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山博物馆素以免费大展著称,不管从哪里引进、不管以前门票多贵,到了这里都是一律免费。 2023年底南博推出了以"对望与凝视"为主题的东京富士美术馆珍藏西方人物画展。本次展览分为"神圣光辉""王公贵族""女性群像""世间百态"四个章节,以"对望与凝视"主题为线索,时间作脉络,串联起从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文艺复兴,现代到当代各个时期的人物绘画及其风格特征,营造出一场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以下文字来源于展品说明)</p> <p class="ql-block">《芙罗拉》 16世纪后期</p><p class="ql-block">安布鲁瓦兹·杜伯瓦(1543-1614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芙罗拉是古罗马神话里的花神,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希腊神话中花神克洛里斯的化身。 在《芙罗拉》这幅画中,画中女性被描绘成一个半裸的女神,她的左臂下拿着一个花瓶,身边有4个随从。 散发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气息,点缀着精致的法国绘画的光泽美。</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p><p class="ql-block">17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西奥多.范.图尔登(1606-1669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根据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的故事绘制的作品。赫拉克勒斯杀死了他的朋友,因此被罚给吕狄亚女王翁法勒做奴隶。在服役中,他成了女王的情人。因为女王的宠爱,赫拉克勒斯克服了折磨他的疯狂,过上了平静的日子。画面中,位于一侧的翁法勒抚摸着坐在中间的赫拉克勒斯,而宫廷女官们则在一旁看着。女王翁法勒手拿象征着赫拉克勒斯猎杀狮子的狮皮和橄榄木棒,而旁边的赫拉克勒斯正拿着象征着女性力量的纺锤在纺纱。</p> <p class="ql-block">《里纳尔多和阿尔米达》</p><p class="ql-block">1650年代中期</p><p class="ql-block">尼古拉.米格纳德(1606-166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里纳尔多和阿尔米达是一对恋人,出现在意大利诗人托尔夸托.塔索16世纪末创作的史诗《耶路撒冷的解放》中。故事发生在11世纪末,当时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准备夺回耶路撒冷。阿尔米达是一位美丽的女巫,她奉命摧毁十字军,向十字军里的骑士里纳尔多发起挑战。然而,她的恨很快变成了爱,两人陷入了一场宿命般的爱情。在这幅画中,这对恋人与丘比特一起在幸福的小岛上休憩,人物在画中占据大部分空间。里纳尔多在阿尔米达的眼中发现了自己,阿尔米达的容颜则出现在里纳尔多手持的镜子里,每一个场景都让他们发现自己在被爱燃烧。背景中,两名骑士正从草 中探出头来,准备拯救被阿尔米达的爱情咒语所迷惑的同伴。</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大帝归还阿布德罗米诺被夺走的王位》</p><p class="ql-block">约1615-1617年</p><p class="ql-block">贝尔纳尔多.斯特罗齐(1581-1644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派遣使者归还阿布德罗米诺被掠夺王冠的场景。阿布德罗米诺当时被剥夺了王位,失去了领地,被迫像农民一样穷困潦倒地生活。归还王冠体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宽容、大度。作品以王冠为中心,主要人物呈对角线分布,因此构图十分稳定,并且每一位人物身上都能看到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面部表情。</p> <p class="ql-block">《亚伯拉罕接待天使》</p><p class="ql-block">17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杰拉德·德·莱雷西(1640/41-1711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该作品的主题是旧约圣经《创世记》的一幕场景。白天炎热的时候,100岁的亚伯拉罕坐在有橡树的帐篷入口处,受到主使者3名天使的访问,给他们洗脚,并提供食物,表示对他们的欢迎。天使们告诉亚伯拉罕:"他90岁的妻子莎拉生了他的孩子"。该作品中帐篷被凸显为气派宏伟的建筑,3位天使们手持象征引导的拐杖。在画面中央,年老的亚伯拉罕露出惊讶的表情并张开双手,表现出有些难以理解天使说的话的样子,而在画面右端门深处的黑暗中,他的妻子莎拉正在竖起耳朵倾听。</p> <p class="ql-block">《维纳斯的诞生》 约1732年</p><p class="ql-block">诺埃尔﹣尼古拉.科佩尔(1690-1734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科佩尔是洛可可风格的先驱,在美术史上被认为先于纳托瓦和布歇,是在洛可可风格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画家。他创作了许多取材于神话的美丽女性裸体画。这幅作品以洛可可式的感性,优雅地描绘了希腊罗马神话中登场的女神们。