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铁枝

阿朱

<p class="ql-block">  迎铁枝是福建部分地区民间庆祝新春佳节的一种传统方式。2024年农历初八初九,大田县三十九都七排众举行迎铁枝活动。所谓七排众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一二保两个村庄七个姓氏的百姓,由于历史变迁和迁徙,目前两个村仍有八个姓氏,但依然延用七排众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迎铁枝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佛教活动,以前人们要提前三天戒荤吃斋,现在的人思想开放,直到迎铁枝的头天晚饭过后才沐浴吃斋。如果说以前主打的是虔诚,那现在主打的就是一个参与。如果有外地去的客人,头天晚上没有沐浴吃斋怎么办?那也问题不大,抽两张宣纸点燃,从头到脚用烟火熏一遍即可,老话说“心诚则灵”。</p><p class="ql-block"> 迎铁枝的队伍由火铳开路,火铳队员们经过精挑细选,有胆有识、粗中有细的勇士们才有资格成为其中的一员,个个全副武装。他们手拿火铳,腰背火药,铁枝队伍启动以及每到一个路口就来上一铳,那声响惊天地泣鬼神。</p><p class="ql-block"> 火铳队后面是彩旗队、军乐队、腰鼓队等。紧随这些队伍后面的,是七排众各姓氏的队伍。每个姓氏都是红旗带队,锣鼓开路,此时“铁枝”“鼓城”才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七排众的“铁枝”“鼓城”后面才是列为真仙菩萨,道士一边做法,一边紧随整支队伍,还有几只黑狮游离其中。一般情况下,一个姓氏一架“铁枝”“鼓城”,大的姓氏单独搞两支队伍,较小的姓氏两姓合作组成一支队伍。</p><p class="ql-block"> 七排众迎的是钟灵亭的神仙。钟灵亭供奉的是马氏真仙,起源于永安百丈岩的马氏仙姑庙,按照当地的方言,称之为“仙马”。方言“马”与“婆”同音,很多人往往将“仙马”误认为“仙婆”或者“仙嬷”。关于“仙马”的传说,在福建各地略有差别,这不影响人们对她的信仰和崇拜,故而不必过于纠结。</p><p class="ql-block"> 圣火</p><p class="ql-block"> 诸如奥运会到希腊去迎接圣火,迎佛之前要将迎接圣火。如果要回圣地接圣火,要提前好几天去,奥运之火用的是火炬传递,迎佛用的是灯笼。以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人们没有那个财力物力和精力去圣地迎接圣火。于是就请道士在岭头亭,三十九都的北大门,遥望远方,通过道士的法术将圣火接回来,送到指定的地点,与诸佛一起游行。钟灵亭的马氏真仙起源于永安百丈岩,距离相对较短、交通便利,一般都是迎铁枝的当天凌晨由七排众理事会指派专人赶赴百丈岩迎接圣火。</p><p class="ql-block"> 铁枝</p><p class="ql-block"> 铁枝是由轿脚、铁枝、轿椅组成。轿脚与普通轿子的底部并无太大的区别,中间通过一根铁枝联系轿椅,所谓轿椅就是铁枝上与其垂直的一根开叉,开叉上坐着的是十来岁的男童。这是整座铁枝的灵魂所在。每个铁枝上都有一个男童都被装扮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男童或手持鲜花,或手持摇扇,亦或是各类武器端坐于花丛中。一笑一颦、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十分可爱。如今出于安全考虑用玩偶替代了男童,则缺少了一分灵性。</p><p class="ql-block"> 一根铁棍坐一天,换谁都坐不住,何况只是个十来岁的孩童。于是,只能用丝带将孩子绑在铁枝上。为了让孩子在铁枝上保持良好的心情,又因为其所代表的神圣。在迎铁枝期间,孩子父母全程陪同,对其有求必应。孩子在铁枝上可谓呼风唤雨,要啥有啥,风光无限。</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神气。为了减少孩子在游行期间上厕所的次数,免去上上下下的麻烦,维护其装扮人物的庄严。被选中的孩子头天就开始减少食量和饮水。凌晨,当其他孩子还在睡梦中时,男童就被父母亲叫醒,化妆、上轿。在铁枝上,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只能由孩子默默承受。孩子们只能强颜欢笑,有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这份苦差,在铁枝上默默流泪。游行一般都要两到三天,夜间游行暂停,男童必须由父母接回家,现在有车子接送方便了许多,以前只能由父母背着徒步回家。回到家中双脚不得着地,哪怕是上厕所也只能有父母背去,更不要说下地玩耍了。