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6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再现了古代蜀国辉煌。主体文化遗存的时代约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5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片、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的发现,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共同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东门</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不在这个门。</p> <p class="ql-block">遗迹馆呈半圆形,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舒展平缓的弧形外观与室外清新纯净的景观环境逐渐过渡、融合,形成了连续的空间变化。馆内无立柱大空间的构造保证了祭祀遗迹的完整性,大跨度钢结构形式将建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降到最低,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把文物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遗迹馆内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场所的发掘地,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原生态展示的发掘现场、大型树根遗迹等既保持了历史遗存本体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也为刚刚走进金沙遗址的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在这里,观众一方面可以实地感受3000年前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宏大气派,另一方面又能身临其境,近距离观看考古发掘现场,了解考古发掘的工作原理。</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祭祀区”位于遗址东部,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年代约当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50年)。它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分布,古蜀人很可能最初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上面用土进行敷盖。下次祭祀仪式之后又将祭品掩埋,经过长约500余年的祭祀活动,至春秋早期,河滩基本填平,同时,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这块金沙人心中的圣地也逐渐荒芜。</p><p class="ql-block">目前,这里已发现60余处祭祀遗存,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骨角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以及数以吨计的象牙和众多的野猪獠牙、鹿角、陶器等。</p><p class="ql-block">从这些遗存来看,金沙人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所使用的祭祀用品还有较大的差别。</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的祭祀用品以象牙、石器为主,还有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极少量的玉器,时代约当殷墟二、三期(约公元前1200前后)。</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大量使用玉器、铜器、金器作为祭品,第一阶段使用的象牙仍大量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则很少使用,时代约当殷墟三、四期之际至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100年--前850年)。</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大量使用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前一阶段大量使用的玉器、铜器、金器象牙的数量骤减,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公元前850—前650年)。</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第1号遗迹</p> <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平面呈长方形,发现时部分遭破坏。坑内器物分层摆放,上层堆积象牙,最长者近160厘米,从断面观察,象牙多达8层,放置极有规律。下层放置大量玉器、铜器和金器等。一号坑是金沙遗址祭祀区目前为止发现的形状最规整、埋藏文物最集中的祭祀遗存。因保护象牙的需要,现已采取回填措施。</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第5号遗迹</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出土地</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出土地</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第8号遗迹</p> <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平面呈圆形,面积约2平方米,坑内填土中伴有大量朱砂,遗物分五层摆放。出土文物共345件,其中金器45件、铜器93件,玉器194件、石器7件、象牙残器3件、陶器3件。金面具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体量最大的金面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第6号遗迹</p> <p class="ql-block">建筑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第18号遗迹</p><p class="ql-block">基本情况:平面形状呈长方形,由边长约40厘米的9根方柱构成。柱间距南北向约1.9米,东西向约2.9米,面积约22平方米。推测此遗迹原系一座长方形木结构祭台。因历时久远,木柱已腐烂,现仅余柱洞。</p> <p class="ql-block">大型树根遗迹</p> <p class="ql-block">秋枫树</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顶部有巨大的太阳神鸟图案</p> <p class="ql-block">沙盘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水井</p> <p class="ql-block">商周大口陶瓮</p><p class="ql-block">口径60,腹径73.5,底径18,高103(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陶质,灰色,局部呈黄褐色,泥质陶。器形较大,圆唇,卷沿,侈口,溜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斜收至底,小平底,素面。