海之信使特里同吹响海螺,庆祝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海中的宁芙仙女也参加了这场华丽的仪式,她们年轻美丽的身影在波涛中飘荡。丘比特们在维纳斯的头顶飞舞,手持点燃爱情的火把,以及像女神一样美丽、芬芳、带刺的玫瑰。</p> <p class="ql-block">《朱庇特和忒提斯》</p><p class="ql-block">约1807-1825年</p><p class="ql-block">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根据《伊利亚特》的记载,在特洛伊被围困期间,阿喀琉斯就他与希腊军队总司令阿伽门农的冲突,派他的母亲忒提斯向朱庇特(希腊神话中的宙斯)请愿。忒提斯恳求朱庇特,让她的儿子在人间的战斗中获胜。在这幅作品中,朱庇特手持权杖,威严地坐在高耸入云的奥林匹斯山顶的宝座上。忒提斯在朱庇特面前行屈膝礼,伸出左手表示祈求,用手指抚摸朱庇特的胡须。右侧朱庇特的鹰和左侧他的妻子朱诺(希腊神话中的赫拉)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忒提斯。这幅画显示了安格尔年轻时想象力的广度,他试图将对男性的崇敬一崇高的男神、威严的姿势、强壮厚重的躯体,和对女性的崇敬﹣妖娆的女性形象、性感的姿势、裸体的白嫩肌肤等对立两极的元素,融合在一个主题中。</p> <p class="ql-block">《朱迪思》 约1872-1874年</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1796-1875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柯罗是19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尤其是他捕捉光线的方式,为印象派铺平了道路。在创作了许多风景画杰作之后,他在生命的最后15年开始创作肖像画。早期,他以肖像画的风格为家人和朋友等身边熟悉的人作画,但不久他就开始描绘神态静谧、置身于诗意,梦幻般氛围中的人物。朱迪思是犹太民族的爱国女杰,是西方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这幅《朱迪思》很好地展现了柯罗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夏》 1728年</p><p class="ql-block">雅各布.德·威特(1695-175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绘制于上部为拱形的特殊形状的画布上, 画中描绘的人物当中有三位女性,其中一位女性手持一大篮子的鲜花,由此推测她们就是"美惠三女神",分别代表花、欢乐和美。而右侧的男性手执顶端为松果形的特殊手杖"酒神杖",应该就是酒神巴克科斯的追随者萨堤尔。三女神和萨堤尔都是大自然丰收的化身。另外,在三位女神中,右侧女神脚边放着一捆小麦,中间女神手中的篮子装满了苹果、葡萄、西瓜等水果还有蔬菜,象征着迎来丰收的夏季。威特是一位创作了许多富含寓意的神话主题画作的画家,这幅作品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眉间略宽的脸部刻画也清晰地表现出他描绘女性的特点。在位于中间的女神脚边,还可以看到画家的签名" D . WIT . J 1728"和作品的年份。</p> <p class="ql-block">《男孩和仆从》 1570年代</p><p class="ql-block">保罗.委罗内塞(保罗.卡利亚里)和他的工作室(1528-1588年) 从木板上转移的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一名衣着优雅的贵族男孩,仿佛正在向我们迎面走来。站在旁边的见习骑士转过身来,和窗帘后面的男人交谈,脚下的一只灰色猎犬抬头望向谈话声方向。这幅画中玫瑰色和绿色的微妙和谐以及黄色的柔和明亮,是委罗内塞色彩运用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詹姆斯二世肖像》 17世纪</p><p class="ql-block">彼得.莱利(1618-168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作为继承安东尼·凡·戴克的肖像画家,彼得·莱利在17世纪中期的伦敦名声大噪。创作初期主要以风景画、宗教画、历史画为主,后来逐渐开始创作沿袭凡.戴克样式的肖像画作品,并作为国王和赞助人肖像画的专属画家声名远扬。1661年,莱利在英国王权复辟后被任命为首席御用宫廷画家。他创作了大量国王的肖像画作品,但一生中一直在画的是詹姆斯二世和他的首任妻子安妮·海德的肖像。在这幅肖像作品中,莱利一边保持了詹姆斯的优美姿态和威严气势,一边还捕捉到了他平静而凛然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汉尼拔的一生:未知场景》</p><p class="ql-block">(哈米尔卡在前往西班牙前准备祭品) 1731-1747年</p><p class="ql-block">克劳迪奥.弗朗切斯科.博蒙特(1694-176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汉尼拔是北非古国迦太基的统帅,画中他身着一袭红衣,未着盔甲,头盔被放置在画面的右下角。汉尼拔左手扶头,右手举杯,目光凝聚,似乎正在做战前思考。整个画面色彩鲜艳,艺术家将人物身上的衣衫和左侧的绿色布料描绘得飘扬飞逸,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戏剧效果。</p> <p class="ql-block">《汉尼拔的一生:汉尼拔在萨贡托战役前激励一名士兵,许诺给他奖赏》 1731-1747年</p><p class="ql-block">克劳迪奥.弗朗切斯科.博蒙特(1694-176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是萨贡托战役前的一个场景。