幸好,被绑在轿上辛苦一天,倒头就睡。对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煎熬。</p><p class="ql-block"> 轿脚和孩子之间只有一根铁枝连接,孩子身体重量较大,造成头重脚轻,铁枝容易侧翻。为了加大底座的重量,轿子里要放上几块石磨或者沙袋。抬铁枝的轿夫可是个体力活。现在换成玩偶就轻松很多。</p><p class="ql-block"> “鼓城”做为“铁枝”的附属紧随其后,一般是装扮成“城堡”之类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锣鼓</p><p class="ql-block"> 每个姓氏的方阵里除了红旗队、铁枝、鼓城,还必须配备一支传统的“锣鼓队”。锣鼓队,一般由唢呐、鼓、钟、锣、大小铲、咚咚(拟声)等乐器组成。所谓“打鼓听鼓声”,敲鼓的相当于锣鼓队的总指挥,要有一定的功力。鼓声响起后,唢呐随之而起,而后各种乐器踩着鼓点演奏起来。锣鼓队演奏的都是传统的曲目,这些曲目都是口口相传,通过实践演奏代代相传。据说,流传至今的大概有6首曲目。我所在的家族分支就是负责锣鼓的,小时候也曾多次参与敲锣打鼓。为了筹备今年的迎铁枝,除夕晚上就开始排练。今年,我虽然没有参与,但是初一到初七,每天晚上都被“宫商角徵羽”所包围,以至于上班后坐在办公室里,脑海里回荡的还是叔叔鼓着两个腮帮子吹唢呐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黑狮</p><p class="ql-block"> 打黑狮是迎铁枝盛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黑狮队伍庞大,往往需要二三十人根据各自的分工轮流上场。黑狮队伍由舞狮、打狮、狮鬼、敲狮鼓等组成。负责舞狮的需要两人,一人负责狮头,一人负责狮尾,两人配合做出各种动作。边上有人负责敲打狮鼓和钟,在鼓、钟声中,扮演打狮的武林侠士手持十八般武器,轮流上阵,直到将黑狮制服。打狮过程中伴随着“吼吼”“哈哈”的叫声以壮声势。打黑狮中,狮鬼往往会给人印象深刻,他头戴巨大的头套面具,一手持一把破竹扇,一手持竹筅。狮鬼的扮相搞怪、滑稽,深受人们喜欢。很多扮演狮鬼的人名字被加上狮鬼二字,比如“狮鬼江”等,以示尊重。我有位小友是吴氏打狮人,他面容俊朗,长相帅气;手持双刀,踩着鼓点;动作连贯到位,刚柔并济,英姿飒爽,给围观的群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贡筵</p><p class="ql-block"> 铁枝队伍所过之处,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口点燃一炷香,朝着菩萨经过的方位拜三拜,燃放鞭炮和烟花,那场面鞭炮齐响,烟花闪耀。除了在家迎菩萨,每个姓氏都会在人主公或者空旷的地方摆贡筵敬菩萨。</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对摆贡筵的积极性很高,巴不得将家中所有好吃的搬到贡台上。为了避免贡品重复且杂乱无章,更合理分配贡品,家族里一般由氏大人们确定贡品的品种和数量,采取抽签的方式,谁抽到什么贡品就摆什么。迎仙马是吃素,贡品无非米粿、糍粑、粽子以及各类水果、甜点。抽到贡品的人欢天喜地回去准备贡品。贡品层层累加,被装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装扮好的贡品搬到贡台,由氏大人统一合理摆放,各种贡品平地起高楼,一时间龙飞凤舞好不壮观。提醒前去参观的游客们,贡筵是非常值得参观,绝不可错失。</p><p class="ql-block"> 公益</p><p class="ql-block"> 游行期间,中午有一个短暂的用餐时间。各姓氏由当年“做头”的人家组织做好午饭,派专人送到预约的用餐地点。为了方便,大部分家族都是做糯米团。新出锅的糯米饭加上经过炒制的红豆,用木质的米粿槌轻轻搓揉几下,再将其揉成团。制作简单,便于携带。送到指定地点后,供应给游行队伍享用,不管是自家参与游行的人员,还是围观的群众,只要愿意吃,管够管饱。</p><p class="ql-block"> 游行队伍经过的商家和房主们,为了祈求平安,也纷纷出来做公益。早年间,他们泡上一大桶茶水,边上放几个水杯,供往来人员解渴。如今,经济条件大幅度提升,他们就摆放矿泉水、水果等等,随取随用。这种时候,大家千万不要客气,尽管敞开肚子放开吃,你吃得越多,主家越开心。&nbsp;</p><p class="ql-block"> 这些热心的主家们还会邀请打黑狮队到店铺里或者家里,打上一场黑狮驱灾辟邪,保家庭平安,人丁兴旺,生意兴隆。打完后,奉上一个小红包,五十一百不少,三百五百不多,诚意不能以金钱衡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