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忏悔而不止于忏悔</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忏悔录》阅读笔记(二)</p><p class="ql-block"> 因为春节的喧嚣、嘈杂,《忏悔录》的阅读直到昨晚才完成上部。有几句后感。</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无法不佩服梭翁的勇气——这是公开的文字上面从没有人做到过的,如果用“空前”来形容的话,我想应该肯定不过分,即使便是用“绝后”,窃以为也不会有太大的争议。毕竟,谁人能有梭翁这样的忏悔?谁人能有这样的坦荡?谁人敢这样地示人呢?</p><p class="ql-block"> 其次,所谓“忏悔”,其实,仔细读来,认真思考,多方比较一下,鄙人也并不觉得有如外面所宣扬的那么深刻、思哲与济世。私以为,“忏悔”者,从上部来说,有些“忏”,但也仅详于少男的一点萌动的情思和悸动的心。可这种情思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俗话说得好:哪个少男不爱美?哪个少男不怀春?哪个少男不多情呢?哪怕是卢这个多愁敏感的少年见美爱美,甚至恋上“妈妈”般的瓦朗夫人,难道不是世上不少人的比较常见的一种情愫吗?况且,他也并没有说什么出格的话,做什么出格的举动。这有何可“悔”的呢?瓦朗夫人也是把少年当做一个小男孩来爱,少年也是把瓦朗夫人当做“妈妈”一样来依赖,来爱戴。当然,如果说梭翁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话,那我完全理解作者的反思,或者说是“忏悔”。这也使我想到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完美主义自律。但如果拿到普通人,普通情感,普通世俗来说,就没有什么必要夸大其词了吧?</p><p class="ql-block"> 最后,所谓“忏悔”,也可以理解为“批评”、“批判”,乃至可以说是“揭露”、“控诉”。批评那些自私、狭隘的个性,批判那些麻木、冷漠的灵魂,揭露那些腐朽、堕落的阴暗。如作者写到:</p><p class="ql-block"> ……这其实就像“园丁的狗”一般,尽管科尔维奇夫人很可爱,但他们夫妻不和,山外人的怪癖又使她对他毫无用处,于是,他便粗暴地对待她,两人只好分居。科尔维奇先生是个无耻小人,阴险毒辣,狡猾奸诈,因为树敌太多,自己也被撵走了……</p><p class="ql-block"> 后面还有不少这样的叙述与评论人物和事件。</p><p class="ql-block"> 记得年轻时读《忏悔录》时并没有留心这些,只是一味地死抠题目“忏悔”,觉得他也并没有忏悔什么,而且那时常常有种难以卒读的感觉。而现在重读这书,觉得年轻毕竟年轻,知识、阅历和思想都缺乏足够的储备,所以无法深入一点地去理解一个花甲作者的内心的忏悔。但这并不是说,年轻时就不可以或者不必要去读这黄钟大吕式的作品,恰恰相反,要多读,多涉猎,这也是在为今后的重读积累、沉淀。就像老夫这样,今天重读这《忏悔录》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内容上,还是思想上,还是精神上,不都是有全新的,更深刻一点的收获了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02.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