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与总结交通大学西迁精神的校史情缘

金秋诗社

<p class="ql-block"> <b>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从事科学哲学与科技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大家知道,晚清时期国家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尤其是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侵占台湾,宣告洋务运动失败。中国一批志士仁人,开始将科技救国、科教兴国思想意思付诸于亲身实践。交通大学(南洋公学)的前身于1896年3月筹备,1897年4月8日正式招生开学,作为最早的民办大学,不仅比官办的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办学早,而且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科技(理工科)型的大学。</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无疑交通大学的办学历程与成就就是最重要的典型与范例,当然,首先应该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在兼任高教所副所长期间,2002年11月我独立完成并出版了87万字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895-1949(陕西人民出版社)》。全书收录珍稀历史图片48幅共32页,附有《校名沿革及历任校长名录表》、《学校院系设置与沿革概览表》、《历任校长简历》等。第一次大胆尝试以“纪事”体或“通鉴”体形式,纲罗放佚,董理残篇,将目前所能看到的1895年至1949年间有关交大校史之文献,通过钩稽考证、整理编次,采取按时代先后顺序、如实摘要的方法,汇编了南洋公学-交通大学长达54年的历史信息。</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895-1949》(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896-1949)》日前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早在2003年,学校便酝酿建一所永久性的纪念馆——交通大学西迁历史纪念馆。2004年1月,学校任命我为档案馆馆长,要求档案馆承建西迁馆,馆长负责完成西迁馆建馆论证、施工、布展、评审、展出等全过程的工作。其重中之重,就是要拿出高质量的布展内容。此时交大西迁已近50年,来龙去脉,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梳理,所以我一边编写布展内容,一边编写《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50-1978》,通过不断发现与梳理历史资料编写年谱,反过来不断修改完善西迁馆的展览内容。</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3月,独立完成了10万字的《关于西迁纪念馆展览内容的说明与注释》(曾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三次讨论与评审,对入展内容、人物、事件、表格、评价等进行了把关)。《说明与注释》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串联起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在各专题背景介绍的基础上,对近千张照片(展品),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与注释,以期图文并茂,无须讲解而参观者自明。除前言、结语部分外,文字性脚本构建的14个专题是:(1)由动议“全部西迁”到“主体西迁”、分别建校,(2)日新月异的校园建设,(3)学校大搬迁,(4)上级领导的关怀与期望,(5)大力支援地方工农业生产,(6)组织机构与系科设置,(7)教学与科研,(8)人才培养,(9)名师荟萃,(10)党政管理与服务,(11)校办工厂与实验室,(12)校园文化与社会活动,(13)国际文化交流,(14)西迁光荣榜。为了方便讲解员对外国友人宣讲,还请外语学院杨瑞英教授将精简版的《说明与注释》,全部翻译成英文。</b></p><p class="ql-block"><b>  西迁馆利用始建于1956年的老校医院北楼,目的是保留学校为数不多的老建筑,且可使老校友旧地重游、触景生情。西迁馆展览面积为800平方米,此外南楼溯源馆展览面积为300平方米,还有露天展棚一座,大约400平方米,用来展示当年由上海迁来的一些大型设备。2006年4月8日,在建校110周年暨迁校50周年之际,西迁馆正式对外开放。自开馆以来,源源不断地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宾客以及校内的广大师生员工,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2006年4月8日西迁馆开馆前夕郑南宁校长与档案馆部分工作人员合影</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2006年3月,在《高等教育研究学报》第1期独著发表《从交大西迁历程看西迁精神》一文,这是国家学术期刊数据库第一篇可检索到的关于研究交大西迁详实历史与意义的学术论文。</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从交大西迁历程看西迁精神》(《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第1期)</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2008年4月,独著《交通大学(西安)百年电气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简史》(百年回眸——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100周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篇共9万字。包括7个部分:</b></p><p class="ql-block"><b>一、晚清办学起步时期(1896~1911)(南洋公学—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时期);二、民国前期的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1912~1937);三、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的交通大学(1938.1~1949.6);四、院系调整与交通大学迁校时期(1949.6~1959.9);五、定名西安交通大学后的第一个发展时期(1959.10~1966.5);五、定名西安交通大学后的第一个发展时期(1959.10~1966.5);六、“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6~1976.10);七、拨乱反正与恢复发展时期(1976.10~1985);八、国家重点建设与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1986~2007)。</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交通大学(西安)百年电气工程高等教育发展简史》(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2008年4月,独著《彭康年谱》(《彭康纪念文集》)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彭康年谱》共8.3文字,包括8个部分:一、青少年时期(1901~1927);二、创造社时期(1928.1~1930.4);三、坐牢时期(1930.5~1937.8);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37.9~1948);五、建国初期(1949~1953.7);六、交通大学时期(1953.7~1959.9);七、西安交通大学与文革时期(1959.9~1968.3);八、落实政策与恢复名誉时期(1973.9~1978.6)。