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诗歌美如画,画中蕴诗境。</p><p class="ql-block">情深深几许, 铭记复旦情。</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清·毛祥麟《墨余录》:“诗情画意;尚可言传;惟此一片深情;当于言外领味。”</p> <p class="ql-block">笔者即将步入耄耋之年,闲暇之余在脑海中翻腾着已经逝去的青葱年华,借助网络和我的同窗吴永琪、傅公钺、王芬三人的帮助,摭拾着我难以割舍的校园生活,在美篇中抒发我激荡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p><p class="ql-block"> 一一七言诗</p><p class="ql-block">雪鬓霜鬟忆当年,追逐理想复旦园。</p><p class="ql-block">魂牵梦萦多思念,韶华茬苒难回还;</p><p class="ql-block">美不胜收校园景,书香四溢燕曦园。</p><p class="ql-block">徽曦半抹书声琅, 启发施教循名言;</p><p class="ql-block">师生同德精神烁,同窗契友心相连。</p><p class="ql-block">磨砺自强剑锋利,学海无涯苦行船;</p><p class="ql-block">庄严肃穆相辉堂,松柏伴我祭先贤。</p><p class="ql-block">相伯登辉苦奋斗,不畏艰辛创复旦;</p><p class="ql-block">步青希德老校长,继往开来非等闲。</p><p class="ql-block">博学笃志是校训,切问近思永向前;</p><p class="ql-block">師长教授老前辈,谆谆教诲似泉源。</p><p class="ql-block">兢兢业业勤耕耘,桃李满天多星阑;</p><p class="ql-block">别梦依依恋复旦,四时流转何以言?</p><p class="ql-block">仰望星空多慨叹,思潮起伏惜华年;</p><p class="ql-block">澄澈之心不可负,求索之路无阻拦。</p><p class="ql-block">日月光华旦復旦,巍巍学府永攀岩;</p><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殷殷情,风霜岁月换容颜。</p><p class="ql-block">四海校友谱新曲,情深缱绻铭心田。</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海萍</p><p class="ql-block"> . 甲辰年丙寅月</p> <p class="ql-block">雪鬓银鬟忆当年,追逐理想复旦园。</p><p class="ql-block">魂牵梦萦多思念,光阴似箭难回还。</p> <p class="ql-block">复旦校园美丽宁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校园里的建筑碧瓦朱甍,既蕴含着古典的优雅,又散发着现代气息。置身其间,不仅能品味到百年复旦的深厚积淀和文化底蕴,也能感触到新时代复旦的强烈脉动和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的主要标志性大门是位于江湾校区的邯郸路,这扇大门代表着复旦大学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不仅是复旦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复旦大学正门采用于佑任先生题的“国立复旦大学”作为校门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1951年底,毛主席亲自为复旦大学题名,此后,复旦大学将原于佑任先生题写的正门匾额改为毛主席的亲笔题词。</p> <p class="ql-block">碧草萋萋花正红,伟人屹立松柏中。</p><p class="ql-block">亲手挥毫题校名,凤毛济美辟新程。</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处:《论语。子张》,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 <p class="ql-block">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意思是:</p><p class="ql-block">一.博学:广泛的学习知识。</p><p class="ql-block">二.笃志:坚守自己的志向,有坚定的决心和目标 。</p><p class="ql-block">三.切问:恳切的提问,尤其是提出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四.近思:联系当前实际情况进行思考。</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即通过广泛的学习来坚定自己的志向,并通过恳切地提问和联系实际的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个人的仁德品质。</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登辉任校长时制定的复旦大学校歌</p> <p class="ql-block">现在聆听校歌令人激扬澎湃,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校徽是复旦大学的标志。校徽为正圆形。内圈正中为小篆繁体中文“復旦”二字,内外圈间为复旦大学英文名称“FUDAN UNIVERSITY”以及建校年份“1905”。标识系统色彩为复旦蓝、复旦红。</p><p class="ql-block">蓝色部分代表着海洋和天空,象征着学校的学生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和无限的想象力。同时蓝色还代表着稳重和严谨,表明学校在教育上,追求卓越的决心。红色部分则象征着学生们充满激情和动力,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复旦蓝、红校徽的设计不仅是一种象征 更是一种信仰,是每一个复旦学子的荣誉和责任。它激励着学生们在在学业上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同时也教育着学生们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校徽整体以天圆地方之结构,寓意与复旦融天地之气、博大精深。标志设计整体稳重、深厚、大气、喜庆、传播全球。</p> <p class="ql-block">圆形校徽标志的真正来源是“复旦奠基石”。奠基石圆圈正中是古文“复旦”的字样,上方写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下方则是“1905”字样。