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华学校到“哈二中”

秦世营

<p class="ql-block">  1898年8月,中东铁路正式动工,使得哈尔滨迅速发展。 从1905年开埠以来,先后有二十几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曾经有三十几个国家的二十万侨民涌入哈尔滨。同时,清政府对“闯关东”全面开禁,大批农民和个体业者到哈尔滨落脚谋生。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的哈尔滨,已经是华洋杂处、融会南北和商贾云集的国际都市,享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当时,哈尔滨共有中外公立、私立中小学100所,其中中学和职业教育学校46所。各类学校多种学制,自行选择教材,使用不同语言进行教学。在文化共生的多样化氛围中,不拘一格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1912年11月,由“鲁人旅哈同乡会”募捐创办了“鲁人旅哈学校”。后来更名为广益学校、哈尔滨市第二国民高等工商和化工专科学校、松江省立第一中学。1949年定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见下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2年的“鲁人旅哈学校” </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18年 邓洁民创办了东华学校,1923年改为公办,1951年定名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18 年的东华学校</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二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20年,中东铁路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经过不断发展和更名,1938年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1920 年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哈工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923年10月,“中东铁路普育学校”成立,1926年由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接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几次更名,1964年定名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见下图) </p> <p class="ql-block">  1923 年的中东铁路普育学校</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重温哈尔滨市教育发展史的时候,本文所回顾的,是从距今108年前成立的东华学校发展为“哈二中”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东华学校,创建于1918年,创始人、校长邓洁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东华学校,不仅是一所天津南开式的新型学校,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设中的秘密驿站;“哈二中”,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救国运动中,勇立潮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方教育之花在哈尔滨绽放</span></p><p class="ql-block"> 据乐亭文化研究会会刊记载,邓洁民,原籍河北乐亭,先辈闯关东到北满,1890年生于吉林省宾州厅(现哈尔滨市宾县)。他自幼聪明,博闻强识,富有外语天赋,拜师专攻俄文。经人举荐,1905年开始在滨江(今哈尔滨)道台衙门任通事(翻译),获五品顶戴。 </p><p class="ql-block"> 1909年赴北京汇文学校读书。1912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和周恩来成了上下年级同学,并在课外活动的接触中,结下了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1914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结识了李大钊。两人是乐亭同乡,又同修法政,还同住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宿舍,由于志同道合而情同兄弟。 </p><p class="ql-block"> 1917年7月,邓洁民从日本回国度假。由于经济及家庭等原因,终止学业,来到哈尔滨自谋生计。鉴于当时东北教育落后和人才缺乏的状况,邓洁民决心从振兴教育入手,刷新政治,改进社会。于是,他想创办一所学校。</p><p class="ql-block"> 这时,刚从南开学校毕业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国之前,来到哈尔滨看望老同学邓洁民。得知邓洁民和几位办学董事会成员正在筹备办学,周恩来十分赞赏,并积极出谋献策。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希望效仿南开学校。这所全新的私立学校起名为“东华学校”,意谓东方教育之花。</p>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期的邓洁民</p> <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  据乐亭文化研究会会刊记载,邓洁民,原籍河北乐亭,先辈闯关东到北满,1890年生于吉林省宾州厅(现哈尔滨市宾县)。他自幼聪明,博闻强识,富有外语天赋,拜师专攻俄文。经人举荐,1905年开始在滨江(今哈尔滨)道台衙门任通事(翻译),获五品顶戴。</p><p class="ql-block"> 1909年赴北京汇文学校读书。1912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和周恩来成了上下年级同学,并在课外活动的接触中,结下了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1914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结识了李大钊。