汉尼拔身着一袭红色衣袍,头戴饰有彩色羽毛战盔,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他正在许诺给将士奖赏,左手指向远方城池,激励着他们勇往向前。公元前218年,汉尼拔袭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盟友,城邦萨贡托(今西班牙东部),引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1年)</p> <p class="ql-block">《汉尼拔的一生: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 1731-1747年</p><p class="ql-block">克劳迪奥.弗朗切斯科.博蒙特(1694-176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公 前218年﹣前201年)期间,汉尼拔出其不意,率领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意大利半岛北部向罗马发起进攻,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壮举之一。画作中的远景即是阿尔卑斯雪山,画面中,年轻的天才统帅汉尼拔身着一袭蓝袍,左手握着剑,正俯身向士兵讲述着作战安排。</p> <p class="ql-block">《让﹣奥克塔维·德·拉尔侯爵的肖像》 约1715年</p><p class="ql-block">亚森特·里戈(1659-174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亚森特.里戈从路易十四统治末期到路易十五时期,一直担任宫廷画师。《路易十四肖像》(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是其最广为人知的国王肖像画。让﹣奥克塔维·德·维拉尔侯爵是赫赫有名的法国元帅维拉尔公爵的兄弟,两人曾一起委托里戈画肖像画。里戈的绘画风格受到了伦勃朗的影响,画作的一大特色是其出色的写实性,甚至能从画中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本作中,侯爵身着长度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袖口处有繁复的翻边工艺。他抹着白色的发粉,梳理整齐的长发垂到后背。里戈不仅细腻地描绘了模特的外表,还尝试以高贵优雅的举止和富有表现力的情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本作的肖像充满了男性气概,神情桀骜,从中可以看出里戈的绘画风格。</p> <p class="ql-block">《阿玛利亚.冯.索尔穆斯﹣布朗菲尔斯肖像》 1629年</p><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1599-1641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是佛兰德斯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从22岁开始,他在意大利度过了6年时光,吸收了威尼斯画派 特别是提香·韦切利奥的绘画风格,绘制了为数众多的贵族肖像西,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幅作品是尼德兰奥兰治亲王夫人的肖像.她也是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的祖母。凡·戴克曾两次前往荷兰,在那里画了多幅奥兰治拿骚亲王弗雷德里克.亨德里克及其妻子阿玛利亚·冯·索尔穆斯﹣布朗菲尔斯的肖像西。本作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件成品。画中,宛若凝脂的贵妇人身着高雅的黑色礼服,肤色白皙,以棕色织锦挂帘为背景.在别致的色调中散发出凛然的光辉。弗雷德里克夫妻二人的成对肖像画一共有两组,本作原本藏于奥兰治拿骚家族,是两组当中完成度较高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安博堡侯爵夫人肖像》</p><p class="ql-block">1740年</p><p class="ql-block">让﹣马克.纳蒂埃(1685-176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乔弗兰夫人的女儿,菲尔特·安博堡侯爵夫人 的肖像画。画中,安博堡候爵夫人呈坐姿,身着白色连帽长袍,长袍领口、袖口镶有玫瑰色缎带,手持化妆舞会面具。从她胸前的位置,还可以看到内里有一件珍珠镶边的白色丝绸睡袍。这幅画以及纳蒂埃在此期间创作的其他力作,都充满风格的美感和细腻的感受力,展现了他作为肖像画家,以高雅和典型的洛可可风格描绘女性的才华。</p> <p class="ql-block">《路易十六的妹妹,法国公主伊丽莎白肖像》 1782年</p><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路易丝.维杰.勒布伦(1755-1842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路易丝.维杰.勒布伦是18世纪最著名的女性画家、师从让.巴蒂斯特.格勒兹,受其笔下多愁善感的女性画像的深刻影响,绘制了众多美妙绝伦、惹人喜爱的肖像。 在这幅作品中,公主身着紫罗兰色的丝绸礼服,内衬薄纱吊带衫,裙上系着浅蓝色丝绸大丝带和条纹腰带 她戴的大草帽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象征着当时贵族中盛行的田园情趣。</p> <p class="ql-block">《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肖像》 19世纪</p><p class="ql-block">路易丝.