</p><p class="ql-block">奠基石现镶嵌于复旦大学燕园假山中,谢希德老校长在这块石碑旁题词“一九二〇年李登辉校长迁建复旦大学校舍于江湾今址之奠基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中君子白玉兰</p><p class="ql-block">1947年,在老校长李登辉提议下,白玉兰正式成为复旦大学校花(现在也是上海市的市花)。</p><p class="ql-block">每当初春季节,校园里白玉兰迎风绽放,满树洁白。吹响了春日的号角,拂去寒冷的阴霾。白玉兰是坚毅的花,在严冬里孕育着花蕾。早春盛开在教学楼旁、犹如莘莘学子熬过漫漫探索之路,迎来属于自己明媚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玉兰朵朵含苞放,亭亭玉立映红墙。</p><p class="ql-block">已向朝霞吐浅萼,行将清露浴素妆。</p><p class="ql-block">微风轻拂香四溢,洁白晶莹百花藏。</p><p class="ql-block">自有清香君子慕,何需夸赞白雯裳。</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校史馆(一)</p><p class="ql-block">校史馆面积为700多平米,分十一个部分,展示了复旦百年的沧桑历史和历年来的发展成就。其间很多文物十分有价值,有中国最“老”的毕业文凭,有孙中山先后题下的“天下为公”的条幅等等。每当新生入学报到后都会组织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校史馆(二)</p><p class="ql-block">校史馆通体呈朱砂红色,沿中轴线对称分布,古朴典雅,是校园内最具中式风格的建筑。内部构造雕梁画柱,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不仅负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相辉堂</p><p class="ql-block">相辉堂是复旦大学校园内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是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命名来源于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的名字,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李登辉是复旦大学的重要建设者。相辉堂是对他们永恒的纪念,相辉堂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p> <p class="ql-block">美不胜收校园景,书香四溢燕曦园。</p><p class="ql-block">徽曦半抹书声琅, 启发施教循名言;</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正门绿草坪中的毛主席塑像</p> <p class="ql-block">在美丽宁静的校园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草坪。复旦的美与草坪密不可分。最有名的就属光草了。“光草”全名是光华楼前草坪。</p> <p class="ql-block">这片绿意盎然的草坪,如同一大块软绒绒的绿色毛毯,纤细茂密的小草在清风中摇曳生姿,苍翠欲滴,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先贤塑像四周的草坪</p><p class="ql-block">岁月凝固,记忆永恒。</p><p class="ql-block">景仰先贤,薪火传承。</p> <p class="ql-block">相辉堂前的草坪</p><p class="ql-block">青松翠柏,绿草茵茵。</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垂范百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找一处绿草坪,坐在上面,软绵绵的。抬头欣赏着蓝天白云,沐浴着暖阳,呼吸着小草的清香。这一刻仿佛是置身在画中,所有的紧张情绪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p> <p class="ql-block">人们赞美小草,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小草虽然体态纤细,却能经受住大自然的洗礼。无论是狂风暴雨,烈日炎炎,都不能摧毁它那坚定的生存信念。小草越练越坚强,越长越茁壮。</p> <p class="ql-block">光华楼</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楼"的光华楼巍然矗立在复旦大学校园中,整幢楼高达142米,其名称取自校名典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光华楼主楼分别由东、西两座30层塔楼组成,中间连接,形似双子塔,是复旦校园中抢眼的标志。光华楼前方的大草坪也是校园中的人气地带,这里绿草如茵,天气晴好时,经常能见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这里美美地晒太阳,唱歌,还有匆匆赶去光华楼上课的复旦学子,以及相约在此的情侣,洋溢着青春浪漫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复旦校园里的植物很多,品种多样,丰富齐全。虽不那么高耸参天,却总是生机勃勃,摇曳生姿。</p><p class="ql-block">校园里,拥有多样的建筑风格:仿古建筑,雍容典雅,现代化的建筑充满了活力和朝气。复旦大学校园里的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展示了学校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园里香樟、水杉、银杏、法国梧桐等随处可见,春夏之交,各种树木葱龙茂盛、苍翠欲滴,为校园撑起了一个绿色的伞棚。秋风起时,满地金黄的落叶,踩踏上去沙沙作响,引起人无限遐思。暮冬时节,铅华褪尽的枝干依然千姿百态,也颇具一份肃杀沉静之美。绿荫掩映中,更有夹竹桃、樱花、蔷薇、月季等植物,渲染出一幅绚丽缤纷的图画,当然复旦大学的校花白玉兰更是花中君子了。</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是复旦大学最丰饶的精神源泉。是国家古迹重点保护单位,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由戊午级(1918年)学生集资购置图书建立,1922年正式建馆。而今的图书馆拥有馆藏图书超过370万册,馆舍达2万平方米。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馆藏纸本文献资源更为丰富,名列全国院校图书馆之冠。