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15 日,正月初六,本人跟随石根菜徒步群群友一行7人从红崖出发,沿硬化公路过红崖,卧虎,草滩穿越小树林抵达麦积山风景区,虽已立春,又是龙年春节,山里还是冬天的模样,荒草萋萋,芦苇飘荡,一路走一走欣赏沿途风景。</p><p class="ql-block">徒步活动从上午9点开始至下午2点抵达麦积山风景区,行程23000多步,约十一公里。</p> 正文 <p class="ql-block">2014年,电视剧《苦乐村官》在这里开拍,使红崖村名气大增。自2016年以来,这个大山深处的村落,从“养在深闺无人识”,逐渐嬗变成了颇具人气的“网红村”,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p><p class="ql-block">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和农家乐,也兴起了养蜂等支柱产业。</p><p class="ql-block">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实践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刚走上大路,迎面有人驾驭一匹骏马奔驰而来,新年新气象,马儿膘肥体壮,毛色锃亮,马具雕花齐全,节日盛装打扮,马头上的红缨子随风飘动,吉祥喜庆,估计是去招揽游客去了。</p> <p class="ql-block">所谓龙马精神有一段龙马精神的来历:天水是伏羲故里,有一天,伏羲正在卦台山上凝思了望,忽见对面云雾滚滚,有一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翻腾而出。龙马身上的花斑就是河图,伏羲据此创制了八卦。现在伏羲庙大殿一侧就塑有一匹振翼龙马。</p><p class="ql-block">汉代对马的崇拜表现更加突出,汉人将马与龙并称,当然也就具有龙的一部分神奇力量,比如飞升之能。</p><p class="ql-block">新年遇见龙马,讨个好彩头,大吉大利!一帆风顺!</p> <p class="ql-block">沿大道前行,偶然回望来时的路,松柏苍翠绵绵,群山影影绰绰,笼罩在薄薄的晨雾之中,如果是雪天,银装素裹,山里景色会分外妖娆。</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亲历风霜雨雪行在路上的初心可曾改变?如今,一切似乎又重新回到起点,孤独走在路上的情景还会重现?</p> <p class="ql-block">跟随群主从途经红崖村的半道上山,山顶有一座六角凉亭,可供游客纳凉观景,小憩休闲。</p> <p class="ql-block">红崖村边的一条小河因阳气生发,东风唤醒了冰封的河流,水出石涧弹起琴弦,哗啦啦一路欢快向前奔流。</p> <p class="ql-block">跨过这条小河,踩着小径陡坡,艰难爬上红崖山顶。</p> <p class="ql-block">甲辰正月初六红崖麦积穿越感吟</p><p class="ql-block">郭红梅/花儿朵朵</p><p class="ql-block">从来梦里向林泉,徒步停休已数年。</p><p class="ql-block">曾忆登峰观玉树,还惊越岭漫岚烟。</p><p class="ql-block">携壶伫立红崖顶,扶杖遥看麦积巅。</p><p class="ql-block">若问如今多感慨,二毛垂鬓怎堪怜。</p> <p class="ql-block">眺望远处横亘的群山,峰峦叠嶂,小陇山脉绵延百里,雄奇壮观,正感叹无限风光尽收眼底间时,有朋友说,看!麦积山,在手的右侧,群山围绕之中,一座熟悉的山峰,身姿秀丽挺拔,出现在雾霭里,朦朦胧胧的显得有点神秘,那麦积山后的最高峰是哪里?是天子坪,友人回答。天子坪,像一块巨大的屏风横在天际,又像是一位巨人,张开双臂将麦积山拥在怀中,群山环抱,林海涛涛,春夏秋冬,四季之美美得无法想像。