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印象中的二哥</p> <p class="ql-block"> 读书吧,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拓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二哥高树源年长我十八岁,从我记事时起,二哥我在外地读书、工作,很少见面,二哥的形象在我头脑中是模糊的,然而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却是清晰而深刻的。那就是每月的月初,二哥都按时往家寄钱,每月10元(那时二哥的月工资为56.95元),坚持数年,从未间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二哥二嫂</p> <p class="ql-block"> 那时“邮钱”都是通过邮电局(当时邮政和电信为一家)办理,大体流程是:寄钱人到邮电局营业厅专门负责汇款的柜台上要一张汇款单,添写收款人的详细地址和姓名,以及本人的联系方式,将邮寄款项和手续费交给邮局后由邮局进行投寄。邮局将款项送到收款人所在地邮局后,由邮递员将汇款单送到收款人家里,收款人收到汇款单后,凭有效证件(户口本或工作证)和汇款单到邮局取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二哥</p> <p class="ql-block"> 所以,那些年,每到月初,母亲就提醒我们:“看着点外边的人,如果看见邮递员来送邮单就快点拿回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与二哥、姐姐、三哥、四哥、六弟</p> <p class="ql-block"> 对这件事我不但印象深刻,而且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提了干部、挣到工资后,我也效仿二哥的作法,第一时间到邮局给家邮钱,每月10元钱(当时我月薪为52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我在邮局往家邮钱照</p> <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巧,因为邮钱,在邮局结识了我的前任政委韩铭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军分区工作期间照</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在军分区政治部任组织干事,韩铭广在农垦分局武装部任政委,虽同在一个城市,因隶属关系不同,工作没有交集,以前我们并不相识。但由于部队系统开支时间相同,我们又在同一时间、到同一家邮局往家邮钱(韩铭广政委也是每月给家邮钱),见面次数多了,我们便熟悉了,没想到的是,多年后,在韩铭广政委退休时,我却到了这个武装部任政委,成了他的继任政委(韩铭广是武装部由地方建制收归军队建制前的最后一任政委,我是武装部由地方建制收归军队建制后的第一任政委),我退休后,又和韩铭广政委到了同一个干休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武装部工作期间照</p> <p class="ql-block"> 最早和二哥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p><p class="ql-block"> “大串联”时,我走到哈尔滨,住在省民政厅接待站,几位佳木斯医学院的“红卫兵”帮助省民政厅造反派“夺权”,写出“夺权宣言”文稿后,苦于找不出写字好的人把“宣言”写成大字报悬挂出去,这时,我自告奋勇提笔上阵,给他誊写了那份大字报,让他们十分满意。</p><p class="ql-block"> 事后和他们一唠,他们都认识那时在佳木斯医学院任教师的二哥,并建议我借机去看看二哥。于是我便去了佳木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老伴在二哥家就餐照</p> <p class="ql-block"> 本来是想借着二哥在髙校任教的方便条件,到高校看看“文革”运动的热烈场面,开开眼界,怎奈二哥却交给了我两项任务:一是接送孩子;二是看书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二哥二嫂</p> <p class="ql-block"> 那时二哥的两个孩子都在医学院幼儿园,本来二哥二嫂上下班顺便即可接送,但二哥非要我早晨上班前把侄女黎明、侄儿高扬送到幼儿园,晚上下班前再接回家,白天在家里读《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两本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哥二嫂和儿子女儿照</p> <p class="ql-block"> 周日休息时,二哥还带我去看了刘英俊烈士墓。那时,刘英俊烈士陵园尚未建成,二哥根据当时《合江日报》的报道,给我讲述了1966年3月15日23军67师200团重炮连战士刘英俊拦惊马救儿童壮烈牺牲的先进事迹(后来刘英俊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儿子与二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 自己感到与我去看二哥的初衷相去甚远,在二哥家只呆几天我便返回林甸老家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跟母亲提起这事,母亲却说:“还得是有文化人呀,看你二哥办事多靠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哥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我调任某边防军分区政治部后,距二哥所居佳木斯市较近,有机会利用“双休日”去佳木斯市看望二哥了,每次去看望二哥虽然只能呆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吃住行游”二哥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次去的那一天时间都过得充实有序,使我切身体会到二哥是一个豁达大度,乐观向上,处事周到,待人热情的人,也对母亲当年说二哥“办事靠谱”的话加深了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与二哥二嫂带孙子照</p> <p class="ql-block"> 在佳木斯大学退休后,二哥即被聘任辽师大成教分院副院长,举家迁至大连,定居开发区。2002年,为帮助社区居民学外语,二哥二嫂就自编教材、义务办起了一个外语学习班,免费教授社区退休人员学习外语。为激发大家学习兴趣,教学中,二哥二嫂还穿插着教大伙唱外语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哥二嫂演出照</p> <p class="ql-block"> 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时,社区组织歌咏比赛,二哥组织外语班的60多位老头老太太,以一首《北京2008》英语歌曲参赛,一举夺得第一名,从此,二哥任团长兼指挥的社区合唱团诞生。2007年12月16日,大连晚报以《歪打正着,“奖出”个合唱团》为题,报道了合唱团的事迹。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连晚报剪裁照</p> <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我赴大连看望二哥,时年82岁的二哥带着孙子亲赴大连北站接我,亲手制定了每日就餐食谱,因忙于老年大学的教学和社区老年合唱团的活动(二哥义务担任社区合唱团团长、老年大学教师),难以抽身陪我游景逛街,便为我安排每日行程,亲手绘制游览路线图,避免我出游时走“瞎道”,并为我准备了果酒、龙井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字帖、“楷、篆、草、隶、行、简”六体书字帖,“快乐之声”歌曲选集和亲手写的九幅书法作品,担心我携带这些东西乘车时困难,帮我打包,用快递先行邮回家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老伴与二哥于大连北站照</p> <p class="ql-block"> 二哥的周密安排令我十分感动,当时写了一首题为“尽享足情”的小诗,以抒胸意</p><p class="ql-block"> 二哥耄耋脑清晰,办事计划特周密。</p><p class="ql-block"> 我未到连食谱定,活动安排已草拟。</p><p class="ql-block"> 出游依照设计走,按图索骥登飞机。</p><p class="ql-block"> 送的洋酒早备好,不便携带邮回去。</p><p class="ql-block"> 五弟尽享手足情,不虚此行学东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老件与二哥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1月8日,二哥在微信上通话中告诉我说:“我现仍任社区合唱团长及老年大学教师,是最年长的五星级志愿者,体质虽大不如前几年,但总的尚可,请勿挂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老伴与二哥二嫂</p> <p class="ql-block"> 我想,一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大学生,能够坚守高教岗位几十年,教书育人,授业育才,退休主动担纲志愿者,服务社会,任社区社会体育工作站长10年、任社区老年合唱团团长兼指挥20年,在社区老年大学免费授课二十余年,在社区义务工作到八十九岁才第二次“退休”,这或许就是知识铸就的底蕴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全家人与二哥二嫂及儿子儿媳、孙女,大哥家子女聚餐合影</p> <p class="ql-block"> 正可谓“老来忙,寿命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二哥二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树全近照</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高树全,1953年3月出生于林甸县西南街,就读于林甸县实验小学、第三小学、第一中学,曾任林甸县糕点厂临时工,林甸县五七干校知青,林甸一中教师。1972年入伍,历任团、师政工干事,师组织科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人武部政委等职,上校军衔。现为齐齐哈尔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军休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