</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研究生院</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是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全国首批建立的22所研究生院之一。</p><p class="ql-block">以学术为本的复旦大学,尤其重视高层次人才一一研究生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学生宿舍楼</p><p class="ql-block">绿树成荫,蝉声悠扬。</p><p class="ql-block">清风徐来,阵阵飘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小白宫”的系楼,它就是著名的数学楼。这座罗马建筑风格的楼宇,显得雍容不凡。这里曾是数学英才的摇篮,苏步青、谷超豪、李大潜…….这些名字都与这座典雅的建筑紧紧相连,使得她的气质由内而外地散发。</p><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芳草萋萋。</p><p class="ql-block">绿树成荫,白楼雍穆。</p><p class="ql-block">数学英才,由此孕育。</p><p class="ql-block">攻苦食淡,孜孜不倦。</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苐二教学楼</p><p class="ql-block">回顾教室灯火明,看书做题忙不停。</p><p class="ql-block">珍惜光阴莫虚度,那惧飞蚊嗡嗡鸣。</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的复旦校园美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的复旦校园美景(之二)</p> <p class="ql-block">翠叶如盖遮天穹,枝条交错绿影浓。</p><p class="ql-block">暑气凶凶蝉不叫,自愧弗如读书功。</p> <p class="ql-block">燕园美景</p><p class="ql-block">燕园是个小巧的庭院,里面有个小池塘,微型的假山和河道,还有一些做成木桩状的石凳石桌。从高树到绿草,花木繁多,春夏秋冬颜色不同,是冥神静思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燕园微曦露未干,披衣起坐石桌前。</p><p class="ql-block">草木伴我殷殷情,专心致志正贪婪。</p> <p class="ql-block">曦园美景</p><p class="ql-block">曦园比较狭长,梅樱坡里面有几棵矮矮的樱花树,春天时绿草上落得一地粉红;和许多五角枫叶,秋天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园中的荷花池中,荷花盛开的景象仿佛一副生动的画卷,绿意盎然的荷花叶间,衬托着一朵朵怒放的花朵,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婀娜多姿地展现在阳光下,散发出淡淡的花香。</p> <p class="ql-block">清晨读书迎朝阳,精神饱满心情爽。</p><p class="ql-block">曦园满是读书人,全神贯注书声朗。</p><p class="ql-block">书香四溢心所向,如痴如醉亦入狂。</p><p class="ql-block">书山有路勤为径,莘莘学子求知强。</p> <p class="ql-block">曦园晨读</p> <p class="ql-block">师生同德精神烁,同窗契友心相连。</p><p class="ql-block">磨砺自强见锋利,学海无涯苦行船。</p> <p class="ql-block">离开复旦到工作岗位后,我经常梦见母校的老师们,感觉自己又坐在了教学楼的课桌旁…蓦然回首,一个时代远去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笔者在校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笔者在复旦校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因公去上海,和同学在复旦大学校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伫立伟人前,凝思忆当年。</p><p class="ql-block">求学多辛苦,方知苦中甜。</p><p class="ql-block">和同学在主席像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复旦求学时,图书馆里占坐席。</p><p class="ql-block">如饥似渴苦查询,开卷有益不宜迟。</p><p class="ql-block">和同学在图书馆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因公去上海,和同窗去拜望袁樾芳老師的師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回上海复旦大学去拜望吴浩坤老师的師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笔者与费钦生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2年,上海博物馆联合北京故宫和辽宁博物馆举办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古代书画展《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时笔者在上博和單国霖單国强两位先生的留影。单国霖老師是上博的书画专家,精通中国古代书画的鉴定和书画史论的研究。当时教我们《中国古代书画史》的课程。</p> <p class="ql-block">寝室姊妹花,六人当韶华。</p><p class="ql-block">南疆北国聚,寒窗乐无涯。</p> <p class="ql-block">庄严肃穆相辉堂,松柏伴我祭先贤。</p><p class="ql-block">相伯登辉苦奋斗, 不畏艰辛创复旦。</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相辉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毕业后和同学重游复旦大学,在相辉堂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年幼时,他进入由法国天主教会创办的圣伊纳爵公学读书 , 这是中国最早按西方教育模式设立的学校,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在这里学习法文,拉丁文等多种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外国语言基础,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精通西方语言和文化的知识分子。