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例外都卷入进去。当时学校停课,工厂停产,运动的热浪席卷各地。</p> <p class="ql-block"> 每当晚饭时节,市民们要聚集在高音喇叭下,吟听最高指示的发表。一但有最高指示发表,全国上下又沸腾一夜。狂热,疯狂是当时整个社会的一种常态。</p> <p class="ql-block"> 而八个革命现代京戏就是这火热运动中的产物。当时中央文革小组某领导亲自挂帅,京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政治热情,冲天的革命干劲,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用最短的时间,排练出八个样板戏,《沙家浜》就是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 百姓出门,除了手持红宝书外,就是要高歌八个样板戏或集体欢跳“忠字”舞。无论大人小孩,每天必须做到“早请示,晚汇报”。多年后,经党中央拨乱反正,并定为“十年浩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场浩劫已过去近六十年了,但有些东西是一辈子也忘却不掉的,特别对50年代及之前出生的人们来说,哪就是一个永远留在心里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 京戏《沙家浜》虽是文革时期的产物,但有它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又是在哪个特殊的年代,文化生活及其贫乏,八个样板戏就更显珍贵。在街头巷尾,时不时都能听到百姓们在茶余饭后哼上几句。</p> <p class="ql-block"> 龙年正月初三,我们一行仨人相约来到常熟沙家浜。在乘坐手摇船时,从艄公口中知道阿庆嫂确有其人,她的原型叫“陈二妹”,在芦苇荡附近还保留当年茶馆遗址。</p> <p class="ql-block"> 京戏《沙家浜》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在“春来茶馆”里展开。而《智斗》却是剧中的中心,精典。地下党阿庆嫂为掩护受伤的新四军伤员与敌人展开“斗智,斗勇”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 戏曲结束了,白天喧嚣的“春来茶馆”此时已关门打烊,茶客们陆续离去。</p> <p class="ql-block"> 太阳西下,夜幕降临,此时的沙家浜沉静在夜色之中。</p> <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月儿悬挂,湛蓝的湖面上还泛着一缕夕阳西下的余辉。</p> <p class="ql-block"> 远方湖面上的水车以及港湾里停泊的乌篷船在夕阳映衬下,像一幅幅剪影的照片,河道两旁悬挂的大红灯笼,展示着节日的喜庆。</p>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次相机的快门声在芦苇荡上空回响时,整个园区只乘下我们仨位游客。此时此刻我们沙家浜之旅已全部结束。 </p><p class="ql-block"> 愿这美好的夜色永远留在您的心田里。</p> <p class="ql-block"> 阿董,龙年正月初三,摄于水乡沙家浜。</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园宵节,制作于金陵紫金小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