两人是乐亭同乡,又同修法政,还同住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宿舍,由于志同道合而情同兄弟。</p><p class="ql-block"> 1917年7月,邓洁民从日本回国度假。由于经济及家庭等原因,终止学业,来到哈尔滨自谋生计。鉴于当时东北教育十分落后和人才匮乏的状况,邓洁民决心从振兴教育入手,刷新政治,改进社会。于是,他想创办一所学校。</p><p class="ql-block"> 这时,刚从南开学校毕业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国之前,来到哈尔滨看望老同学邓洁民。得知邓洁民和几位董事会成员正在筹备办学,周恩来十分赞赏,并积极出谋献策。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希望效仿南开学校。这所全新的私立学校起名为“东华学校”,意谓东方教育之花。</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8年4月1日,“东华学校”在哈尔滨正式成立,邓洁民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邓洁民的住宅,位于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靖宇街和北十九道街交叉口的路西拐角处一一靖宇街23号,其门斗是新中国成立后砌筑的,其余基本为原貌。这里也是周恩来早期来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居住地遗址。 </p> <p class="ql-block">  东华学校建校后,其校舍在邓洁民住宅的马路对面。下面为1918年9月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  学校以“培植社会中坚人才,兼重智德体三育,养成爱国精神,陶铸济世能力”为办学宗旨,要求学生既要严肃紧张,又要生动活泼,以“洁爱”为修身纲领,学校允许学生或师生联合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活动。 学校成立了青年会、演说会、音乐会、国文学会、英文学会和新剧团等社团。各项活动十分活跃,而且成绩斐然。尤其是学校所设的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以及世界史、世界地理等课程,都采用的是英文课本,用英语授课。东华学校以师资力量强、教学方法新、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和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国。他是天津学生界领导人之一,参与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在升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后,因领导学生爱国运动,1920年1月被捕入狱,7月获释出狱。</p><p class="ql-block"> 下图:天津各界代表迎接周恩来等人出狱。</p> <p class="ql-block">  出狱后的周恩来,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下图为周恩来离津前在南开学校与校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两图,系2023年7 月19日天津卫视“拾遗保护”专题片《天津觉悟社纪念馆》截屏。)</p><p class="ql-block"> 1920年9月,22岁的周恩来在赴法国勤工俭学之前,第二次来到哈尔滨,在邓洁民家住了两周。在此期间,周恩来到学校考察,希望东华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能成为革命运动的一个据点。他向学生介绍五四运动的经过和意义,鼓励东华学生刻苦读书,立志做一个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才。周恩来关于五四运动的演讲,在学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红色丝绸之路”上的驿站&nbsp;</span></p><p class="ql-block"> 东华学校建立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际,经常派人前往苏联。在军阀统治的险恶环境中,邓洁民以东华学校为掩护,帮助许多革命志士前往苏联。从哈尔滨到苏联,形成了一条由中国通往共产国际的“红色丝绸之路”,东华学校就是这条红色通道上的秘密驿站。</p><p class="ql-block"> 1920年8月,经李大钊介绍,出狱不久的革命先驱马骏来到东华学校。他借在学校兼课之机,向学生进行革命宣传。每到周末学校组织演讲会,马骏就向学生介绍五四精神和国内外形势,传播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从此,很多进步人士在此落脚。</p><p class="ql-block"> 1921年1月,正在北京筹办共产主义小组的李大钊,决定将张太雷派往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在奔赴苏联途中由哈尔滨中转,请邓洁民协助安排。张太雷到哈尔滨后,便住在东华学校,邓洁民利用和中东铁路的关系,很快办好护照,使其安全通过。直到1924年,张太雷先后六次到苏联,都是从哈尔滨通过中东铁路出境。</p> <p class="ql-block">  以上照片为李大钊、马骏和张太雷。</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后的一段时间里,因工作、学习和参加各种会议,通过“红色丝绸之路”去苏联的共产党员,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刘仁静等著名领导人有30多人,多数是通过这条秘密的安全通道踏上中东铁路的列车出境的。</p><p class="ql-block"> 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执委派陈为人、李震瀛来哈尔滨建党时,把东华学校作为开辟革命活动的重点,东华学校还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生力军。学校师生对中东铁路以及哈尔滨市传播马列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中东铁路的工人运动,对哈尔滨市党组织建设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新建立的哈尔滨党组织成员中,张昭德、刘天佑就是来自东华学校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1922年春,邓洁民作为哈尔滨的代表,赴北平(现北京)交涉中东铁路和地亩问题。在北京期间,曾在中央公园发表演说,抨击东北时政,被东北当局下令通辑,他化名马天民隐居天津。