</p> <p class="ql-block">商周兽面纹建筑木构件</p><p class="ql-block">长94,宽19.5,厚8.8(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通体由一块整木凿制而成,褐色,较大型,整体为一兽面呈一对夔龙向两面展开的形状,方颐,双眼圆睁,直鼻,龙尾上卷,其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其造型源于商周时期青铜器兽面纹的基本母题,形象生动,当时人们在建筑领域内对神灵崇拜的精神诉求。</p> <p class="ql-block">商周木耜</p><p class="ql-block">长 142,宽17.0,厚2.72(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通体由一块整木凿制而成,形如现代铲子,较长,圆形长柄,长梯形器身,器身厚度不等,前厚后薄。通体米黄色,木纹清晰。器保存完好,仅刃部略有缺损。 其发现具有重大意义,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最长的商周时期木质农具,表明在青铜时代,青铜农具并未在农业中广泛应用,木质农具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p> <p class="ql-block">陶器</p> <p class="ql-block">金器</p> <p class="ql-block">铜器</p> <p class="ql-block">墓葬</p> <p class="ql-block">象牙</p> <p class="ql-block">石璧</p> <p class="ql-block">玉琮</p> <p class="ql-block">铜立人</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立人</p><p class="ql-block">长 6.2,宽 5.76,高 19.2(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青铜质,整器形态矮小,立人头戴有13道弧形齿饰的太阳帽,脑后垂下的为精心打理过的三股发辫,脸部瘦削,眉弓突起,颧骨高凸,橄榄形大眼圆睁,大鼻,嘴如梭形,微张,方下颌,大耳朵,耳垂下有穿孔,短颈。双手作握状,置于胸前,指尖相扣,双拳中空,高高站立于插座上,外着单层中长服,腰间系带,腹部腰带上斜插权杖,手腕间戴有箍形腕饰,整个造型极具三维空间感。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件青铜圆雕作品表现了古蜀青铜雕塑工艺技术已很成熟。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青铜制造工艺及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卜甲</p> <p class="ql-block">商周蛇纹圆角梯形金箔</p><p class="ql-block">长16.1,宽13.5,厚0.02(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金质,整体呈圆角梯形,片状,中部錾刻两圈螺旋纹,纹路呈条状,似蛇,头部在中央,蛇尾在最外面,微凸。捶揲时应垫有模具,正面抛光处理,较光亮,反面未作抛光,较粗糙。其功能可能是装饰用具。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金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以及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商周太阳神鸟金饰</p><p class="ql-block">外径12.53,内径5.29,厚0.02(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金质,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该件藏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古蜀先民金器制作工艺、青铜文明以及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图案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商周长援直内玉戈</p><p class="ql-block">长36.6,宽7.39,厚0.78,(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透闪石玉,玉质温润,牙白色,夹红褐色沁斑,色彩鲜艳。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尖锋,长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齿突,刃缘斜磨,起弧形脊,单阑,出上下齿,下齿残,近长方形内,内中部有单向圆穿。内上下缘、端部斜磨,半透明。器两面的援本部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刻划交叉菱形纹。制作细致讲究。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商周四节玉琮</p><p class="ql-block">长10.6,孔径6.8,高16.6(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透闪石玉,质地温润,灰白色,半透明。整体呈方柱体,外方内圆,中空,柱体四面外壁中间开出竖槽,将每面一分为二,使四角形呈方形凸面。凸面开横槽分节,共有四节,每节凸面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三道一组,线纹平直规整。中孔两面对钻而成,孔壁光洁,平整、光滑。制作规整,打磨光洁,圆润光滑。该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p><p class="ql-block">上端长6.94,下端长6.3,上孔径5.55,下孔径5.14,高 22.2(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透闪石玉。青色,质地温润,透明。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现象,白化的纹理多沿玉石矿料原有自然裂纹扩散。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状沁斑。该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器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为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分别表示眼睛和眼珠。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仿佛正在舞蹈。孔内壁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器内外打磨抛光,玉质平滑光润,制作十分规整。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商周跪坐石人像</p><p class="ql-block">长8.73,宽10.63,高22.7(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蛇纹石化橄榄岩,石中含有大量细分散的粉粒状磁铁矿石及方解石,使石外表呈黑色条状、褐色状斑及白色划纹。人像外貌为一裸体赤足的男性,呈跪坐姿态。其头顶发式中分,四角高翘,脑后有辫发两束。两束并为一股,直垂于后背的双手之间,脸型较长,棱角分明,宽额,额头中部有脊,眉弓突起,双眼模糊,以彩绘形式描绘,圆睁,平视前方,鼻梁高且宽,阔嘴紧闭,涂鲜艳的朱砂,颧骨高起,面颊深凹,整个表情苦涩。两耳横张,耳垂有穿孔。裸身,前倾,圆肩短颈,双手被绳索反缚,手指粗壮,掌心向外,未见大拇指。双膝屈跪,双脚着地,臀部置于脚后跟上,赤足。推测可能是属于当时金沙王国的异族人物形象。