常到居民点附近觅食,中午时刻活动较少。杂食性,主要吃各种植物种子、野果、多种昆虫、腐肉和其他废弃物。分布于越南、老挝、汶莱以及中国四川、广西等地。</p> <p class="ql-block"> 黑喉噪鹛是噪鹛属鸟类。体长24-29厘米,体重75-90克。雄鸟前额、眼先、眼周和眼后纹以及颊、须和喉黑色;黑色前额和蓝灰色头顶之间有道白色细斑;颈侧具椭圆形白斑,后颈至上背烟灰沾绿;下背、肩羽、翅上覆羽和尾上覆羽橄榄绿染褐色;飞羽黑褐,初级飞羽外翈灰白色,次级飞羽外翈橄榄绿染褐色,尾羽暗褐具黑褐色羽端;中央尾羽和外侧尾羽外翈暗橄榄褐色;胸部烟灰染褐,腹部、两胁和尾下覆羽暗橄榄绿染褐色;虹膜红色,嘴黑色,跗跖、趾和爪暗黄褐色。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不如雄鸟鲜亮。</p><p class="ql-block"> 黑喉噪鹛分布于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香港和广西南部,栖息于海拔100-1500米的热带雨林、季雨林的林下和林缘灌丛,也栖息于耕地和村落周围的竹林、灌丛和草丛中。单只、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鸣唱声甜润婉转,悦耳动听,并经常模仿其他鸟的叫声。繁殖期为每年4-6月,在灌丛或竹丛中筑杯状巢,每窝产3-5枚蓝色或浅蓝色的卵,大小为28.8毫米×20.4毫米。</p><p class="ql-block"> 2000年8月1日,黑喉噪鹛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480项)。</p> <p class="ql-block"> 白腰鹊鸲:是鹟科、鹊鸲属的中型鸟类,共有11个亚种。体长20-28厘米。雄鸟整个头、颈、背、胸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凸状、黑色、甚长,约为体长的一倍,外侧尾羽具宽的白色端斑。胸以下栗黄色或棕色。雌鸟头颈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胸以下栗黄色。嘴形粗健而直;尾呈凸尾状,尾与翅几乎等长或较翅稍长;两性羽色相同,但雄鸟的黑色部分在雌鸟则替代以灰色或褐色。</p><p class="ql-block"> 栖于热带林及竹林内。鸣叫时尾直竖,鸣声清脆、悦耳。以蜻蜒、甲虫、蚂蚁等昆虫及其幼虫为食。</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p> <p class="ql-block"> 白喉扇尾鹟:是鸟纲、扇尾鹟科的小型鸟类,体重9-14克,体长151-202毫米。通体黑灰色,头部较暗近黑色,颏、喉、眉纹白色,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体深灰而有别于白眉扇尾鹟,但有个别个体下体色浅。尾较长而宽,常散开呈扇状,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均具宽阔的白色尖端。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p><p class="ql-block"> 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湿润山区森林。似其他扇尾鹟。加入混合鸟群,常栖于竹林密丛。鸣声高而薄,三个间隔相等的“tut”声接以三个或更多的降音;也发出尖声的“cheet”音。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中国西南部及海南岛。</p> <p class="ql-block"> 棕胸雅鹛,是雀眉科、雅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2-15厘米。上体棕褐色,两翅短圆,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几相等长,嘴侧扁,嘴须发达。下体皮黄色,腹中部白色,上下体均元纵纹。虹膜红褐色,上嘴淡褐色,下嘴肉黄色,脚肉黄色,趾黄色,爪近白色。</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低地阔叶林、竹林和灌木林中,尤其在溪谷附近的竹林和灌丛中较常见。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小羞怯安静,常躲藏在灌木丛或草丛中,在地上觅食,频繁地在地上或灌木低枝上跳来跳去,遇有干扰,立刻窜至附近隐蔽处。一般不起飞,当迫不得已起飞时,亦飞不多远就又落下,很快又藏匿于灌丛中。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阿萨姆、缅甸、老挝、泰国、越南、马来西亚。</p> <p class="ql-block"> 白喉冠鹎:体长20-25厘米。头顶红褐色,有长而细的羽冠、红褐色,头侧灰色。上体橄榄绿黄色,飞羽暗褐色,外翈茶黄色,尾下覆羽皮黄色。</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阔叶林、次生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中。常成小群活动在乔木树冠层,也到林下灌木层活动和觅食。很少到地上活动,有时也见活动在林缘或林外一些散生的树木上。以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昆虫幼虫和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是雀形目鸫科鸲属鸟类,又称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体型较小,脚较歌鸲类短,但尾较歌鸲类长。