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古道水墨上里

老实人

<h3>  上里古镇始建于秦朝,重建于明清。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南方丝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br>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树参天,丝绸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小镇能让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远望群山苍翠、领略大自然的瑰丽景色,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h3> <h3>  文峰塔建于同治五年,塔高八点五米,全由当地的红砂岩建造,塔身刻镌楷书“文光射斗”而得名。</h3> <h3>  上里古镇沉浸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文化底蕴厚重,主要的景点有文峰塔、舍利塔、清代立交桥、双节孝牌坊、九世石牌坊、红军石刻、韩家大院、白马泉,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十八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八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h3> <h3>  上里古镇依山旁水,田园小丘,溪水环绕,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被民间称之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小桥流水旁的民居木屋为舍,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以及形式各异的古代、近代拱桥,与小镇四周的古树、修竹、溪水、古桥相映成趣,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它独特的韵味,漫步其间仿佛走进了一幅幅古老的画卷……</h3> <h3>  二仙桥始建于清乾年间石拱桥,据介绍二仙桥得名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赶,二乞丐跃入水中,即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h3> <h3>  漫步在古镇的石板路上,街道两边商铺林立,石板铺成的路从街道延伸到各条小巷之中,欣赏品读这些青瓦木质的民居民宅,它们都有着无尽的故事,古镇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朴的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石板铺街,木屋为舍。街市建设的一大特点是以“井”字布设,据说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之意。居高俯览,宛如一幅宁静、古老的水墨画卷;身临其景,真有一种时光倒流、回到从前的感觉,仿佛置身世外桃园。</h3> <h3>  小镇风味小吃有九斗碗菜、砂锅雅鱼,噠哒面等,还有许多卖本地腊肉的店铺。</h3> <h3>  古镇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益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残旧失去了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独特民间文化的深厚。</h3> <h3>  街中心一处宽展的戏坝子,二重檐歇山顶古戏楼,是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古建筑,古戏台旁边还有一组记载历史故事的精美石刻造像。</h3> <h3>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朝年间,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坊前30米处左右竖立12米高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一对,更显得气势雄伟。</h3> <h3>  白马泉青山环抱、绿树成荫,生态环境良好,天晴的时候,青山、奇泉、古寺相映成趣,下雨的时候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如仙境一般。白马泉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殿内有一尊凿刻于明代永乐年间的一块巨石石刻观音像,观音坐于莲花凳之上,远看似微笑,近看似威严,下有十八罗汉的雕像,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br>  殿外有一涌泉 当泉水涌动时,响声如马奔驰,故称此泉为&quot;白马泉&quot;。它与独特的地理因素和天气原因密切相关,不是随时都能看到,只有当池内水位下降,压力强度变小,水往回倒流回落时才能产生。</h3> <h3>  上里还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从现存的许多红军石刻标语,可以看出当年红军打仗路过古镇时,在战斗的间歇还不忘下功夫宣传教育民众、唤醒民众,如今这些石刻标语就是历史见证,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