</p><p class="ql-block"> 1924年,李大钊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途经哈尔滨。住在堂兄李祷祥的好友王芳田在道外开办的“宏昌茂”杂货店。在哈尔滨停留等待其他同志期间,李大钊特意探访了东华学校。</p><p class="ql-block"> 1926年4月16日,邓洁民不幸病逝于天津。</p><p class="ql-block"> 邓洁民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他满怀爱国豪情,追求真理,是一位社会活动家;特别是他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现了他和共产党人的真诚友谊。</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的八宝山人民公墓,有一座刻着“邓洁民”的石碑。周恩来总理曾对南开学校的老同学说:“邓洁民帮助过我们,为早期的共产党人作了很多掩护工作,有机会帮我找一找邓洁民的家属。” 这位被誉为教育家的邓洁民,和他为哈尔滨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历史潮流中的“哈二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救国运动的历史潮流中,“哈二中”师生激流勇进。</span></p><p class="ql-block"> 1919年,东华学校师生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先后到北京、天津串联学习,回哈举办报告会,声援和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5月24日又走上街头,宣传拒签不合理条约,主张收回山东权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积极参与。</p><p class="ql-block"> 1919年6月16日,东华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演出《越南亡国泪》等新剧,以警同胞。当时的越南,已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处于被殖民统治时期,难以摆脱法国的殖民枷锁。</p><p class="ql-block"> 1923年,东华学校改为公办,仍然遵循其办学宗旨,并得到发扬。1926年改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二中学,简称“二中”。</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多次举行反暴罢课斗争,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还有数十名学生参加了爱国将领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战役。</p><p class="ql-block"> 1932年9月,哈尔滨当时的“三中”全部和一面坡东省特别区立第六中学校的部分师生,并入“二中”校址复校。“二中”有党支部、团支部及反日大同盟组织,在党、团组织领导下开展抗日救国活动。</p><p class="ql-block"> 1933年和1934年,“二中”组织了两次为抗日战士募捐活动。后来,有很多学生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和英勇的抗日战士,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取得了光辉业绩。 </p><p class="ql-block"> 1935年改为滨江省第二两级中学。</p><p class="ql-block"> 1945年,学校改名为松江省第二中学。</p><p class="ql-block"> 1951年改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简称“哈二中”,1954年改为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1964年恢复原名哈尔滨市第二中学。</p><p class="ql-block"> 东华学校在1918年4 月开办之后,由于逐步增加招生,曾经几次搬迁校舍,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当年9月9日,迁入邓宅对面的楼房,楼内20 余间教室,外有四间平房。该处校舍在2006年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1918年12月12日,学校迁入水晶街的正式校舍,共有瓦盖平房和草盖平房各17间。后来,学校又迁到许公路,即现在南极街76号的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院内。</p><p class="ql-block"> 1979 年,成立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中,1995年将“哈二中”并入。</p><p class="ql-block"> 据“哈二中”原校长卢化非介绍,“哈二中”校舍曾在现“哈一职”院内,建于1915年。</p><p class="ql-block"> 在2000年代期间,“哈二中”原教学楼拆除,在原址修建“哈一职”体育馆,2013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下图,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中的体育馆。</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赵丽华 拍摄 )</p><p class="ql-block"> 2005年,恢复“哈二中”,校址在哈尔滨市道外区江畔路108号,原“三联中学”中楼,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2015年,“哈二中”由原“三联中学”中楼迁到西楼,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学校又由江畔路迁至靖宇北十八道街松花江畔的安太胡同5号。该校址原来先后是哈尔滨市第六十七中学、第十一职业高中、第三十四中学。见下图,拍摄于2017年。</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第二中学,仍然秉持东华学校建校时的办学宗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培养适应于新时代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复兴中华而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1日,“哈二中”举行以“厚植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清明祭扫活动。