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靓丽的小镇名片——上冈人民剧场兴衰记

天辰紫藤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张靓丽的小镇名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上冈人民剧场兴衰记</b></p><p class="ql-block"> 原创 䨇華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提起上冈人民剧场,老一辈的盐阜乡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小戏园,到远近闻名的苏北剧院,曾经走向辉煌,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表彰,蝉联三届“江苏省明星剧场” 殊荣,她的传奇经历,给人们留下永久的美好记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是第一次走进上冈发电厂和小戏园。那是1957年,我父亲带着我到发电厂办事。在现在沧浪池的东边,我看到隆隆的机器,很好奇,忽然又听到锣鼓声,四处张望,发电厂沈叔叔说,带你去看戏,一转弯就到了。就是现在剧场的位置,至门前一看,惊呆了,只有一个小门,破旧的墙,茅草盖的顶,到场内一看全是泥地,木条凳子,光线昏暗,台上有两三盏汽油灯,条件十分简陋,观众也不多。这就是我童年记忆里的上冈剧场。这样破旧的小剧场,有时演出,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听说还有一次汽油灯将台上的幕布烧了起来,这样的环境实在是让人揪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60年代,由于政府的支持,在小戏园旧址上新扩大翻建,并请当时建湖书法名家臧卓先生,题写了“上冈剧场”四个字。虽然有了一个大框架,场内硬件设施还是未能改善,仍旧是固定的木条凳,但观众、演出场次明显增多,与以前相比是一大飞跃。再隔几年,购置了盐城街上大剧场换下来的二手翻板固定座椅,场内外进行了装修,上冈剧场初具规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70年代上冈镇首次进行了局部道路改造,将剧场门前直至北大桥的房屋拆除,开通了一条直线大道,剧场位置凸现。时值各地剧院、剧团陆续恢复组建(因文革期间文艺团体解散),影片、剧种资源不断增多。上冈剧场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在前十年基础上又上了个新台阶,单建湖县淮剧团《祥林嫂》剧目,一次连续演出74场,场场爆满,万人空巷。文化大繁荣给上冈剧场带来新的生机,也使小镇闻名遐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80年代,剧场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整体环境向好。放映机换上了比较先进的32毫米宽银幕固定座机,可承接各种大型团体演出,场内可容纳千名观众。1990年,上冈剧场更名为“人民剧场”,当时想求得名人墨宝,四处张罗未果。后因多种因素,就在电脑上模拟名家笔法,做了四个铜字,这就是现今的雕塑牌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紧随着精彩影片的上映,国家级、省级各类团体陆续登台,售票窗口人流涌动,争先恐后,有时一票难求,经常只能挂出“客满”的牌子。特别在春节期间,门前人山人海,交通拥塞,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一个正月营业收入就占全年40%左右。上冈剧场为丰富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极大贡献。剧场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表彰、蝉联三届“江苏省明星剧场” 殊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网络兴起,观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剧场经营经常门可罗雀,昔日风光不在,从一票难求,到门前冷落车马稀,再到上门推销。经营举步维艰,难以为继,最终于2010年黯然退场,完成了历史使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秋几十载,弹指一挥间。上冈剧场曾经是小镇的靓丽名片,也是共和国成长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更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字、图片:双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