维杰·勒布伦(1755-1842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奥匈帝国的女皇玛丽亚·特蕾西娅最小的女儿,也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维杰.勒布伦深受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喜爱,被迎入凡尔赛宫担任王后的首席画师,为她绘制了多幅肖像画。据研究,这幅作品应该是以维杰·勒布伦的亲笔画为蓝本,由她的学生和丈夫的侄女,欧仁妮·特里皮耶·勒 弗兰克( 临摹而来。本作品所依据的原作是一幅半身肖像画,画中的王后身披斗篷,头戴用鸟羽装饰的红色天鹅绒无边帽和华丽的黑珍珠项链,据说是在19世纪20年代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一世画像》 19世纪初期</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热拉尔工作室(1770-1837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是拿破仑一世的肖像,他头戴月桂冠,身着加冕礼服,这是一件绯红长袍,以点缀着貂鼠尾部黑色毛发的白貂皮为内衬。皇帝理智的神情中透露出些许冷淡,但面孔被刻画得非常年轻,看起来仿佛就是一个年轻人。除了流畅的面部表情外,柔软、丰满、奢华的白貂毛皮的质感也完美地呈现了出来,从而让这幅肖像画的价值得到升华。</p> <p class="ql-block">《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 1805年</p><p class="ql-block">雅克﹣路易.大卫工作室(1748-1825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在第二次意大利战役中,拿破仑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并在1800年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在大卫绘制的众多拿破仑肖像中,这幅画最能体现拿破仑作为英雄的视觉形象。场景由拿破仑亲自选定,他指示画家表现他"骑在一匹烈马上时冷静、沉着的姿态"。皇帝的五官被理想化了 这主要是因为他拒绝花时间摆姿势供人绘画。因此,大卫不得不让他的儿子坐在梯子的顶端来捕捉这个姿势。不过,这幅画的服装是准确的,因为画家借到了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1800年)中穿过的制服。这幅画的原作收藏在马尔梅松城堡博物馆,而更大的版本收藏在欧洲的一些大型宫殿,包括法国凡尔赛宫、德国夏洛滕堡宫和奥地利美景宫。</p> <p class="ql-block">《着加冕长袍的拿破仑肖像》</p><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期</p><p class="ql-block">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工作室(1767-1824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本作是拿破仑的叔父,约瑟夫·费什红衣主教的藏品。画家精细地描绘了皇帝威严的目光,仿佛在眺望远方。他昂首挺胸,彰显着傲视群雄、运筹帷幄的自信与威严。毫无惧色的神情,展示了一代帝王的英姿与顽强意志。</p> <p class="ql-block">《拿破仑在蜡烛和月光下读信》</p><p class="ql-block">1810年</p><p class="ql-block">皮特罗·本维努蒂(1769-184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的是拿破仑在房间的灯下读信,窗台上有微弱的月光。他头戴双角帽,身着军装,腰间佩剑,让人联想到其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英姿。另外,从窗户看到的云间月亮也是这幅画的重点,营造出诗意般的氛围 从通过一个光源在整个画面上加上阴影,营造出立体感和神圣的紧张感,可以看出巴洛克绘画大师卡拉瓦乔和乔治.德.拉.图尔等人使用的传统明暗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普罗旺斯伯爵肖像》 1786年</p><p class="ql-block">安托万﹣弗朗索瓦·卡勒特(1741-1823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描绘的应当是路易十六的王弟,也就是后来成为路易十八的普罗旺斯伯爵。拿破仑创建的法兰西帝国覆灭之后,法国迎来了波旁王朝的复辟,路易十八再度登上了法国的王位。画面中,伯爵处于一个暗色调的空间里,他双颊丰满,下巴丰腴,身着闪闪发光的圣灵骑士团团长服。单手叉腰的姿势不禁让人联想到曾经辉煌一时的路易十四世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穆拉亲王的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835-1836年</p><p class="ql-block">埃米尔﹣让﹣霍勒斯.韦内特(1789-1863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若阿尚·穆拉是一位杰出的骑兵指挥官,他在1799年拿破仑埃及远征期间的阿布基尔战役中表现突出,声誉大振。拿破仑最小的妹妹卡罗琳·波拿巴对帅气的穆拉一见钟情,两人于1800年结婚。1804年拿破仑任命其为法国元帅,1805年授予其亲王头衔。1808年,穆拉成为了那不勒斯国王。这幅穆拉的肖像画,可能是霍勒斯·韦内特为了绘制1836年的巨幅油画《拿破仑阅兵》中的穆拉元帅形象,而作的预备稿。