</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以我特有的方式赞美你</p><p class="ql-block">文/郭红梅</p><p class="ql-block">小时侯登上你,在散花楼把心中的喜悦漫天抛撒</p><p class="ql-block">长大了奔向你,在西秦岭山脉的林海里,一次又一次追寻你、靠近你、仰望你</p><p class="ql-block">麦积山,一座形似麦垛的沙砂砾岩孤峰</p><p class="ql-block">在风霜雨雪的四季更迭里,在千年的守望里遗世独立</p><p class="ql-block">你有什么魅力,使我在无数个观景台</p><p class="ql-block">在香积山,在植物园,在豆积山,在红崖疑神远眺,久久伫立</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以独特的方式,再一次将你托起</p><p class="ql-block">托起你,就托起了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p><p class="ql-block">托起你,就托起了千年佛教石窟文化传播艺术的智慧果实</p><p class="ql-block">托起你,就托起了你响亮的名字——麦积山,一个世界级文化遗产,一座东方雕塑馆,一个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游客</p><p class="ql-block">不远千里,万里来此观赏你,一睹你秀丽的身姿</p><p class="ql-block">托起你,就托起石窟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的文明印迹</p><p class="ql-block">托起你,心中的丰碑在无限放大</p><p class="ql-block">麦积山,</p><p class="ql-block">我用我特有的方式托起你</p> <p class="ql-block">峭壁疑无路,蛮荒荆棘生</p><p class="ql-block">腰弯猫步迈,攀爬野雉惊。</p> <p class="ql-block">走在红崖山顶,俯瞰山下的村庄——红崖村</p><p class="ql-block">村舍变成一个个小方块,整齐排列。</p> <p class="ql-block">此时,春风唤醒河柳,毛毛茸茸的嫩芽儿正悄悄地生长,也不失为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居高临下,饱揽红崖风光,顺利下山后,与其他去农家乐的4人汇合。</p> <p class="ql-block">以前车载人欢,走马观花,红崖匆匆一瞥。也没留下深刻印象。此次亲临,仔细观摹,红土砂砾,峭壁悬崖,形似卧虎,又如巨龙,新春到此一游,风景这边独好。</p> <p class="ql-block">过卧虎村走入草滩村宽阔整洁的街道入巷,朋友提出要去一观罗汉崖。</p> <p class="ql-block">由一条小路前行,行至豆积山山谷顶端处左侧一峰凸起,形如一罗汉垂手打坐悟禅,故称罗汉崖(读ái,又称罗汉岩、罗汉岭),位于麦积山西北,距草滩村约1公里,距麦积山直线距离2.5公里。山体由中生代白垩系麦积山组砖红色——紫红色砂砾岩、砾岩、含砾砂岩、沙质泥岩组成,呈厚层状,水平产出,并见稀疏垂直节理。岩石在长期风化剥蚀及雨水冲刷作用下形成丹霞长崖,岩石裸露,近似直立,如同刀砍斧劈。据1951年刊于《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10期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介绍》记载:“豆积山寺及罗汉岩之保管。岩寺距麦积仅隔涧溪,不及五里,林壑深秀,松杉尤胜。寺有巨钟,颇古。寺北得松径,小岭纡折,遥视丹崖突起,形类麦积。岩中有石像三尊,坐莲台上,未加彩绘。相传初造石窟,选胜于此,嗣改建麦积云。石刻古穆,境亦奇绝,亟应加保管”。另据立于豆积山西应寺、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夏朗云撰《豆积山罗汉崖西应寺铭并序跋》:“罗汉崖者,乃麦积山右胁之另崖也。深壑迥出,横看罗汉岭,侧成豆积峰,故曰豆积山。西应寺居其南冲高台,东望麦积西崖,故曰西应,乃麦积山瑞应寺下院之一。麦积西崖,自古显灵,三泉圣水、三世佛尊,更出西方阿弥陀接引立佛巨影。则豆积西应者,亦乃含接应西方如来之意也”。</p> <p class="ql-block">罗汉崖崖面长约150米,高约100米。虽不及豆积山主峰高峻,但崖顶苍松覆盖,崖面垂直下切,下临百米深壑,长约40米。崖体中腰部凹进,深约1.2~6米,有隐于树丛中的小道通至罗汉崖侧面谷顶。由谷顶左首向下沿通往罗汉崖的小道前行,崖边古松倒挂,还生长着5株较为罕见的珍稀植物白皮松(又称“白骨松”),林木阴翳,下方壑谷幽深。为保护罗汉崖,小道约70多米处依崖建有一高约3米、仅可容一人通过的水泥墙铁门。