人像造型成熟而稳重,丰满而传神,雕刻技艺简练而娴熟,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古蜀先民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商周石虎</p><p class="ql-block">长28,宽8.88,高20.03(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蛇纹岩,灰黑色,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条状斑纹,石料的自然斑纹近虎斑纹。虎呈卧姿,昂首,嘴巴大开,正视虎口呈方形,四角各雕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上、下颌各雕四颗门齿。喉部保留管钻痕,侧视虎的口呈三角形,上、下颌各雕三颗门齿,虎口的后部两侧又各有一个小钻孔。虎额的两侧各阴刻五道胡须,其后阴刻两个"目"字形眼和三角形卷云耳,两耳间又阴刻四条平行线纹。直颈,虎头和颈较虎身大,略显夸张。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臀部有一圆形小孔。腿与身之间往臀部延伸形成一条凹槽,与臀部孔下的一条凹槽将臀部分为六部分。石虎威猛而狞厉,自然而拙朴,在静态之中蕴藏着动感,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确实是商周时期不可多得的石刻圆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p><p class="ql-block">直径9.98,高3,厚0.08(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金质,整体呈喇叭状,上小下大,器身较高,上下两面为圆形,小平顶,中空,周壁向下逐渐外侈。腹壁上等距离分布着三朵卷云纹,纹饰线条流畅,极具美感。表面抛光处理,比较光亮,内壁未经处理,较为粗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金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商周铜人头</p><p class="ql-block">长2.6,宽3,高4.4(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铜质,形体较小.人头圆顶,头顶中部有一长条形空洞,两侧亦各有一近圆形空洞.长眉,橄榄形眼,直鼻,阔嘴紧闭,耳垂穿孔,颈部细长,中空.其造型风格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十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商周玉贝</p><p class="ql-block">长3.23,宽2.7,厚0.63(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透闪石玉。玉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无杂质,器背部粘附少量铜锈。为海贝形圆雕作品。器身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两侧边圆滑,并各在中段有四个较浅的齿状突起,器中部有一纵向沟槽,沟槽两侧又精琢出对称排列的十四道浅凹槽,沟槽顶端有一穿系挂绳用的小孔。整器光润,通体磨光。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商周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牌</p><p class="ql-block">长5.54,宽5.3,厚0.55(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透闪石玉,灰白,不透明。器略呈圆角方梯形,受埋藏环境影响,器内外有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器一面以阳线技法雕刻出一变形昆虫类动物纹样,刻纹线条极其流畅,加工工艺十分精湛。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商周有领玉牙璧</p><p class="ql-block">直径28.4,孔径5.3,高2.3(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透闪石玉,灰白色,不透明,表面有褐色、黄色、黑色沁斑,色彩斑斓。整体呈圆环形,孔径较小,孔壁凸起成领,方唇,直口,直缘。环面较宽,平直,环缘等距分布四组齿状突起,每组齿状突起五个,整器制作规整,靠近环缘有一个小圆孔,推测系悬挂之用。器身打磨精细。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玉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玉镯和绿松石珠</p> <p class="ql-block">商周大金面具</p><p class="ql-block">长20.5,宽10.4,高10.7,厚0.08(单位:厘米)</p><p class="ql-block">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艺、青铜文明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十二桥遗址干栏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印加——秘鲁古代安第斯文明展</p><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 2024/01/10-2024/04/10</p><p class="ql-block">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印加博物馆等秘鲁14家博物馆共同举办本次展览,精选168件/组文物精品,包括骨器、陶瓷、金属、石器、木器、纺织品、绘画和木乃伊等,全面展示印加帝国的发展脉络、社会生活、艺术成就和文化遗产,带领观众走近璀璨而神秘的印加文明,共享世界文明之美。</p><p class="ql-block">编织袋</p> <p class="ql-block">陶瓶</p> <p class="ql-block">黄金面具</p> <p class="ql-block">羽制外衣</p> <p class="ql-block">猫形斗篷</p> <p class="ql-block">大型人像罐</p> <p class="ql-block">大羊驼形彩陶器</p> <p class="ql-block">金器</p> <p class="ql-block">天平</p> <p class="ql-block">有钻孔痕迹和变形痕迹的颅骨</p> <p class="ql-block">有关祖先崇拜内容</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遗产纪念雕塑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南大门至陈列馆主通道旁,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是游客由南至北参观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遗产纪念雕塑源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黄金饰品“太阳神鸟”金饰,该金饰外径仅12.5厘米,其造型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 是中国商周时期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2005年10月17日,太阳神鸟蜀绣制品又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 2005年12月18日,这个永久性的纪念性雕塑作品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内揭幕。2011年12月,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确定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础上放大了近30倍,游客们常在此合影留念,各类活动也常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雕塑,位于南门。