除了军装的设计外,其姿势和其他细节几乎与成品相同。此外,它在刻画锐利的眼神、双角帽和军装上的纹饰描绘等方面,甚至比官方的战争画更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罗马国王肖像》 约1811年</p><p class="ql-block">玛丽.弗朗索瓦斯·康斯坦斯·梅耶尔·拉·马丁尼埃(1775-182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可爱的肖像描绘的是刚出生不久的拿破仑唯一的儿子,罗马国王拿破仑二世。拿破仑曾打算将罗马作为法兰西帝国的第二首都,而拿破仑二世从出生起就是法兰西帝国亲王和罗马国王。 画中没有任何表现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物,椭圆形的画面十分有效地展现了婴儿亲切可爱的形象。胖乎乎的脸蛋、仿佛要说话的柔软双唇、适当卷曲的秀发,以及透露出一股聪明劲儿的明亮的双眸,这些都在细腻的色彩和巧妙的明暗对比中得以表现。</p> <p class="ql-block">《亨利四世,苏利和加布里埃尔·德斯特雷》 约1819年</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埃瓦里斯特·弗拉戈纳尔(1780-185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的是"拒绝"这一主题。画中人分别是波旁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四世、他的情妇加布里埃尔·德斯特雷以及亨利四世最为信任的心腹,宰相苏利。亨利四世对加布里埃尔·德斯特雷的行为感到愤怒,她把苏利当作侍从。国王将手放在苏利身上,呈现出庇护苏利的样态,他责备加布里埃尔道:"像你这样的情人我能轻易找到10个,但像他这样忠诚的仆人却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加布里埃尔将一只手放在胸前并坐下来,国王的话语深深地伤害了她的尊心,她快要晕倒了。弗拉戈纳尔通过国王挺拔的身姿和高高的蕾丝装饰领,凸显了国王脸上傲慢的神情,巧妙地表现了他打击加布里埃尔时的刻薄。茫然自失的加布里埃尔的身影,被放在作品中较低的位置,营造出戏剧性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贵妇人的肖像》 1818年</p><p class="ql-block">罗伯特.勒菲弗圈子里的画家(1755-183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非罗伯特.勒菲弗本人所作,而是其身边的画家效仿其风格而完成。在田园般的风景中,一位贵妇人正摆着姿势,她可能是拿破仑一世的妹妹卡罗琳.波拿巴.穆拉,若阿尚 穆拉的妻子,那不勒斯王后。这幅作品细致描绘了当时流行的印花棉布披肩、珊瑚饰品、蕾丝领等细节。这位贵妇人身着带有细微点状图案的白色日装和立领罩袍,蕾丝立领的设计让人联想到16世纪晚期的欧洲服装式样,与项链和手镯相配的珊瑚头饰则让人联想到古希腊。随手撩起的克什米尔羊绒披肩为整套服装增添了一丝随意的奢华感。手中握笔,象征着"思想开明"的新女性。总体给人留下了一个富有、有教养的理想女人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女子画像》 17世纪后半期</p><p class="ql-block">亚森特.里戈(1659-174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年岁渐长的丰腴贵妇人肖像,虽然并不十分光鲜亮丽,却散发着饱满的内在光芒。这幅作品展现了里戈独具一格的画风,他受到伦勃朗和凡·戴克的影响,形成了精于人物内在描写的出色写实表现力,和将人物大胆置于画面中心的构图能力。礼裙的橘红色与斗篷的靛青色产生了沉稳的补色对比,可以看出色彩的运用经过了精心设计,避免画面被平淡的氛围所支配。这幅画可谓是担任路易王朝宫廷画师的里戈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年轻女子画像》</p><p class="ql-block">17世纪后半期﹣18世纪初期</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德.拉吉利埃(1656-174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尼古拉·德.拉吉利埃与同时期的宫廷画家亚森特·里戈平分秋色。历史上拉吉利埃作为历史画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近年来作为肖像画家也逐渐得到认可与赞赏。尤其是以独创的华丽色彩和丰富的创造力,主要描绘了中层富裕阶级的肖像画。这幅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被认为是这些富人中的一员。她的衣服似乎是17世纪末流行的睡袍。发型也很独特,卷发披散在额前,这也是当时流行的发型。简化的棕色调背景下,披肩的红色、嘴唇和脸颊的胭脂红,为画面色调增添了华丽感。这种轻柔的女性肖像画,其散发出的优雅女性气息,预示着洛可可绘画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年轻女子画像》</p><p class="ql-block">18世纪后半期</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格勒兹工作室(1725-180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是面向右侧的一位年轻妇人四分之三的正面半身像。椭圆形的圆窗画框,强调了女性的温柔气质。她身穿色调柔和的淡粉色衣服,胸前系着透明纱质的条纹缎面围巾。