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培田古村

周囯祥

<p class="ql-block">  在闽西连城县的大山里,有一座古朴幽静的古村落,它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块狭长且又较为开阔平坦的地带上,一条溪河呈外弧形蜿蜒穿过,把房屋和田野分开,是“枕山、环水、面屏”的好风水地带,古建筑众多且保护完好,文化底蕴深厚,这个村就是培田古村。</p> <p class="ql-block">  来到培田古村,一眼便看到村南口有座高耸的三门四柱五楼石牌坊, 就知道这个村不简单,走近细看是“恩荣”牌坊,像是进村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这座牌坊是光绪皇帝为表彰御前侍卫、武将军吴拔祯而建的忠正牌坊。</p> <p class="ql-block">  南宋末年,抗元名相文天祥的部将傅正先的后代在培田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元至正四年(1344年),为避战乱,吴姓开基之祖吴八四郎,由浙江辗转迁往培田,开创了闽西客家吴姓一脉。</p> <p class="ql-block">  培田古村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祖祠、六家书院、三座庵、二座庙、二座跨街牌坊、一条千米古街、五条巷道、两条穿村水圳,构成了紧密有序、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培田古村全部姓吴,所以也被称为吴家坊。培田古时设驿站,一条官道擦村而过,将培田与长汀、连城相连。</p> <p class="ql-block">  培田古村的建筑,与土楼一道形成客家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如果说客家土楼是碉堡,封闭坚固,那么培田它就是南方庄园,优雅豪放。其建筑设计精巧,样式独特,继承了中原古建筑文化精髓,融入了客家鲜明工匠的创造性构思,是明清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所以也被称为“福建民居第一村”“民间故宫”。</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他以商助学,出资修建学堂,支助贫困孩子上学,赢得人们的尊敬。村北口的“圣旨”牌坊就是光绪皇帝对昭武大夫吴昌同“乐善好施”功德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的面积是全村最大的,有6900多平方米,远不止九厅十八井,它有18个厅堂,24个天井,72个房间。</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雨坪的通花漏窗,颜色十分鲜艳。</p> <p class="ql-block">  珍贵的老牌匾。</p> <p class="ql-block">  梁花、枋花幅幅藏典故,呈吉祥。</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建筑。布局合理,工艺精湛。九厅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十八井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p> <p class="ql-block">  都阃府,就是四品武官的府第,他的主人是村口牌坊的建造者御前四品蓝翎侍卫吴拨祯。都阃府是其祖上的房产,规模虽小却很精致,可惜在1994年毁于大火,只剩下基石。</p> <p class="ql-block">  都阃府虽被烧毁,但留下两样珍宝,一是门口的两根石龙旗,顶塑笔峰,斗树龙旗,威武挺拔,直插云天,展现主人显赫身份。</p> <p class="ql-block">  二是前庭院(也称雨坪)中用各式河卵石精铺而成的“鹤鹿同春图”,图中无论是鹤是鹿是松,都形神毕肖,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  衍庆堂,在都阃府旁边,是培田现存最老的屋宇,建于明成化年间,是培田六世祖尚义大夫郭隆公所建,后几经扩建成培田吴氏总宗祠,堂号“衍庆”,训示商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p> <p class="ql-block">  衍庆堂融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和客家文化内涵于一体,是保存较完整的典型明代建筑。门外雨坪有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  中间有“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弘扬儒家理学,还挂有家训、家法、族规等。</p> <p class="ql-block">  雨坪中有个卵石拼的麻花形图案,一时没注意,后听导游解说,据说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模仿这个图形创作的,她也是据说。</p> <p class="ql-block">  每一座古村落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培田的千米古街曾经也是繁华的商业街道。走在这条石板和鹅卵石铺砌、夹于老宅中间的古街上,仿佛穿越时光的长河,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历史的感悟,留下深深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古街中发现一家红色记忆陈列馆,有感亲切和好奇,在其他景区很难看见,自然要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主人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收集了上世纪印制、出版的毛主席像章、画像、语录等,满屋都是,很是独特,既是历史记忆,又是红色教育,对我们这代老人独有情钟。</p> <p class="ql-block">  工坊门楼。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专为建造“大夫第”工匠提供住处而建的房子。当时承建“大夫第”的能工巧匠为显示其独特的建筑创意和高超的技术,建造了此门楼。