雄鸟上体蓝色,头部蓝灰色,具短粗白色眉纹,翼上小覆羽及尾上覆羽亮蓝色:颏、喉及胸部棕白色,两胁棕红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雌鸟整体呈黄褐色,具白色眼圈;喉白,胸沾褐色,两胁橙红色,其余下体白色;尾羽蓝色。嘴黑色,脚黑褐色。</p><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鸲分布于芬兰、俄罗斯西北部,从乌拉尔山脉向东至堪察加半岛,向南至蒙古国的北部、日本。在中国,分布于除西藏外的各省区。栖息于山地森林及平原地带的林区、林缘灌丛、果园和城市公园绿地等生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徒期结小群。以各类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为4—5月。窝卵数通常5—6枚。雌鸟孵卵,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p><p class="ql-block"> 红胁蓝尾鸽是小型食虫鸟,迁徒期间在林间自由跳跃,取食大量农林害虫,是保护森林健康的小帮手。但由于农业杀虫剂广泛、长期地使用,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蓝背八色鸫: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的鸟类,体长为20-24厘米,体重91-135克。体型圆胖,尾短,腿长。是一种橄榄色及茶色八色鸫。脸近白,额及头顶橄榄棕色,颈背及腰淡蓝色,眉纹黄褐。雌鸟似雄鸟,但橄榄色较暗淡,头顶及颈背多偏绿色。似栗头八色鸫及蓝枕八色鸫,但区别为腰部蓝色,与蓝枕八色鸫区别在黑色眼线有时由眼后点斑及耳覆羽块斑形成。</p><p class="ql-block"> 在森林底层活动,翻拣树叶及朽木以寻找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p> <p class="ql-block"> 叉尾太阳鸟,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留鸟;为小型鸟类,雄鸟头顶辉蓝绿色,上体橄榄绿色,腰明黄色,中央尾羽亮翠蓝色,羽轴针状延长,外侧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头侧黑色,颜、喉和胸为绛红色,其余下体橄榄黄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下体灰绿色,尾羽羽轴不延长。因其中央的两根尾羽很像燕子,所以也被人称之为燕尾太阳鸟。</p><p class="ql-block"> 叉尾太阳鸟在中国分布在四川、云贵、两广、福建、海南和香港等地,在越南亦有分布,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热带雨林中,也见于果园、油茶园等人工绿地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成松散小群,较活跃大胆,活动于开花或有寄生植物的乔木树冠上,边活动边发出尖细叫声,繁殖期善鸣唱。主食花蜜和其他植物分泌物,兼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在4-6月,营巢于阔叶树上,以草茎、木棉絮、苔藓、枯叶和植物纤维等构成侧上方开口的椭圆形或梨形巢。窝卵数通常为2-3枚,卵灰绿色且有紫红斑,雏鸟晚成。</p><p class="ql-block"> 叉尾太阳鸟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叉尾太阳鸟吸食花蜜,起着传播花粉的作用,作为笼养鸟也具有观赏价值。通常,叉尾太阳鸟会被误认为是蜂鸟。原因是经常有人看到其飞到刺桐花的枝头食蜜,而且还有空中悬飞在花枝头的本领,故常被戏称为中国蜂鸟。如同叉尾太阳乌金属般的体色一样,其叫声也满是重金属的味道,连续急促,类似打击乐器里面的钵所发出的的高颤音。</p> <p class="ql-block"> 长尾缝叶莺,也叫普通缝叶莺,是雀形目鹅科莺亚科缝叶莺属一种。体长10-14厘米,体重7-10克,雄鸟前额棕红,头顶至枕棕橄榄褐,上体橄榄绿染黄,飞羽及尾羽暗褐;繁殖期雄鸟的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下体淡皮黄白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前额棕红色较浅淡,背羽橄榄绿色不如雄鸟艳丽,繁殖期中央尾羽不延长;虹膜淡褐,上嘴暗褐,下嘴淡黄,跗跖、趾和爪红褐色。</p><p class="ql-block"> 普通缝叶莺在中国分布于华南、东南及湖南、云南;外国广布于东南亚至南亚。栖息于海拔160-1500米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竹林、耕地、园林、村落边缘的灌丛;性活泼,不停地运动或发出刺耳尖叫声,具有将一或两块树叶缝在一起筑巢的独特习性。主要觅食昆虫及其幼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为每年3-7月。</p><p class="ql-block"> 普通缝叶莺有出色的本领—缝叶为巢。它筑巢的聪明之处在于,会借助一片或两片适合的大树叶,用干枯的菲草丝穿针引线,将叶片边缘细细缝起来,内部铺着一些棉絮、羽毛,这样的小巢既隐蔽又遮风挡雨,还省却很多功夫,“缝叶莺“之名亦由此而来。也是消灭害虫的能手,是人们喜爱的观赏鸟类。