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松和他的灵动课堂》有感

春日阳光

<p class="ql-block">  寒假读一本好书,读什么好呢?也许是职业使然,思虑一番,我决定再读《杨松和他的灵动课堂》。</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成长篇、教育主张和成果篇。成长篇是杨老师对自己成长之路的回忆,在教学生涯上,他通过自己的天赋、努力和恩师的帮助,不断创新课堂教学风格,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科代表。这本书的第二个部分——教育主张,是杨老师执教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他的职业信仰,他主要总结了十二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第三部分的成果篇则是经验的呈现实体。</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我更钟情于第三部分成果篇,杨老师鼓励老师们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做有针对性的调整,让课堂灵动起来。《确定位置》这堂课,杨松老师让我真正见识了灵动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一次外出讲课,同样执教《确定位置》,杨老师抛出问题“谁愿意和杨老师交朋友?”以往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大声地说愿意。谁料到,那一次,还是这个问题,一个学生“砰”地一下就站起来说:“我才不愿意和你交朋友咧。”当时,杨松懵了一秒钟,立马回应道:“你太了不起了,敢于发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声音,首先我尊重你的选择,其次,我非常赞赏你,我也表达下自己的意愿,我特别喜欢敢于挑战的学生。这样吧,你再考虑考虑,能否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跟你交朋友好吗?”杨松就这样化解了尴尬,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他就有意无意地把表现的机会给这个孩子,与他拉近距离。并且在最后一个环节,杨老师说了一个不完整的数对(3,__),问同学们谁是他的好朋友。这时,那位特别的学生又“砰”一下站起来,说:“我是杨老师的好朋友!。”这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说的数对是第三组,为什么你就站起来了呢?”他发问道。“因为你没有说第三组的哪一个,那说明第三组的学生都是杨老师的好朋友。”说完,他将身旁的同学一个个像“拔萝卜”似地拉起来,现场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杨松老师的应变能力,让这堂课亮点纷呈,精彩连连,也让我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的阅读,比较感性,有了比赛经历,对杨老师成长篇中的描述有了感同身受。“天赋、机遇和努力三者缺一不可,我很庆幸我有这样的机遇,能遇到我的两位恩师。”杨老师在成长篇中如是说。第一次读杨老师和他的恩师的故事,我满眼羡慕,如今再读,我很庆幸,和杨老师一样,成长路上我也遇到了给予我很大帮助让我快速成长的两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  懂得感恩,善于抓住机遇,且敢于努力拼搏;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情真、意实,杨老师用他的热忱对待每一堂课,以及每一个学生。也因此,他获得了多方的认可与肯定,也收获了他该得的荣誉。杨老师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总被外界称为教育界的天才。</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读杨老师的事迹,当时的我除了羡慕,就是觉得上好一堂课需要天赋,我能行吗?这几年,我一直在探寻我能展现的一堂好的数学课堂是什么样的?闭门造车好几年总不如意,转机出现在2021年,学校举行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比赛,拿到课题,我通宵达旦备课,当我兴冲冲地把我的教学设计拿给姐姐和姐夫把把关时,却被他们批得一无是处,那一刻,我是多么的崩溃,那种沮丧和绝望至今还清晰得很,短时间内,重新备课,重写设计,我怕自己记不住呀,真不想改动了,在姐姐和姐夫的坚持下,我连夜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再次请教两位老师,家就是课堂,白墙就是黑板,两位老师的合作演示加上用心揣摩过教参和课本,我很快适应了新设计,最终的课堂呈现获得听课老师的一致肯定,那一次的经历打开了我对数学课堂的全新认识,得遇良师,三生有幸。</p><p class="ql-block"> 热爱是所有理由和答案,所谓天赋无非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再读《杨松和他的灵动课堂》我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他头上的光环,更多的是他成长之路中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教育远没有我们想象的简单,需要投入的精力还需更多更多。从教25年,用心去钻研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是从教十五年后,虽然有点迟,但一切都还来得及,再读《杨松和他的灵动课堂》让我对教育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向杨松老师学习,新的一年,继续研中学,学中思,思中悟!</p> <p class="ql-block">永和中心小学 陈莉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