过铁门,崖壁下方为一长约70余米、宽约1.5米左右的摩崖廊道(走廊),杂以大小窟龛,还有僧房遗址。廊道外侧靠崖边修有不足1米高的土夯围墙,廊道尽头依崖壁建有一处水泥砖房。廊道内侧开凿有石窟(或佛窟)遗迹5个,天水地方文史学者张海玉将石窟从南至北依次命名为1~5号石窟。廊内遗存窟龛、壁画,均已残落不可辨,唯有5号石窟造像保存完整。1号石窟为“卧佛窟”(又称“睡佛洞”),留存长6.8米、进深1.2~1.6米、高1.4米的方楣平顶敞口大龛,造像已毁。龛窟内置数个泥塑小型造像,多残缺不全,惟1个佛像保存较为完整。2号石窟为依崖壁修建的“佛廊”,呈高低起伏洞穴式不规则凹面状,长20米,高0.6~1.5米。由于风雨剥蚀,崖面仅有桩眼和青褐色的泥皮残迹。3号石窟为“三佛窟”,上、下部大致均呈长方体状,上小下大,上部崖壁桩眼密布,下部残存坐像坛迹石台3处,长9米,高1~1.5米,坛迹石台高80厘米左右。窟内南侧立有一块书有“天水市北道区罗汉崖文物保护小组”的木质牌,坛迹中部一石台上置有数身小型佛像,多残缺不全,惟有一弥勒佛与一菩萨像完整。4号石窟位于走廊尽头处,大致呈喇叭状,长3.5米,高3米。此处依崖壁建有一处长3.5米、宽2.5米、高3米的水泥墙面小砖房,安有铝合金材质门,房内崖壁上有墨书,字迹不清。5号石窟为“三世佛窟”,位于3号石窟上方,处摩崖中腰,其上有长方形洞窟一处,窟内计有造像4尊,保存有五代悬塑、宋代重塑的三世佛像,在高约9米(从走廊到佛龛顶部)的摩崖上悬塑盘坐佛3尊。三世佛分为“横三世佛”和“纵三世佛”,经笔者会同天水地方文史学者潘守正、张海玉考证,此当为“横三世佛”:即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3尊佛像均结跏跌坐于莲台上,高约2.5米左右,中间释迦牟尼佛像稍高,两侧佛像稍低,螺旋髻,肌肉丰满圆润,姿态静穆自若,造像显示出雍容大度、深沉恬静的神态,精美绝伦,脱俗绝尘。莲台下方均有三块长方形基座,基座下又有饰回旋状云纹的底座。正中释迦牟尼佛双目微垂,右手掌心向下握住左手,手指相捻,呈抱拳状;左方(北侧)药师佛像低眉俯视,左手自然下垂置于腿部抚膝,右手前伸屈臂上举于胸前,掌心朝内,手指自然舒展,作施无畏印状,似在诵经或沉思;右方(南侧)阿弥陀佛像双目微闭,双手五指张开,掌心朝上自然上举,似手托“物”而心无挂碍状。三尊坐佛左下侧存有高50厘米,宽30厘米圆柱状小龛窟,内塑天王像1尊,横眉怒目,神态生动。</p><p class="ql-block">据嵌于三世佛北侧崖壁、由天水简古体书法家毛惠民书写的《麦积罗汉崖造像维修铭记》记载:罗汉崖摩崖造像始建于五代时期。一九九八年由天水市北道区文化体育局局长张俊琳、天水市北道区文化馆馆长屈德洲、麦积乡文化站专干高廷轩等组织维修,工程自三月廿三日开始,六月廿三日竣工。另据立于豆积山西应寺、由天水著名书画家董晴野撰《罗汉崖宋塑佛像加固纪略》记载:在麦积乡文化站专干、邑人高廷轩多方奔走呼吁下,一九九七年九月天水市政府决定由麦积山风景管理局拨专款7万元加固罗汉崖佛像,由原北道区文化局组织专家鉴定施工,于一九九八年三月开工,六月竣工。据夏朗云撰《豆积山罗汉崖西应寺铭并序跋》及立于罗汉崖南侧山谷顶端的罗汉崖景点介绍牌得知,罗汉崖摩崖造像为宋代重塑的三世佛。据张锦秀新编《麦积山石窟志》记载:豆积山罗汉崖1989年11月被北道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地方移交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相传最早选址建造石窟时,先选于罗汉崖,因崖面小,后移凿麦积山,至今仍流传“先有罗汉崖,后有麦积崖”之说。</p> <p class="ql-block">豆积山在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草滩村北,位于麦积山以西偏北2公里处,地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东与麦积山相望,东南与香积山(俗称“香子山”)毗邻,三座均带有“积”字的名山呈环拱之势,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完美布局。周围逆时针方向分别有妖魔山、火铁沟梁、天子坪山、二沟山等大山环峙,山水相间,森林密布,风景优美。豆积山为从西秦岭主脉北坡香积山、天子坪山分出的一支脉,由东南向西北展布,在草滩村北部呈弧形蜿蜒屈曲折向东北,仿佛一条“s”状盘桓“游动”的蛟龙。其西北还有一峰与之毗邻,因其形状与旧时竹编油笼相像,俗称“油笼山”。陇上文宗、麦积山石窟文化的奠基者冯国瑞撰《麦积山石窟的古代民族文化艺术》一文中写到:“(瑞应寺)寺周有林木环绕,泉水甘冽,远望云中山峰,即豆积山、罗汉岩”。