</p> <p class="ql-block"> 纹胸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是一种主要呈黄色的小鸟。头顶棕栗色或锈色,眉纹黄色,上体橄榄绿沾锈色,两翅表面锈黄色。下体黄色,喉、胸具发丝状细形黑色纵纹,两胁橄榄绿色。鼻孔椭圆形、裸露、无膜或羽毛覆盖,额羽羽干坚硬,无论在野外还是室内,都易与画眉科其他鸟类相区别。</p><p class="ql-block"> 纹胸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竹林、次生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各类森林中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多在林下或林缘灌丛、竹丛、溪边灌丛或草丛中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到低矮乔木上觅食,很少到地面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叶、芽等植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p> <p class="ql-block"> 白胸苦恶鸟是属于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头顶至上背暗石板灰色;尾上覆羽棕褐色;额、头侧以及下体大部纯白色,腹以下红棕色。虹膜红褐色;嘴黄绿色;脚黄色。它们有着深色的背部,而脸、胸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故有“白胸”之名,而“苦恶”二字则是由于它的叫声类似于“kue kue”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白胸苦恶鸟在中国繁殖于华北以南地区,越冬于西南和华南;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中南半岛、菲律宾、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白胸苦恶鸟常单独活动,偶尔三两成群,在湿润的灌丛、湖边、滩涂及水稻田走动觅食。杂食性,主要觅食软体动物、昆虫、蜘蛛及小型鱼类等,也吃植物种子和嫩芽。白胸苦恶鸟交配后每次产卵6-7枚,孵化期约为19天,雌、雄鸟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p><p class="ql-block"> 白胸苦恶鸟在农田活动时主要以农业害虫为食,对农业虫害的防止有一定益处。虽然也取食少量农作物,但所占比例较少。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棕颈钩嘴鹛,是画眉科,钩嘴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6-19厘米。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具显著的白色眉纹和黑色贯眼纹。上体橄榄褐色或棕褐色或栗棕色,后颈栗红色。颏、喉白色,胸白色具栗色或黑色纵纹,也有的无纵纹和斑点,其余下体橄榄褐色。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该鸟由于体态优美,鸣声悦耳动听,常被大量捕捉饲养,作为笼养鸟供观赏。应注意保护,控制猎取。</p> <p class="ql-block"> 白尾蓝地鸲,小型鸟类,体长15-18厘米。雄鸟通体蓝黑色,前额、眉纹和两肩辉钴蓝色,下颈两侧隐约可见白斑,除中央和外侧各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基部具白色,在黑色的尾部形成左右各一块白斑,极为醒目。雌鸟通体橄榄黄褐色,上体较暗,两翅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缘,眼周皮黄色,腹中部浅灰白色,尾具白斑。</p> <p class="ql-block"> 蛇雕是鹰形目鹰科蛇雕属鸟类,又称蛇鹰、白腹蛇雕、冠蛇雕。成鸟额部白色,头顶黑色,枕部黑色带白斑的冠羽可呈扇状打开;上体暗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尾黑色,具一条白色的宽中央横带及白色的窄外缘;翼褐色杂白斑,飞羽深褐色具浅色条带;虹膜黄色,钩状喙蓝灰色,先端偏黑,蜡膜黄色或灰色,眼先裸露皮肤黄色,脚黄色。幼鸟似成鸟,但体色较淡,头顶白色带黑端,下体发白具暗色条纹。</p><p class="ql-block"> 蛇雕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辽宁、西藏、江苏、浙江、安徽以及华南等地。多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马尾松林。喜单独或成对活动。以蛇类为主食,也食其他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小型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繁殖期在4—6月。窝卵数1枚,孵化期35天,雏鸟晚成。</p><p class="ql-block"> 蛇雕在印第安、中南美洲和新西兰的文化中都出现过蛇雕搏斗的形象象征着善恶两种力量的较量。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p class="ql-block"> 红顶鹛,是画眉科、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6-18厘米。