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年初八,打算逛地坛庙会,到了地方才知道庙会撤展了,要到初十才恢复游览。只好向南走到雍和宫转转。</p> <p class="ql-block">从汽车站过街天桥上拍雍和宫。</p> <p class="ql-block">这是雍和宫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路过街心花园,向北拐弯,过马路和护城河,就快到地坛大门。</p> <p class="ql-block">过马路北行,往地坛大门口走。</p><p class="ql-block">地坛门左侧是金鼎江大酒店,门口有许多等位的食客。</p> <p class="ql-block">地坛门口封闭了,初十开放。</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经过一个小公园。叫做东城区人材公园。</p> <p class="ql-block">又经过一条小河,又回到雍和宫北门。</p> <p class="ql-block">沿雍和宫大街南行,到入口。</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入口,本次没去朝拜,磕头还得收费感觉不划算。</p> <p class="ql-block">沿招贤街西行到国子监,这边人少。</p> <p class="ql-block">先从孔庙这边进去</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门</p> <p class="ql-block">与曲阜孔庙一样,也有大成殿,但此殿没有龙柱!</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北京孔庙的主建筑,是明朝永乐年间重建的,殿内祠孔子神位。北京孔庙的大成殿规制很高,为"九五"开间,重檐庑殿顶式,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黄色琉璃瓦,顶部正脊两端均装饰龙形鸱。</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正门上有两块匾额,上为“大成殿”,下为四字匾额“万世师表”,这可是康熙皇帝的御笔。</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个万世师表是康熙最初在曲阜孔庙题写的,万世师表四字的寓意可以用康熙的批注来解释,即“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曲阜孔庙的万世师表是挂在大成殿内的;起初北京孔庙虽然是第二年摹刻的曲阜匾额,但也挂在了大成殿内。只是后来用道洽大同四字替代,在1983年恢复北京孔庙原样时,才把万世师表放在了大成殿的正门上方。</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成殿,正中四字匾额即为“道洽大同”。道洽大同是大成殿内最为特殊的一块匾额,因为它是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所题,当时的教育总长(部长)范源廉把清代皇帝所题的九块匾额给撤掉了,直接挂上了大总统的题字,表示着改朝换代吧,毕竟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道洽大同四字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髓,是指儒家之道正好与大同思想融洽吻合,提醒后人儒学为人间正道之学,崇仰儒家学说可成就大同世界。</p>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儒家文化,以古代文化为主,致敬现代文化,领略儒家文化.,参观北京的孔庙,了解儒家文化,领略传统礼仪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两侧碑亭每边三列</p> <p class="ql-block">其后又有道光皇帝的御笔“圣协时中”匾额。</p><p class="ql-block">圣协时中是赞誉孔子的中庸之道,其出自《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p><p class="ql-block">其后还有四块匾额为“德齐帱载”、“圣神天纵”、“斯文在兹”、“中和位育”。分别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位清朝皇帝所题,满族的皇帝竟然如此认同孔子的地位,简单的一块匾额,也可见历代皇朝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而后,走侧门入国子监游览。</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并不很大,作为与孔庙配套的华夏第一学府,它却有很多值得被研究和称颂的地方,譬如:为乾隆皇帝讲学专门建造的辟雍大殿。</p><p class="ql-block">“辟雍”亦作“璧雍”,原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状如璧环为名。今北京国子监内辟雍大殿为乾隆时期打造,是存世唯一一座专门供皇帝讲学用的宫殿,建筑形式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辟雍 - 释义</p><p class="ql-block">辟,通"璧"。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此匾为乾隆皇帝题书,是雕有九龙的华带牌,表达了这位皇帝以儒家学说教化天下的雄心壮志。现存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话说乾隆登基的第二年,就亲临国子监讲学(乾隆爷还是很喜欢好为人师的),那时国子监还没建辟雍,乾隆帝讲学是在后边的彝伦堂(后作为国子监的图书馆)内设座。乾隆龙颜不悦,之后他几次提议修建辟雍,但都因故没有实现。</p><p class="ql-block">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年逾古稀的乾隆(死于1799年,享年88岁)终于下了死命令:“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来典尚阙如,应增建以臻完备”。派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并让他“兼理国子监事物”。</p> <p class="ql-block">刘墉果然是个能干的臣子,一年多时间就创造性地建成了辟雍内方外圆之间的环水工程(要知道,原本国子监里面是没有水源的)。接着又在环池上搭建四座石桥,直通大殿四座门,形成了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环桥造型。</p><p class="ql-block">这期间还有一个和珅设计大殿大梁的故事:当年刘墉他们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中,四角位置原本设计有四根立柱做支撑。上报乾隆爷审批,乾隆批转户部尚书和珅审议;和珅提出:可不可以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斜角架大梁的办法(据称,为北京皇家建筑唯一没有支柱的宫殿)。</p><p class="ql-block">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仅这一项改动,即节省了4400两银子,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结构更趋合理,而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一举多得,不能不说和珅还是有两下子的。</p><p class="ql-block">国子监辟雍殿是座四四方方建筑,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翘起,四条屋脊直达顶部,顶端做成圆形,铜包鎏金;即所谓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p><p class="ql-block">国子监辟雍大殿到四十九年(1784年)冬竣工,乾隆皇帝异常高兴,夸赞说:“辟雍建筑复古而不泥古,循名以务实”。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高大的石碑上,矗立在辟雍殿前东西碑亭中。