</p><p class="ql-block">豆积山主峰呈棱锥形,状若农家堆积之豆子垛,故名。山形与麦积山极为相似,惟不如麦积山高峻,由东北向西南迤逦而来,相对高度百余米,上有苍松覆盖。山峰东侧一条坡度平缓的山谷延展,直通山麓盆地处的草滩村。谷底铺展着一块面积不大但较为罕见的高山草甸,这里是由草滩村去西应寺、罗汉崖的必经之路。此处水草丰美,松林茂密,空气清新,牛儿安闲地在山谷吃草,这或许就是草滩村得名的由来吧!</p> <p class="ql-block">通往西应寺的山道,原先是一条小土路,现在拓宽硬化,小型私家车可以开到寺门口,方便游客出入游览。</p> <p class="ql-block">豆积山主峰西南峰腰有西应寺(又称“豆积山寺”),位于麦积镇草滩村北,地处罗汉崖西南,距罗汉崖仅数百米。寺东有小道通草滩村,东北有路通往罗汉崖。西应寺建于豆积山巅向南伸展的突兀山头一平台之上,为一四合院式佛教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大佛殿、地藏王菩萨殿、三霄殿及天王殿组成,占地1.8亩,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沿着绿树掩映的小道台阶漫步而上,一处巍峨的寺院矗立在眼前。天王殿为一房分隔两殿形式,前殿中塑财神像,两边塑四大天王,殿前立有石碑两通;后殿塑韦陀护法菩萨,共有塑像6尊。面阔三间,长10米,深8米,单檐歇山顶式建筑。主殿大佛殿,悬山顶式建筑,内塑横三世佛、弟子像计7尊,另外东侧消灾延寿药师佛坐像下方还置有小型观音菩萨造像1尊。三世佛造像其形酷似罗汉崖之佛,但造型与罗汉崖横三世佛又有不同。中塑释迦牟尼佛,端坐于莲台之上,面容丰润,左手自然置于腿上,右手曲臂上举,掌心朝前,五指分开,法相庄严肃穆。两厢配殿分别为东厢地藏王菩萨殿和西厢三霄殿。三霄殿塑三霄圣母、送子娘娘及侍女像计7尊。地藏王菩萨殿塑地藏王菩萨、侍从和十殿阎罗像计13尊。塑像总计34尊,造像逼真。除天王殿外,其它殿内均有壁画,彩绘精美。其地山峦叠嶂,古木参天,苍松翠绿。寺内东北角有一株红豆杉,树围1.4米,高20余米,为天水最大的一株红豆杉,堪称“红豆杉王”。此株红豆杉于2022年给予了堪定,树龄200年,终于有了它的身份证。豆积山西应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举办庙会。</p><p class="ql-block">豆积山西应寺始建于宋代,初称胜仙寺,后改豆积寺,为麦积山瑞应寺下院,原为四合院式,深邃幽静,佛道合一。据麦积山石窟瑞应寺现存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记载:豆积山西应寺宋时称“胜仙寺”,为麦积山所属寺院,其时即有僧人住寺。另据《豆积山罗汉崖西应寺铭并序跋》 记载:豆积山西应寺“文化大革命”时神像被毁,庙宇拆除。20世纪90年代,麦积、草滩、红崖、卧虎等村当地群众集资重建,仍为四合院式,先后建成天王殿、大佛殿、地藏王菩萨殿、三霄殿等4座殿宇,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美术室张北平塑成四殿像,殿外另建厢房。</p> <p class="ql-block">说明:以上相关罗汉崖与豆积山的文字均摘自网络上文史研究员尤九成老师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站在西应寺眺望麦积山</p> <p class="ql-block">编辑:花儿朵朵</p> <p class="ql-block">人生海海,山山而川,离合聚散一切随缘,看相同的景,忆回忆不起来的人,一切如秋风吹尽的落叶,无影无踪。闲遐日一人独坐看云卷云舒,不强求,不抱怨。重拾一段爱好,将身心触入大自然,出汗,排毒,养颜,强身。将一切放归在路上,且行且随风,且看且从容,迎得龙年东君,唱响人间春梦。</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简介:</p><p class="ql-block">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陇上林泉之冠”。因山形似麦垛而得名。 麦积山是小陇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其石窟始建于384-417年,现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