等到毕业的时候,马相伯已经成了一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深谙中西文化的大学者。</p><p class="ql-block">年过六旬的马相伯曾经捐出全部家产创办了震旦学院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并亲自主持校务,实行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和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之风,也就是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培养学生注重文艺,崇尚科学。</p><p class="ql-block">1905年春,他拒绝了法国天主教耶稣会试图将震旦学院改变为一所教会学校。而又利用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在上海创立了复旦公学。这是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官助的高等学校,马相伯的得意弟子于右任提议以“复旦”二字作为校名,“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夕”,意为追求光明。取“复旦”之名含有复兴“震旦”之意,更有复兴中华之意。年已65岁的马相伯出任第一任校长,而且还亲自授课。</p><p class="ql-block"> 1917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抗战期间,迁至重庆北碚办学,1941年收归国有,改为国立复旦大学。学校日益发展壮大,并且声誉裕隆,终成江南第一学府。</p><p class="ql-block">马相伯先后曾在上海创办了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的辅仁大学,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这几所学校集结了马相伯的智慧之光,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一代新风,也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启了一片新的天空。先生“舍家兴学”的办学精神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杰出贡献,让人高山仰止。既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李登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老校长。从1913年至1936年,李登辉担任复旦校长达23年之久,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他为复旦大学制定了校训、校徽、校旗、校歌和校花,成为复旦文化标志沿用至今。他恪守马相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办学信条,创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在李登辉所培养的学生中,更是有多达26人曾担任各类大学的校长,这样一个校长阵容更是世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首译《共产党宣言》。</p><p class="ql-block">陈望道先生自1920年走上复旦讲台至逝世为止,在复旦任教50年,其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5年。作为新中国诞生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他“为弘扬教育事业、培育栋梁之才、树立优良学风、倡导学术研究、爱护复旦师生而倾注了毕生心血。斗转星移,陈校长的望道致远的光辉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步青希德老校长,继往开来非等闲。</p><p class="ql-block">博学笃志是校训,切问近思永向前。</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是中国近代数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数学明星”。</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谢希德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是中国这两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p><p class="ql-block">她早年求学于万里海外,又在50年代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她是中国半导体之母。</p> <p class="ql-block">周谷城,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自1942年起,周谷城一直在复旦大学任职,他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注重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70多年,硕果累累。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当年为我们做过“治学·做人”的学术报告。</p> <p class="ql-block">師长教授老前辈,谆谆教诲似泉源。</p><p class="ql-block">兢兢业业勤耕耘,桃李满天多星阑;</p> <p class="ql-block">杨宽,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一九三六年,参与上海博物馆筹建工作,一九四六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一九五三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驱者之一。当年为我们做过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战国史的专题学术讲座。</p> <p class="ql-block">庄锡昌,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当年为我们讲授“世界文化史概论”,这门课程在国内为首创,推动了国内世界文化史学科的发展。他注重吸收国内外最新成果,讲课观点鲜明,资料扎实。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享受了世界著名美术作品和音乐名曲的薰陶,授课内容丰富而生动。