</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 月11日,“哈二中”党支部开展以净化校园为内容的党日活动。</p>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30日,“哈二中”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合唱展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上三幅图片源自“哈二中”公众号)</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修复革命遗址 保护历史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 历经风雨,超过百年。靖宇街23 号所在的楼房,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成为不宜居住的危房。 2018年7月3日中午12:40,该楼东侧墙体坍塌,砸坏两辆轿车,未伤及人员,靖宇北十九街口区域封闭。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哈尔滨已经进入日渐寒冷的冬季。该区域支上了脚手架,搭起了施工保温“大棚”,这处历史保护建筑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到2021年4月上旬,这处历史保护建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已经修复如初。据修缮工程指挥部临时党支部书记谢毅介绍,这栋巴洛克式青砖二楼,修建于1911年。下图:邓洁民故居所在的楼房已经修复。</p> <p class="ql-block">  靖宇街23号——邓洁民故居,周恩来早期来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居住地遗址。全面修复后,建立邓洁民故居纪念馆,将其打造成我市一处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图为邓洁民故居纪念馆在连夜装修。</p> <p class="ql-block">  从“东华学校”到“哈二中”,栉风沐雨,东方教育之花依然绽放;从当年“红色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再踏上新时代的“一带一路”,砥励前行,我们必将实现复兴中华的伟大梦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写于哈尔滨,2024年4月修改。本文2012年以来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文作者拍摄,其余为网络图片,源自“百度”。 </p><p class="ql-block"> 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1.东华学校季刊社:《校闻特刊》,1926年2月。</p><p class="ql-block"> 2.丘琴:《东北早期的社会主义者——邓洁民》, 原载《党史纵横》第一期 ,1991年。</p><p class="ql-block"> 3.李述笑:《五四运动在哈尔滨》,原载《新晚报》,1979年5月2日。</p><p class="ql-block"> 4.东北网:《革命遗址将消失》,2007年4月17日。</p><p class="ql-block"> 5.《周恩来生平年谱》,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9年1月7日。</p><p class="ql-block"> 6.黑龙江省档案馆公布100年前“五四运动”相关史料。</p><p class="ql-block"> 7.王洁:《李大钊北京十年》,中央编译局出版 ,2010年9月23日。</p><p class="ql-block"> 8.孟祥富 王广野:《五四运动中哈尔滨各阶层行为及其历史意义》,原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8月24日。</p><p class="ql-block"> 9.东北网:《“红色通道”寻访记》,2021年4月29日。 </p><p class="ql-block"> 10.东北网:《“红色通道”寻访记》,2021年5月12日。</p><p class="ql-block"> 11.哈尔滨新闻网:《党外布尔什维克建立的“红色交通驿站”》2021年4月29日。</p><p class="ql-block"> 12.胡庆祝 赵栩冰《李大钊和哈尔滨红色交通站》(《党史纵横》2023年第四期 )</p><p class="ql-block"> 13.天津卫视“拾遗保护”专题片:《天津觉悟社纪念馆》,2023年7 月19日。</p><p class="ql-block"> 14.李述笑:《城市之魂,文化之光》,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讲座。2024年3月24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附记:</span></p><p class="ql-block">‍ 1.2020年2 月,发表于《哈尔滨史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本篇于2023年12月入编《红色文化资源寻访》,本书由黑龙江省星火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会、黑龙江省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会、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编辑,主编:杨庆旺。</p> <p class="ql-block">  3.2024年2月22日制作美篇,图片有所增加。</p><p class="ql-block"> 4.2024年3月10日,发表于“大话哈尔滨”网站。</p> <p class="ql-block">  5.2024 年8月,在“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寻踪”征文活动中,本篇获得一等奖。征文活动由哈尔滨市社科联主办,中央大街管委会、市城源历史文化研究会协办,哈尔滨日报、中央书城承办。</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简介:&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秦世营,1943年生,哈尔滨市退休教育研究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