紫色和黄色花朵样式的胸花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虽然隐隐约约地留下了一丝洛可可风格的痕迹,但这幅无名城市妇女的肖像描绘简明素朴,属于格勒兹的样式</p> <p class="ql-block">《女子画像》 1828年</p><p class="ql-block">路易丝·阿梅莉·罗格朗·德·圣﹣奥宾(179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作品中的人物是谁尚未可知,但推测应该是一位资产阶级女性。她身着黑色连衣裙,衬托出她乳白色而富有光泽的肌肤。珍珠手链和耳环这些并不过分华丽的配饰 则尽显女性的雅致品味。她的右手放在身前,优雅地拿着一块纯白的手帕,这一动作进一步烘托出她的高雅气质。</p> <p class="ql-block">《一位衣着时髦的女士肖像》</p><p class="ql-block">约1810年</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亨利·穆拉德(1769-185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坐在椅子上,微微地扭头,姿态慵懒,脸上带着探究的表情。房间里没有任何家具和装饰,蓝灰色的素色背景让画中人显得尤为突出。她身着白色薄棉制成的高腰连衣裙,叫做布袋装,这是拿破仑帝政时期的流行服饰。肩上披着的一条防寒用的披肩,加上被称为"美第奇式"的白色装饰性衣领,进一步衬托出她清秀的面孔。衣服袖口上的孔雀羽毛眼状刺绣也很有特色,这种服饰象征着1810年代的风格。珊瑚制成的发饰和项链是整套衣着的亮点,也为画面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哈罗德·威尔逊夫人肖像》</p><p class="ql-block">1897年</p><p class="ql-block">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萨金特持续为美国和英国的上层阶级创作肖像画,他的画风精致,人物性格鲜明。这幅画中,这位夫人身着一件当时作为女性的实用服装而逐渐成为固定款式的"罩衫” ,配以紫色腰带,简约的裙子和作为外套以毛皮装饰的披肩。19世纪末 新艺术风格盛行,使用紧身胸衣和束腰设计,勒紧腰部从而凸显人体自然曲线的着装,备受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丝绸沙发》</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米歇尔.戈尔迪贾尼(1830-190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创作于戈尔迪贾尼名声鼎沸之际,许多国家的上层人士,从贵族、政治家,到音乐家和演员,不断向他下肖像画订单。为了快速完成任务,他用照片作参考。但与呈现事物本来面目的摄影不同 他尽力弱化实物的缺陷,使画面描绘显得更有气质与格调。这些肖像画作品显示了他捕捉瞬间情感活动的天赋,能发现和传达人物的一丝表情之美,可见其创作才能。</p> <p class="ql-block">《少女的侧颜》 19世纪</p><p class="ql-block">让﹣雅克·亨纳(1829-1905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作品中,女性的黑发、眼睛周围的阴影和黑色外衣,与她的白色肌肤和白色里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女性人物的轮廓线条模糊,这是享纳晚年作品的特征。这种轮廓线的描绘运用了意大利绘画中的"晕涂法, 亨纳年轻时看到过并且受之影响。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亨纳仍在使用木板、画布和板材,创作如这幅作品一般许许多多的小型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面向左侧的女孩》 约1880年</p><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191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克里姆特18岁时的作品。沉稳的绿色调占主体的背景中,女孩眼睛的蓝色、嘴唇的红色以及胸前项链的闪亮白色,显得格外突出。虽然这只是克里姆特年轻时创作的一幅小画,但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后期绘画装饰风格的萌芽,因此显得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拿着曼陀林的女人》 1886年</p><p class="ql-block">恩赫尼奥.爱德华多.赞皮吉(1859-1944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赞皮吉是一位意大利画家,擅长风俗画。他以描绘家庭场景中的人物而闻名,是一位广受欢迎的风俗画家。本作以装饰华丽的壁毯为背景,描绘了穿着东方风格服装的女性。可以看出19世纪在欧洲各国广泛流行的东方主义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女孩与狗》 约1780年</p><p class="ql-block">约书亚.雷诺兹(1723-179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引人入胜的作品是雷诺兹晚期作品中典型的"花俏绘画",也是在该流派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杰作。少女的身份不详,但这幅作品在整个19世纪都以"女孩和狗"为题而广为人知。这幅以乡村风光为背景的女孩抱狗的大特写绘画,介于肖像画和风俗画之间,这表明雷诺兹在晚期摆脱了传统肖像画的经典技法,转而追求一种更自由、更平易近人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子》 20世纪初期</p><p class="ql-block">玛丽.