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0~28日,两车三家六人,历时9天,自驾2100公里,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转了一圈。依次穿越小金、丹巴、金川、马尔康、壤塘、阿坝、黑水、理县、汶川八县一市,加上之前走过的松潘、九寨沟、红原、若尔盖四县,已经走遍了面积比江苏、浙江略小,是海南两倍半的阿坝州。</p> <p class="ql-block"> 黑水是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其红色文化悲壮厚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有著名的“芦花会议”会址以及红军在这里翻越的3座大雪山,即达古雪山、昌德雪山和雅克夏雪山等中国革命史迹文物。</p> <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6日第七天,今日最重要是探访红军长征期间召开芦花会议的会址。</p> <p class="ql-block"> 长征途中,六届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7月21日至22日在四川西北的芦花(今黑水)县城举行会议。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王稼祥、博古、凯丰、邓发、李富春、刘伯承、陈昌浩、徐向前等13人。中心议题是讨论红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总结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会议在肯定红四方面军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其主要问题。芦花会议对增强两大主力红军的团结,统一部队组织与指挥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里就是芦花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 2003年,“芦花会议”会址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黑水县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芦花会议”会址已经成为当地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为了传承红军长征精神,中组部拨款上千万元维修和保护会议会址,并在会址旁边建设芦花会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就是在这里召开的芦花会议,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住过的地方,里面陈设有一些当年他们日常工作的设备、生活用品,看了就知道当年红军是多么艰苦。</p> <p class="ql-block"> 此匾字体酷似毛泽东笔体,出自中国毛体书法协会会长毛泽民孙子毛世霖之手。</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住过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朱德住过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这面红军旗是红军后代梁诚烈士之子粱宁宁在十七年前基本沿着父亲当年走过的路线,跨越北京、武汉、长沙等数十省市,一边重走长征路,一边走访、收集的老红军签名旗。随着签名的增多,红旗也越“长”越长。经4次缝补,已由最初的1.5米延展至5米。如今,这面红旗上共签有354个名字。芦花会议会址中的红旗是成都红后艺术团受梁宁宁委托复制赠送的。如今这些老红军大多已与世长辞。这些名字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着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p> <p class="ql-block"> 红军走后,泽旺和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一代代守护着这座会址。在这一家四代80多年的精心守护下,这座历经几百年风雨的藏式民居至今依旧牢固地屹立着。</p> <p class="ql-block"> 第四代守护人彭初与老红军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彭初与红军领导人后代合影</p> <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在我们芦花期间,中央红军在咱们家驻扎时,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导人常下地与红军战士一起收割粮食,因此就在我们家借了一些镰刀……”作为第四代红色守护人,彭初对红军在黑水的历史格外熟悉,每当有学习参观的人来到他家,他就会给他们讲红军在黑水的悲壮历史。</p> <p class="ql-block"> 红军用过的战刀</p> <p class="ql-block"> 室内陈列着马鞍、草鞋、镰刀、铁锅、标语……令参观者思绪翻腾,仿佛置身于那个红色年代。</p> <p class="ql-block"> 红三军团用过的铁锅</p> <p class="ql-block"> 泽旺头人接待中央红军的大厅,如今是房主人的会客厅,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一行人与会址第四代守护人彭初合影</p> <p class="ql-block"> 红军食堂</p> <p class="ql-block"> 座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祖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也是红色教育基地,我绝对不会关闭家门,也不会对游客收取任何费用!”彭初坚定地说,“我不仅是退伍军人,还是党员,我崇敬红军,我要把祖辈交给我的守护责任一直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会址旁边正在修建的芦花会议纪念馆还未完工</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中还在布展,不久的将来将会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依然随处可见当年红军留下的印记,吸引着各界人士前来纪念,黑水人民支援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将世代传颂。</p> <p class="ql-block"> 这是红军在黑水境内翻越的第二座雪山——昌德雪山脚下,黑水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起的昌德新村,将红色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着。</p> <p class="ql-block"> 红军广场</p> <p class="ql-block"> 气势恢宏的石刻、栩栩如生的雕塑遍布在红军广场各处,生动展现了红军在黑水的革命活动轨迹,完美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熬盐筹粮等战斗及生活景象!</p> <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曾三进三出黑水,在最困难的时期,黑水人民为红军筹粮、熬盐,提供大量的羊毛、牛毛、畜皮、兽皮等御寒物资,黑水人给红军当通司、当向导帮助红军成功翻雪山过草地,从这里北上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三进三出黑水,9万人在此驻扎休整150天,期间总共筹集粮食710万斤,同时还熬制食盐5000余斤,借用宰食牲畜3万余头,借用各类畜油10000余斤,还筹集了一大批畜皮、兽皮和牛羊毛等。这些雕塑重现了当年情景。</p> <p class="ql-block"> 80多年过去了,黑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硝烟的战场已经随着岁月而平息,但当年给红军运粮的马铃声、红军的行军号仿佛还在山间回响。</p><p class="ql-block"> 红色记忆、红色文化,这是红军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财产。</p> <p class="ql-block"> 云雾笼罩高山峡谷之中的黑水县城</p> <p class="ql-block"> 所有照片均为手机拍摄,部分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