</p><p class="ql-block">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乾隆就迫不及待的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临雍讲学”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皇帝坐稳龙椅后,先由满汉大学士讲“经”,再由满汉祭酒讲“易”,称之为助讲。随即乾隆帝亲自宣讲《四书》中《大学》里的一段话:“为人君者止于仁,……”。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p><p class="ql-block">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一溜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再加上在北京的各级官员、朝鲜使节等,不下四、五千人。</p><p class="ql-block">早春的北京还是有些寒冷的,乾隆帝面对着殿堂南大门,很难避免寒风的侵浸。那么,乾隆以及后来的道光、咸丰是怎么抵御严寒的呢?</p><p class="ql-block">冬天皇上在四面漏风的宫殿如何取暖?</p><p class="ql-block">据在大殿里一位工作跟我讲:在方形大殿外有一块方砖是可以活动的,打开这块砖会发现整个大殿的下面是一个地笼,可以通过那个入口烧柴火取暖。据称,这是她师傅告诉她的。很可惜的是她也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块砖。</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说,皇上还是很会享受生活的,在地暖一样的环境里给别人讲课,冷的问题是不存在了;当然除了站在大殿里面的王公贵族和数位三品以上大员,跪在外面听讲的国子监的各国学生就没这样的好运气了。</p> <p class="ql-block">遥远经典 近在眼前: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通天”建筑——明堂辟雍【东汉洛阳明堂、北魏平城明堂赏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四十九年 北京国子监辟雍(李乾朗手稿图)(李乾朗解释道:殿堂是正方形,而水池是圆形。这种建筑叫“辟雍”。“辟”是和氏璧,就是圆,而雍是水,有水岸的意思。)</p><p class="ql-block">“绿色国学”原创学术文丛 千古风华、文教圣地:国子监</p> <p class="ql-block">明朝国子监祭酒的名单包括以下人员:</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年)的国子监祭酒有两人,分别是吴起和张显宗。需要注意的是,当时还有另一位国子监祭酒程师周,但在同年七月,程师周因为担任太常寺寺丞而离职。</p><p class="ql-block">国子监司业方面,当时的职位由两位人士分别担任,分别是杨淞和张智。杨淞在七月因担任国子监学录而被罢官,而张智则在新任命为国子监丞之前被罢官。</p><p class="ql-block">国子监丞的职位在七月由王峻担任,但后来他转任山东济南府儒学训导,因此国子监丞的位置由另一人接替。</p> <p class="ql-block">大明国子监设于京师应天府(今南京)鸡笼山以南。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改称南京国子监,常代称以“南监”、“南雍”,与“北监”北京国子监并立。</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p><p class="ql-block">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p><p class="ql-block">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p><p class="ql-block">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p><p class="ql-block">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p><p class="ql-block">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4A景区一枚</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门</p> <p class="ql-block">标志的北京大妞</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东大街</p> <p class="ql-block">走访名优胡同</p> <p class="ql-block">原安定门位置</p> <p class="ql-block">成览街西口</p> <p class="ql-block">向西一公里,步行去鼓楼。</p> <p class="ql-block">宏恩观,全称清净宏恩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张旺胡同2、4号,豆腐池胡同21、23号、赵府街71号。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元元贞年间(1295年~1297年)建造的千佛寺旧址上进行改建而成。</p><p class="ql-block">宏恩寺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坐北朝南,南起豆腐池胡同,北至张旺胡同,由西路殿宇和东路僧房两部分组成,现尚存观门、帝君殿、大雄宝殿等单体文物建筑26座,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布局特征、形制特点、装饰艺术的重要实证。</p><p class="ql-block">2009年,宏恩观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1]。2021年8月19日,宏恩观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院内设老邮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从宏恩观门口向南看,通过一个小广场只能看到钟楼!</p> <p class="ql-block">老爷子们在钟楼边下象棋。</p> <p class="ql-block">绕过钟楼的围墙,就看到正南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钟楼,又称“北京钟鼓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临字9号,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鼓楼,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钟楼。</p><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钟楼是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包含北京鼓楼、北京钟楼两幢古建筑。北京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为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采用重檐歇山顶,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北京鼓楼、钟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京钟鼓楼(鼓楼、钟楼)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钟鼓楼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并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2019年11月,为了更好地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东城区政府的共同指导和推动下,启动了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2021年8月,展示工程正式开工,目前已完工,进入运行阶段。