</p> <p class="ql-block">沈之瑜,原上海博物馆馆长,他在上博建立了文物修复复制工场、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和电脑室,为文物保护和科学管理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他筹划、组织出国文物展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高了上海博物馆在国际上的声誉。沈之瑜先生是一位忠于党的文化事业的优秀战士和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先驱者。他曾为我们讲授《博物馆学》的课程</p> <p class="ql-block">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老馆长,中国青铜器学专家,长期从事青铜器、古文字和楚简研究。数十年来,经马承源之手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物,仅在香港就收归青铜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流散文物,其中1994年先后两次收归被誉为“国家重宝”的战国楚竹书1200余枚,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他是复旦大学的兼职教授,当年教我们《中国青铜器》课程,并经常以上博的青铜器展览为教学基地,面对实物教授我们如何掌握各个时期青铜器的特征和怎样去鉴定。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对这门枯燥的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烂熟于心。</p> <p class="ql-block">汪庆正,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是文博界的著名专家,学术研究涉及钱币、碑帖、陶瓷等领域,当时博物馆专业的系列课程都由上海博物馆专家担纲。他给我们讲《中国陶瓷史》,从陶瓷的烧制工艺讲到各大名窑的特点,那口“苏式普通话”,那神采飞扬的神情,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随手拈来的引证,使我们如听说书般着迷,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单国霖,擅长中国书画理论史研究。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书画研究部主任、上海文史馆研究员、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当年教授我们《中国古代书画史论》。</p> <p class="ql-block">费钦生,上海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元老,是中国博物馆展陈艺术设计专家,是开创和推动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的泰斗级人物之一,70年来他从实践到理论,为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获中国博物馆陈列艺术终身成就奖。先生当年教授我们《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课。</p> <p class="ql-block">吴浩坤,1952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又考取研究生,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周予同教授。攻读中国古代史。1983年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文博教研室主任,1989年担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吴浩坤先生一生在先秦史、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年他教授我们《古文字学》和《版本目录学》两门课程。</p> <p class="ql-block">袁樾芳,毕业于同济大学,是中国古代建筑学史研究的知名学者,当年教授我们《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还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師。</p> <p class="ql-block">夏义民,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曾参加过《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编写和修订。后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夏老师教我们《中国历代文选》和《古代汉语》课程。</p> <p class="ql-block">周振鹤,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特聘资深教授,主要擅长政区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p><p class="ql-block">文革后期,恢复招收研究生,周振鹤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周振鹤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并留校任教。当年他教授我们《历史地理》课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维铮,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是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著名学者,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他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治学能力和成果在早年即为学界所瞩目,</p><p class="ql-block">先生当年教授我们《中国思想文化史》。他的口才很好,课堂上总是两手空空不拿教案,用他那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地演讲,使得同学们时常忘掉记笔记,甚至忘掉了时间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张浦生,古陶瓷鉴定家、教育家、陶瓷研究员。