前额和一短的眉纹白色,头顶棕栗色,额和头顶羽干坚硬发亮,耳羽和颈侧灰色。上体橄榄褐沾棕。颊、颏、喉和胸白色。喉、胸具黑色纵纹,其余下体皮黄色。特征明显,野外容易识别。虹膜栗红色或朱红色,嘴黑色,脚灰黄色或角褐色。</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竹丛、灌丛、高草丛以及农田地边、芦苇沼泽和林缘灌丛草地。除繁殖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性活泼,常在灌木枝叶间或高草上跳跃觅食,并不时发出“唧-唧-唧”的叫声。主要以昆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p> <p class="ql-block"> 金眼鹛雀,是莺科、鹛雀属小型鸟类。体长16-20厘米。头顶和上体棕褐色,两翅表面肉桂红色,尾褐色具明暗相间横斑。眼周金黄色,眼先、眼上、眼下、颊以及颏、喉和上胸概为白色,其余下体茶黄色,脚橙黄色。虹膜金黄色或橙黄色,眼周橙黄色,嘴黑色,脚橙黄色。[1]</p><p class="ql-block"> 金眼鹛雀主要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最高可到海拔1700米左右的平原、村寨、开阔的河谷与沟谷地带,是一种低山平原灌丛鸟类。除繁殖期多见单只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每群通常5-6只或10余只,很少多至15只以上的。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越南。</p> <p class="ql-block"> 黄腹鹪莺:体长13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大而尾长的橄榄绿色鹪莺。喉及胸白色,以下胸及腹部黄色为其特征。头灰,有时具浅淡近白的短眉纹;上体橄榄绿色;腿部皮黄或棕色。换羽导致羽色有异。繁殖期尾较短,雄鸟上背近黑色较多,雌鸟碳黑色;冬季粉灰。虹膜浅褐色,上嘴黑色至褐色,下嘴浅色,脚橘黄色。</p><p class="ql-block"> 留鸟。栖于芦苇沼泽、高草地及灌丛。甚惧生,藏匿于高草或芦苇中,仅在鸣叫时栖于高杆。扑翼时发出清脆声响。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结成3-5只的小群。多在灌丛和草丛下部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等。</p> <p class="ql-block"> 纯色山鹪莺俗名纯色鹪莺、褐头鹪莺、褐头山鹪莺,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鸣禽。其成鸟夏羽头部浓灰褐色,额部棕色明显,眼先、眉纹和眼周棕白色,颊和耳羽淡褐色;上体灰褐色略沾棕色,腰和背泛橄榄色;凸形尾较长,具不清晰的暗褐横斑,外侧尾羽具不甚明显的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翼上覆羽和飞羽褐色,外缘红棕色;下体白色,胸胁和尾下覆羽略沾皮黄色;虹膜淡橙褐色,上喙深褐色,下喙为角黄色,脚肉色。成鸟冬羽上体偏红棕色,下体棕色,颏、喉较淡,尾羽较长。</p><p class="ql-block"> 纯色山鹪莺在中国分布于西南、华南、华中和东南等广大地区,包括台湾和海南,为留鸟,较为常见;在其他国家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栖息于低山丘陵至山脚平原的水域、农田和果园等周边的灌草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成小群,活跃地在灌丛下部和草丛中跳跃或做短距离飞行,飞行呈波浪式前进,叫声为单调而清脆的“啧、啧”声,繁殖期雄鸟善鸣唱。主食甲虫、蚂蚁、鳞翅目幼虫和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吃少量草籽等植物性食物。繁殖期在5-7月,营巢于草丛和小麦丛中,以草叶丝、植物种毛和蛛丝等材料编织成侧上方开口的囊状巢或深杯状巢。窝卵数4-6枚,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化,孵化期11-12天,雏鸟晚成。</p><p class="ql-block"> 纯色山鹪莺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p> <p class="ql-block"> 黑头穗鹛,是画眉科、穗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1-13厘米。头顶黑褐色具白色纵纹,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橄榄褐色。眼周有一白圈。颏和上喉近灰色,下喉黑色,上喉两侧各具一短而粗的白色髭纹,在其外围的灰黑色衬托下极为醒目,胸暗皮黄色,其余下体橄榄褐色。特征极明显,野外容易识别。</p><p class="ql-block"> 主要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中,也栖息于竹林和林缘灌丛。繁殖期间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多集成小群。性隐匿。