</p> <p class="ql-block">鼓楼展示工程始终坚持高位推动、专家护航,由梁思成先生关门弟子、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亲自领衔,将古老建筑与数字创意相结合,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出北京中轴线的庄严与浪漫。钟鼓楼所承载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时空观,让古老的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看鼓楼!</p> <p class="ql-block">著名胡同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澄清上闸(万宁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中段,前海(什刹海的一部分)与玉河故道相接之处,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兼具水利和交通功能。</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澄清上闸(万宁桥)</p><p class="ql-block">所属地区</p><p class="ql-block">北京市西城区</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重要价值保护措施TA说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闸桥所保存的历史构件及建筑形态反映了元代的建筑特征、工程技术特点和审美取向。现桥东、桥西各存有两只镇水兽,其中在桥东北护岸上的为元代石雕,颌下刻有“至元四年九月”题记,桥西设澄清上闸,闸槽和绞关石尚存。桥西恢复河道宽约20米、深约2.5米、长约60米,与什刹海前海水域相通;桥东恢复通惠河河道长约1000米。</p> <p class="ql-block">万宁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北京中轴线的交汇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是北京城内面积zui大、风貌保存zui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这里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地安门西大街进,绕前海、后海往鼓楼前大街,自地安门外大街出,依次可见:1郭沫若故居:原是和珅的一座花园,郭老晚年在这里度过。</p><p class="ql-block">2什刹海体校:看一眼冠军墙🏆,嚯,多少奥运冠军出自这里。</p><p class="ql-block">3⃣恭王府:原本是和珅的府邸,“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承载清代兴衰。</p><p class="ql-block">4⃣金丝套胡同:金丝套文化的传承地🎏,金丝套是一种金、银色彩的带状纺织物。</p><p class="ql-block">张伯驹潘素故居:拜访书画大家的纪念馆🖋,了解艺术人生百味。</p><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形似烟袋而得名,在清朝时主要经营烟具、装裱字画、贩卖古玩玉器等。这里有北京剪纸✂️、吹糖人、北京特色小吃,老北京的市井风情🍡。</p><p class="ql-block">7⃣钟鼓楼: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p><p class="ql-block">8⃣后门桥(万宁桥):忽必烈进出北京必经之桥。</p><p class="ql-block">9⃣张之洞故居:历史课本里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中枢重臣。</p><p class="ql-block">🥡美食推荐:姚记炒肝、南门涮肉等</p><p class="ql-block">穿行在胡同里,看过一个又一个四合院🕋,探索曾经的京城血脉,这里是一代又一代北京人的情感寄托,新旧文化交织碰撞。</p> <p class="ql-block">西海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北部(北京城区中轴线的西北部),与东城区接界。是古高梁河下游河道形成的洼地型湖泊。金称白莲潭,元称积水潭、海子,明逐渐称什刹海。什刹海的前海、后海,连同西海,面积约34万平方米。元代郭守敬建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直接沟通,什刹海成为元大都京杭大运河码头,漕运的终点。以后海北岸、东岸一带为全城重要繁华市区。历经明、清、民国,沧海桑田,几度盛衰。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十年建设,什刹海及周围地区已成为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京味浓郁、大众性强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胡同文化!</p> <p class="ql-block">京韵大鼓!</p> <p class="ql-block">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横跨在连接两海的细脖处,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p> <p class="ql-block">这可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也正是因为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旧燕京16景之一,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曾喻此处为“北京第一山水”。如今,银锭桥桥头东南处,立着一块由杨萱庭书“银锭观山”四字的巨石。当天我在“银锭观山”四字巨石边帮一家外地游客拍合影,听见身后一位老者对他的同伴认认真真介绍说:“传说晚清有个状元在一个秋天,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我拍完照回头一看,老者的同伴是个小学生,应该是他的孙辈。</p><p class="ql-block">关于银锭桥的“故事”众多,它也是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比如清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银锭桥是他每日进宫的必经之路,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曾在此桥下埋藏炸弹,欲谋刺载沣,因谋刺行踪被发觉而失败,银锭桥因此更为出名。当天我还看见两对新人先后在桥上拍婚纱照,不知道何时起,有人说是情侣如果携手走过银锭桥的话就会一生相知相守,也许就是因为老百姓非常喜爱银锭桥,于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美好愿望吧。</p><p class="ql-block">清代竹枝诗吟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赏荷花和品尝烤肉,也是来银锭桥必须要做的事儿,赏荷需要夏季前来,而烤肉如今四季都能来品尝,银锭桥边的烤肉季、庆云楼饭庄,可千万别错过。</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滑冰场2月4日停止营业了。</p> <p class="ql-block">始于1820年的老字号,庆云楼饭庄!</p> <p class="ql-block">穿过南锣鼓巷密集的人头顶部,可以看到远处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门前停放着豪车,显示着主人的派头!</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常来什刹海滑冰!(夏天来游泳)</p> <p class="ql-block">远观银锭桥</p> <p class="ql-block">小姑娘穿着清朝的服饰,招摇过市。</p> <p class="ql-block">写有什刹海的标志石头!</p> <p class="ql-block">什刹海荷花市场的这条大龙灯不错,还会眨眼,值得来看看!这一趟走下来2万多步,北海后门这里公交车还暂不停车,(向西后一站也不停靠,只能向东多走站上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