1957年9月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当年教授我们古瓷器鉴定,记得每周一三五的晚自习时间,我和同学一块去苐一教学楼的小教室里去聆听张浦生老師讲授《中国古陶瓷鉴定》。他以各时代的瓷片做教具,手把手地教我们用眼观、手摸感受这些瓷片的胎、釉、纹饰等特点,再仔细去辨认鉴别瓷器,从而提高了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的鉴定水平。</p> <p class="ql-block">耿宝昌,文物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明清陶瓷。</p><p class="ql-block">学校也请耿宝昌先生为我们做《中国明清瓷器签定》的学术专题讲座。</p> <p class="ql-block">赵克尧,当年教我们中国古代史课程,他和许道勋老师,合著的《唐太宗传》、《唐玄宗传》,至今仍是唐史研究的重要范本。据说一位台湾大学教授在读了唐玄宗传后,对于书中的详实考证尤为叹服。</p> <p class="ql-block">为了做这个美篇,我找出了我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书时做的课堂笔记。仔细翻阅,我被其中那些老师们精彩的课堂讲解,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些年他们大概50多岁,因时代所耽搁,职称仍多为讲师,但有的人早已名声在外,是没有教授头衔的著名学者。</p> <p class="ql-block">那时,各类教科书都非常紧缺,我们上课基本没有教材。课前每人发一份油印的教学大纲,课堂上板书也是提纲携领,只凭我们一边听讲一边飞速地记笔记。</p> <p class="ql-block">吴浩坤老師的《版本目录学》课堂笔记</p> <p class="ql-block">吴浩坤老师的《古文字学》课堂笔记</p> <p class="ql-block">《版本目录学》的课堂笔记一页</p> <p class="ql-block">袁樾芳老師讲授的《中国建筑学史》课堂笔记</p> <p class="ql-block">夏义民老師讲授的《古代汉语》课堂笔记</p> <p class="ql-block">别梦依依恋复旦,四时流转何以言?</p><p class="ql-block">仰望星空多慨叹,思潮起伏惜华年;</p><p class="ql-block">澄澈之心不可负,求索之路无阻拦。</p><p class="ql-block">日月光华旦復旦,巍巍学府永攀岩。</p> <p class="ql-block">勇于攀岩</p> <p class="ql-block">莘莘学子殷殷情,风霜岁月换容颜。</p><p class="ql-block">四海校友谱新曲,情深缱绻铭心田。</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级当时共有35名同学,他们是从全国21个省份考入复旦的。经过在学校的勤奋学习,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成为当地文博事业的顶梁柱和骨干力量。半个多世纪来,为了中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贡献出了他们的宝贵青春。</p> <p class="ql-block">吴永琪,秦始皇兵马俑原馆长。(我的同窗)</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多年来秦俑文物的保护以及秦俑博物馆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秦俑博物馆馆长的吴永琪为了秦俑博物馆的发展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任劳任怨,默默的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秦俑文物保护事业,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文化遗产保护人的时代凯歌。</p> <p class="ql-block">【2023“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何丙仲】</p><p class="ql-block">春蚕不老,夕阳正红。他为守护传承闽南文化,操劳了大半辈子。他用半生风雨的艰辛努力,为闽南文化撑起了一道名为“传承”的彩虹。</p> <p class="ql-block">何丙仲(我的同窗)</p><p class="ql-block">扎根在鼓浪屿文博事业,被称为身边行走的活文物。鼓浪屿申遗期间他被聘任为顾问,牵头申遗文本撰稿,为鼓浪屿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等多个展陈担纲内容设计。可就在这个时候何丙仲却病倒了,体检查出来肝癌晚期,住进了医院,肝脏被切除近一半。在遵从医嘱的前提下基础点滴的时间不宜余力地推动文稿工作,为申遗成功立下汗马功劳。他说,上天会给他多一些时间呢,他就要为厦门的文史研究再多做些事。他以顽强的毅力写成《郑成功年谱》长篇,这本书就是他留给厦门文史研究最珍贵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复旦大学犹如一棵巍峨耸立的青松,几十年风吹不动摇,力拔不移志。在“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校旗引导下,奋力向前,开拓出一条由弱到强的生命之路。</p><p class="ql-block">通过缅怀复旦历史,我们可以发掘与倡扬那些滋养复旦成长壮大的精神与传统。</p><p class="ql-block">马相伯创校之初主张的“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宗旨,可谓复旦的立校精神。其后的校长李登辉延续了复旦原有的精神,并把美国的办学理念引入复旦,造就复旦“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特色,以此来谋求更大的发展。李登辉校长勉励毕业的学生:“应当对国家有所贡献,应当对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要团结全国民众,中国才有希望。‘服务、牺牲、团结’是你们的责任,是复旦的传统精神”。时至今日仍成为师生精神风貌的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复旦人渐渐养成了一种“追求卓越、志在创新"的治学传统。</p><p class="ql-block">复旦精神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一种图存图强,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每一个复旦人都应该将它铭刻在心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