洛朗桑(1883-195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玛丽.洛朗桑出生于法国巴黎。她在巴黎的安贝尔学院学习艺术,在广义上被归为巴黎画派。其作品一贯保持抒情细腻的特征。虽然洛朗桑通过与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以及毕加索的接触,经历了20世纪绘画革新的浪潮,但她的风格甜美、细腻、抒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人物手持玫瑰花的姿势在她的画作中很常见,而珍珠项链出现在她的画作中是在1929年以后。</p> <p class="ql-block">《田园音乐会》</p><p class="ql-block">17世纪后半期﹣18世纪初期</p><p class="ql-block">皮埃尔.贝尔吉恩(1652-170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田园,可以说是"乡村"或"朴素 "的意思。虽然标题是音乐会,但只有桌子右侧里面的三个人在演奏音乐,两个人拿着纸片唱歌,一个人站着用弓演奏乐器。唱歌的男人中有一个穿着带有宽大蕾丝衣领的服装,说不定是个特别人物。桌子右边的男子左手拿着笛子但没有吹,轻搭在身前女子的肩上,右手则向她递着酒杯。女子身着白衣,手里拿着一张纸,这通常表明她应该负责唱歌,但她却没有张嘴。一个拿着风车玩具的孩子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桌子的左侧,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女孩似乎是在调情互动,一位老妇人从桌子上方的小窗口伸出右臂,仿佛是在提醒和警告老头。</p> <p class="ql-block">《茅屋前的人们》 1772-1773年</p><p class="ql-block">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描绘的是黄昏时分的乡村景象。一家人聚集在乡间茅舍的门前,樵夫背着一捆木柴回家了。在这个充满抒情气氛的田园场景中,描绘了理想化的农民形象。每个人物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坐着的母亲抱着一个婴儿,让人联想到圣母和圣婴的形象。她在昏暗的场景中显得格外耀眼,就像聚光灯照在她身上一样,而她身边的孩子们则像是从柯勒乔创作的祭坛画中走出来的丘比特。强烈的晚霞透过树叶产生的光影效果,以及为了展现窗户上反射出的光线所使用的厚涂画法 进一步增强了画作的情感冲击力。这幅作品是庚斯博罗"花俏绘画"风格的体现,暮色中,田园风光里一家人的形象,在画面中被神圣化了。</p> <p class="ql-block">《播种者》 1851年</p><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 乳白色日本直纹纸石版画</p><p class="ql-block">米勒笔下的农民肩上扛着一袋种子,双腿裹着稻草取暖,大步走在黎明时分的山坡上,播种冬小麦。背景中,牛拉的耙子为播下的种子覆土。播种者占据的巨大画幅和戏剧性的姿势标志着米勒描绘农民生活的新方法,强调了农村劳动的尊严﹣﹣甚至是英雄主义。这种对播种 的尊崇,与法国大革命后,画作不久前的1848年,法国授予男性农业工人选举权相呼应。对于19世纪的观众来说,米勒粗犷而宽阔的画风让人联想到质朴的土地本身;一位评论家说,农民"似乎是用他播种的土地画出来的"。这一观点尤其引起了文森特·梵高的共鸣,他认为米勒是"为许多人打开视野的必不可少的现代画家"。</p> <p class="ql-block">《拾穗者》 1855-1856年</p><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 深棕色日本直纹纸蚀刻版画</p><p class="ql-block">这是米勒在绘画 前创作版画的典型例子。这幅版画的油画版本现藏于卢浮宫,它曾在1857年的沙龙展出,而几乎在一年前,画面的完美构图就已在这幅版画上完成了。背景的细节与油画略有不同,蚀刻版画中将丰收的场景置于更靠近前景地平线的位置,因此前景中三个人的关系相对紧密,油画版本中三人的疏离感被削弱着了。另外,中央的女 在版画中没有像在油画里那样带上袖套,因此构图上似乎缺少了一个的重音,让人感到美中不足,但这种遗憾的美也颇有趣味。</p> <p class="ql-block">《田园乐章》 1743年</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布歇从1742年左右开始,创作神话画与结合田园趣味相结合的小型作品。这些作品在森林和水边配以神话人物,以休憩和玩耍为主题,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氛围。这幅作品也是这一时期的神话主题田园风绘画的又一典范,描绘了希腊神话中出没于山林水泽的宁芙仙女,沉浸在牧羊人吹奏的横笛声中。与这幅画相对的《田园乐趣》中也描绘了男女在田园间休憩的牧歌式场景。当时法国上流阶层流行装扮成牧羊人或农民,享受田园嬉戏的乐趣,这些画作与这种时兴的消遣方式之间的关联也很有趣。</p> <p class="ql-block">《田园乐趣》 1743年</p><p class="ql-block">弗朗索瓦.布歇(1703-177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背对着我们坐着的男子右手拿着一根绳子,绳子连接着画面右侧深处的一张用来捕捉小鸟的网,然而,男子似乎被身旁的女子吸引了注意力。在网附近,胸口泛红的金翅雀和知更鸟等鸟儿们正在自由地玩耍嬉戏,这幅作品与《田园乐章》相对应,后者描绘的是年轻牧羊人与女子在田野间的甜言蜜语。</p> <p class="ql-block">《占卜师》 18世纪前半期</p><p class="ql-block">让﹣巴蒂斯特.