</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彭康年谱》(《彭康纪念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2011年12月,独著出版了150万字的《钱学森年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北京人民大会堂“西安交通大学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图书出版发布会”</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4月12日,《钱学森年谱》首发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引起媒体广泛关注。</b></p> <p class="ql-block"><b>   4月13日凌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对此次发布会进行了报道。随后,各大媒体、电视台及网站等数十家单位也对此次发布会进行了报道。</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年谱”书写钱学森文理兼修的一生(中国新闻网2012.04.12)</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2010年4月,与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讨论编写钱学森年谱问题。</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2012年12月,主编出版了《积厚流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图志(1896-1949)》(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独撰《新中国成立前交通大学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年谱》。</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积厚流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图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2013年4月,独著出版了220万字的《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49-1978)》(中国青年出版社)。收录了53副珍稀历史图片,附有《交大院系专业设置与研究机构沿革概览》、《历任校长书记简历》《交大西迁时期(1956~1959)西安部分主要建筑物概况》等,其中1950.01~1959.10是西交大和上交大共同拥有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49-1978)出版发行</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49-1978)》(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2013年12月,独著出版了92万字的《交通大学(西安)百年机械高等工程教育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共有9个部分:一、晚清机械工程教育雏形时期(1895~1911)(南洋公学—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时期);二、民国开办机械工程教育前期(1912~1937.7)(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时期);三、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1937.8~1949.6);四、建国后院系调整与迁校时期(1949.6~1959.9);五、定名西安交通大学后的第一个发展时期(1959.10~1966.5);六、“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6~1976.10);七、拨乱反正与恢复发展时期(1976.10~1985);八、国家重点建设与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1986~1999);九、组建新西安交通大学后快速发展时期(2000~2015)。</b></p> <p class="ql-block"><b>《交通大学(西安)百年机械高等工程教育年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2013年12月,独著出版了62万字的《为世界之光:交大校史蠡测》(中国文史出版社)。共分为5编:第一编琐言篇;第二编论文篇;第三编人物篇;第四编年谱篇;第五编沿革篇(沿革表)。</b></p> <p class="ql-block"><b>《为世界之光:交大校史蠡测》(中国文史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17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有本人主编的修订版《百年筑梦 一流学科: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教育年谱(1896-2015)》,全书约50万字。</b></p> <p class="ql-block"><b>百年筑梦 一流学科: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教育年谱(1896-2015)</b></p><p class="ql-block"><b>(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通过上述的校史研究工作,对西迁的意义自然而然会有深刻的认识,简要归纳为4点:(1)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五十年代初期我国可谓一穷二白,由上海主体迁西安,实属不易。(2)为中国和西部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尤其是高端的科技人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改变了高等教育学科布局,由理工科型转变为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国家985、211、双一流大学,也是C9联盟大学,作为全国排名第10左右的高校,也是西北地区排名第1的大学。形成了优秀的教师、科研与职工队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周恩来总理期望交大“支援西北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重托,交大这棵大树,不仅克服了西迁以来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牢牢扎根于西北土壤,愈加枝繁叶茂。西迁精神,薪火相传。全校师生员工,万众辐辏,继往开来,发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自强不息,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勇攀高峰,已经把学校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 : 霍有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制作、排版 : 陈根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