</p> <p class="ql-block">乌木林</p> <p class="ql-block">乌木林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东南角,是利用金沙遗址以及成都地区出土的六十多根乌木组成的特色景观,在中国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乌木又称阴沉木,专指埋藏于古河床下数千年的各类名贵古树,经过物理、化学等长期反应过程,形成了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质地,其木质坚硬细腻,纹理清晰,非常珍贵。由于这种树木从表面到树芯都是乌黑色,四川人称之为乌木。乌木主要出土余四川盆地,是四川一大珍贵资源。经碳十四测定,乌木的年代大致在距今三千到一万年之间,金沙遗址祭祀区所在地原称“乌木沱”,意为出土乌木的地方,在金沙祭祀区东部就出土了大量乌木。</p><p class="ql-block">并不是所有的古木都能转化成为乌木,一般带有香味或杀菌特征的树种才能形成乌木,如楠木、红椿木、香樟树等。由于乌木致密、有机质已分解完毕,不变形,不生虫,所以较为珍贵。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乌木一方”。金沙遗址和成都平原附近都发现有大量的乌木,这些都是活的“化石”,充分说明远古时代的成都平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四川古代气候的变迁历程。</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市,四川省人民政府立</p> <p class="ql-block">文保碑位于南门外。</p> <p class="ql-block">南门,右侧可以看到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王建墓</p> <p class="ql-block">王建墓,史称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永陵路,为五代前蜀(907年—925年)高祖王建的陵墓。</p><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四川博物馆对王建墓进行考古发掘,在棺床上发现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出土了兔头龙身谥宝、银钵、玉哀册、琥珀、银猪等20余件文物,为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王建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建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立</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神道</p> <p class="ql-block">石马,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只有右侧这一尊石像生是原物,其他是增补的。</p> <p class="ql-block">唯一一尊原物的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墓室南向,无墓道,为红砂石建筑,全长23.4米,由14道石券构成,分为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前室相当于羡道,在第3道券额上残存有填红、绿二色彩绘,绘宝相花纹,中室为主室,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p> <p class="ql-block">王建墓墓门,前、中、后三室均有木门作间隔,门上铺首、饰片、泡钉等尚存,诸铜器制作精细,表明鎏金。前室相当于羡道,在第3道券额上残存有填红、绿二色彩绘,绘宝相花纹,中室为主室,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p> <p class="ql-block">王建墓棺床为须弥座式,上铺珉玉版,有三层木台阶,木台阶上置棺椁,棺内有大量水银和各类随葬品,棺床四周浮雕伎乐、花鸟、云龙图像,纹饰精美,均着彩或鎏金,棺床两侧置半身石雕“十二力士”,或谓“十二神”,作扶抬棺床状。</p> <p class="ql-block">墓后室设御床,上置石雕的王建像。</p> <p class="ql-block">王建像</p><p class="ql-block">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是前蜀的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降服或击败武泰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p><p class="ql-block">王建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p> <p class="ql-block">力士抬棺</p> <p class="ql-block">棺床为须弥座式,两侧列置十二力士半身雕像,作扶抬棺床之状,棺床东、西、南三面浮雕24名乐伎,其中舞者2人,奏乐者22人,操着琵琶、拍板、筚篥、笙、箫、笛、鼓、吹叶等,弹、击、拍、吹各种乐器共20种23件,乐伎四周及棺床北面饰龙、凤、云纹、花卉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王建墓二十四伎乐,雕刻在棺床壶门之内,东西两面各10人,南面4人,均为女性,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种乐器22人,共有20种23件乐器,乐器编制属龟兹乐系统,石刻生动。</p> <p class="ql-block">前蜀陀罗尼经幢(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王建墓墓冢呈圆形,高15米,直径约80米,是用土垒筑而成,基部周围用条石垒砌,占地面积6.8亩,陵台外有砖基3道,正南砖基之间建包砖夯土墩1对。</p> <p class="ql-block">都安井</p> <p class="ql-block">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p> <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形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前蜀、后蜀疆域图</p> <p class="ql-block">王建坐像</p> <p class="ql-block">王建墓出土的王建像,材质为石质,所处时代为五代前蜀(907年—925年),该像为坐像,坐于几上,全高96.5厘米、几高30.5厘米。</p> <p class="ql-block">前蜀周皇后坐像</p> <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韦庄(韦应物四世孙)就是王建的宰相</p> <p class="ql-block">五代陀罗尼经幢</p> <p class="ql-block">第一副春联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chǎng,音厂)所作</p> <p class="ql-block">陶房</p> <p class="ql-block">王建墓结构</p> <p class="ql-block">外国新闻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陶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后蜀孙汉韶墓陶仆俑</p> <p class="ql-block">陶俑</p> <p class="ql-block">永陵博物馆外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