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中国、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盂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p> <p class="ql-block"> 白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p> <p class="ql-block"> 红耳鹎属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体长17-21厘米,体重一般不超50克;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围黑色;上体褐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胸侧有黑褐色横带。因有高耸的冠羽,俗称“高髻冠”。</p><p class="ql-block"> 红耳鹎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广西南部等地。栖息于低海拔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营巢于灌丛、竹林和果树等低矮树上。杂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繁殖期4—8月,巢多置于灌木或竹丛枝杈间。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12~14日。</p><p class="ql-block"> 红耳鹎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红耳鹎作为笼鸟供赏,深受国内外养鸟者的喜爱,也是一种出口的笼养鸟。</p> <p class="ql-block">树鼩,是树鼩科树鼩属动物。体长26-41厘米,体重50-270克,头部到身体的长度为12-21厘米,尾长约14-20厘米,[1]体背毛以橄榄褐色为主,颈侧有淡黄色条纹,腹毛由灰色至污白色,背腹之间毛色界线分明,尾毛与体色相同。前后足均具有五趾,每趾都有发达而尖锐的爪、吻部尖长,耳较短,头骨的眶后突发达,形成一骨质眼球,脑室较大。</p><p class="ql-block"> 善攀登,跳跃,行动敏捷,胆小易惊,有较强的领地意识。能发出8种不同的声音用于警报、注意、接触和防御。食物以虫类为主,也可食用幼鸟、鸟蛋、谷类、果类、树叶等。主要分布在克拉地峡以北的东南亚地区。</p> <p class="ql-block"> 原鸡属:共有4个物种。个体寻常略大,是家鸡的野生祖先。雄鸟上体具金属光泽的金黄、橙黄或橙红色,并具褐色羽干纹。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且大而显著。雌鸟上体大部黑褐色,上背黄色具黑纹,胸部棕色,往后渐变为棕灰色。灰原鸡的尾巴的羽毛和背部的羽毛,都是灰黑色的,夹杂着白色条纹。黑尾原鸡飞羽褐黑色,具栗色外缘。尾羽黑色具金属绿色光泽,中央两枚尾羽最长,下垂如镰刀状。下体褐黑色。雄鸡脚具长距。跗蹠较中趾连爪为长,并具一长而曲的锐距。</p><p class="ql-block">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竹、树叶、各种野花瓣为食,也吃白蚁、白蚁卵、蠕虫、幼蛾等。雄鸟独处,或与众雌鸟配偶,或其他雄鸟群栖。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次大陆北部、东北部及东部,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爪哇。引种至其他地区,有151个知名培育品种。</p> <p class="ql-block">雄原鸡</p> <p class="ql-block">雌原鸡</p> <p class="ql-block">白鹇,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一种留鸟。雄鸟上体白色并具黑色纹,下体黑色,头顶具黑色长羽冠,尾白而长;雌鸟体型较小,以橄榄褐色为主,下体具白色或皮黄色细纹;虹膜褐色,眼周具红色裸皮,喙黄色,脚鲜红色。晋张华《鸟经》载:“颜色纯白,行止闲雅,故名白鹇。”</p><p class="ql-block">白鹇是中国广东省省鸟,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印度北部、尼泊尔、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也有分布。白鹇栖息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马尾松林。白鹇常成对或以家族群活动,冬季可结成20只左右的大群,性机警,胆小怕人。白鹇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苔藓等为食,也吃鳞翅目昆虫。白鹇繁殖期 4一5 月,一雄多雌制,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每窝产卵 4-6 枚,孵化期26-28天。</p><p class="ql-block">白鹇雄鸟双色素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常被作为观常稚类饲养,很多动物园和稚类养殖场有饲养繁殖。白鹇由于栖息地破坏,猎捕等导致白鹇数量减少,现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天的时间转瞬即逝,我的心态也由去时的忐忑和期待,到归来时的满满的喜悦和快乐。这是一次我终生难忘的拍鸟之旅,也是我走向下一站的起点,相信自己会从每一次的失败中汲取经验,今后一定会越拍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