佩特(1695-1736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佩特是同乡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的弟子,也是华托画作风格的模仿者。华托在雅宴画领域享有盛名。这幅画描绘了男男女女,聚集在森林中开拓的花园角落的柱子前,兴致勃勃地谈论爱情的场景。画面中间的女性穿着一件在18世纪上半叶流行的连衣裙,叫做"飞行裙"。这种连衣裙以背间的褶皱装饰为特色,在华托的众多作品中都出现过,因此也被称为"华托褶"。右边的远景中,一群男女正在休息,还可以看到一幢带塔楼的房子。 画中人物的安排和背景的描绘就像舞台和它的布景板一样,不免给人一种平淡单调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晚会之后》 1774年</p><p class="ql-block">路易.罗兰.特林奎斯(1745/46﹣约180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一群衣着华贵的女士正围绕着一位弹奏乐器的年轻女子放松享乐。浅蓝色和黄色的鲜艳色调,以及服装的光泽质感极具表现力,但这幅画的主旨,是通过女士们略显空洞、耽于享乐的表情和略显凌乱的服装,营造出晚会后的轻松氛围。与这幅画成对的作品收藏于慕尼黑的老绘画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新成员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p><p class="ql-block">阿图罗·里奇(1854-191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正如标题所示,描绘了一个家庭迎接新生儿的场景。坐在红色椅子上、靠在椅背上的女人可能是孩子的母亲。从侧面和后面对她说话的一男一女可能是她的父母。画作还捕捉到了一个瞬间:一名看似保姆的妇女抱着刚出生的婴儿,送到母亲面前。母亲刚生完孩子,从她的动作中也可以看出,她还不能剧烈活动。房间里挤满了前来分享这一幸福时刻的亲朋好友,门口处表情略显平静的可能是这位母亲的大女儿。很明显,在场的每个人都是上流阶层的贵族。从房间墙面的壁画以及上面的镜子和画作,摆放着的沙发、装饰桌案、餐具橱柜和餐桌,到餐桌上的餐具、蛋糕架以及装饰桌案上摆着的花瓶和烛台,无一不体现出18世纪风靡贵族社会的洛可可风格</p> <p class="ql-block">《梳妆》 1877年</p><p class="ql-block">朱尔斯·詹姆斯·鲁格隆(1841-188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一位身着亮粉色连衣裙的年轻贵妇在更衣室的镜子前梳妆。她大概正在为即将开始的晚会做准备。她手伸到下巴下面,正要系上发饰的绑带,这种发饰是已婚妇女穿正装时常用的。柜子上还放着手套和一瓶香水,营造出女性多少有些情绪高涨的热烈氛围。</p> <p class="ql-block">《堂·吉诃德在他的图书馆》</p><p class="ql-block">1824年</p><p class="ql-block">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取材自17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画中的场景其实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而是小说开头部分(第1-6章)的某种概括:深受骑士浪漫主义故事影响的堂吉诃德踏上了旅途,但最终被带回了家。地上散落着书籍和工具,似乎是骑士的武器和盔甲。他身后是村里的牧师、理发师尼古拉斯和女管家,他们担心他,把他的书烧掉了。堂吉诃德背对着身后的人物,眼神飘忽不定.似乎并不在意他们 左手不自然的动作似乎在试图将他的理性从身上剥离 在这幅近乎正方形的小画中,失去理智的堂吉诃德的内心世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妇人和孩子》 1904年</p><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1868-1940年)</p><p class="ql-block">纸本油画裱于木板</p><p class="ql-block">画中妇人是维亚尔的姐姐玛丽,2个孩子是她的女儿和儿子。玛丽是维亚尔一生的挚友、画家克尔﹣泽维尔.罗素的妻子,维亚尔经常去罗素的乡村宅邸,创作以他们一家为主题的画。在这幅画中,玛丽身着以棕色为主的简单轮廓连衣裙,而维亚尔的侄女安妮特则头戴白色帽子,身着红色条纹的衣服。这幅画是典型的维亚尔风格,描绘了日常生活中亲密而温和的主题,就像翻阅家庭相册时,看到的一张记录了家人在一起温馨美好瞬间的照片一样。</p> <p class="ql-block">《亚当·弗格森博士的画像》</p><p class="ql-block">18世纪后半期</p><p class="ql-block">亨利.雷伯恩(1756-182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画中的亚当.弗格森 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之一,与《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齐名。1759年,在大卫.休谟的鼓励下,弗格森成为了爱丁堡大学的教授。后来,他教授的道德哲学课程成为爱丁堡大学的热门课程,甚至有学生不远万里,从伦敦赶来听课。本作品所绘的弗格森身边,就摆放着一摞有关道德哲学的书籍。画面中,在狭小昏暗的房间里,一位学者端坐在赤红色的椅子上。在极致的明暗对比下,弗格森的风姿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由于版权问题,还有几幅画未能拍照。南山博物馆的大展值得大家去打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