门楼飞塑装饰精致,依地势而造,传承古村落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客家建筑风格,形成培田最具特色的门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在偏僻的山村,能为工匠们修建住房也是很不容易的,虽为工匠们住宿,但也不能马虎,其天井的一堵砖雕的通花漏窗就十分精细。</p> <p class="ql-block">  容膝居,培田还有女子学校“龙膝居”,是女子学习文化、女红、礼仪的场所,容膝居房间不大,三开间,中间是用来讲课的厅堂,反映培田村的客家人对妇女的教育也相当重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成设了一些婴幼儿的手工衣帽等,反映客家妇女手工艺的精巧。</p> <p class="ql-block">  进士第,又称“务本堂”。是培田保存最完好的一幢民宅,是武进士吴拔祯的祖屋,大门为三合门,寓“天时、地利、人和”之意。“进士第”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入居后,吴拔祯中举人、进士, 故称“进士第”。</p> <p class="ql-block">  门堂高悬“进士第”金匾,门厅后的庭院精致雅洁,颇具文人雅士品茶赏画、琴诗之风骨。</p> <p class="ql-block">  中厅天井保存武进士学艺练武时的练武石,重300多斤,上刻吴拔祯制。</p> <p class="ql-block">  “进士第”曾是培田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刘少奇、彭德怀、滕代远等曾在此指挥过朋口战役。</p> <p class="ql-block">  古村的水圳汇集雨水,从不堵塞,沿街巷缓缓流入水塘,而且水质比较清澈。</p> <p class="ql-block">  久公祠,是奉直大夫吴九同的公祠,也称“敬承堂”,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其联曰“敬祖敦三礼,承先溯一支”,久公祠为三开间两进布局,大门前有一廊庑,建双重门槛,外门槛立四根石柱,两方两园,方柱上刻“祖训书墙牖,家声继蕙兰”,表达了客家人尊祖敬宗、光耀门庭的愿望。内门槛是木门槛,设大门。门槛上方的五重斗拱精妙绝伦,有大唐遗风,这种双重门槛的设计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  衡公祠,在久公祠对面,外观与其类似,五重斗拱,飞檐翘角,门庐的斗拱上绘有三国故事,现存“空城计”“张松献图”等四幅漆画,历三百余年而经久不退,图案线条清晰,人物栩栩如生。是裔孙为奉祀先祖吴衡三而建,其后裔文武竟秀,很多人下南洋定居,取得较大发展。</p> <p class="ql-block">  古街的中部有一条三岔路口,感觉是“最美转角”。</p> <p class="ql-block">  春天到了,桃李竞相开放。</p> <p class="ql-block">  吴家大院,始建清末,原本叫“灼其堂”,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结构的建筑风格,纵深六个院落,现更名改为民宿,环境优雅,晚上坐在厅堂喝茶聊天,别有一番情调。</p> <p class="ql-block">  吴家大院是一座由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庭院相结合的民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进两层,凝重端庄与轻巧含蓄相结合,南北文化体现在建筑当中。</p> <p class="ql-block">  “灼其堂”主人吴华年的四子吴乃青是周恩来留法同窗,译《马克克生平及其著作》。</p> <p class="ql-block">  培田人牢记“求神不如求祖”的客家人祖训,耕读为本,乐善好施,兴办学堂,培养了秀才191人,19人入仕,官到五品5人,最高达三品,成就了一代代的贤人名士,影响着古人今人。</p> <p class="ql-block">  古街与各巷道相通,此条巷子节日有装饰便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官厅,原称“大屋”,为吴氏接待过往官员而称。建于清康熙年间,坐西朝东,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木结构。占地面积5900平方米,为“九厅十八井”经典建筑。前设月塘、内外雨坪宽阔,为武官下马、文官落轿接待而没。门外有石鼓、石狮各一对,一对青石龙旗高耸。</p> <p class="ql-block">  “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中轴线上依次为外雨坪、门楼、内雨坪、下厅、天井、中厅、天井、上厅、后楼。内门额横书“斗山並峙”,内雨坪有旗抨石一对。</p> <p class="ql-block">  官厅集政、经、教、居于一体,是吴氏宗族接待官员、商客之所。官厅规模宏大,三直五进, 有11个厅堂、32个天井和院落,整体端庄典雅。</p> <p class="ql-block">  文魁、武魁匾额。</p> <p class="ql-block">  圣旨</p> <p class="ql-block">  正厅天井接甬道,左右窗屏、雀替、梁花雕刻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厅内保存八扇缕空浮雕窗。</p> <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6日,红军北上抗日军事部署会议在官厅召开,会后红七军团在军团长寻淮洲的率领下,高举中央苏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义旗,整军团建制北上抗日。所以培田是红七团北上抗日的出发地。9月农历中秋节前,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聂荣臻、林彪、罗荣恒、谭震林、罗炳辉等军团首长又在这里召开松毛岭战役前重要军事会议,会议持继一天两夜。</p> <p class="ql-block">  文武庙。从前它是关帝庙,只有一层,用来祭奉武帝关公。直到乾隆年间才改成如今的两层文武庙,文武同庙是极为少见的,而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才促进了文武庙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培田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没有喧闹,只有宁静,且风光秀丽,文底深厚,民风古朴,是爱好古村者漫游细品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