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普通英国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哈罗德,一个60出头的退休老头,一生平淡。某天,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信,打开一看是一位曾经的同事朋友奎妮写来的,信里,奎妮告诉哈罗德她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哈罗德于是写了回信并出门准备去邮寄,在路过加油站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工作人员姑娘,她随口跟他说了信念问题,“你一定要有信念,你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哈罗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简单的坚毅与笃定,于是冥冥之中,他稀里糊涂地上路了,因为他有了这样的信念:只要他告诉奎妮他走着去看她,奎妮就会活着等他。于是,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直从英国的西南,横跨整个英格兰走到了东南,行程627公里,历时87天,终于见到了他的朋友奎妮,并带给了奎妮一个平和、安详的临终。</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开头并不怎么吸引我,感觉这样的举动有点拧巴,潜意识里,我和哈罗德的妻子莫琳一样希望他回头。但是,随着哈罗德的行程越走越远,我发现情节越来越吸引我。这场旅程实则是人生的缩影——从一路上见到的人,遇到的事,如同自己的人生经历——有遇到善良的人,比如那位斯洛伐克的女医生;也有维克那样的人,你对他付出真心,当他是“儿子”却在某天背你而去,不留下只言片语;也有像那个叫里奇的,可以为你的行程联络媒体拉来赞助、提醒你注意提防维克的人,最后却以某种他自以为是的方式,抛下哈罗德提前到达终点贝利克,完成了徒有形式的“朝圣”,让一个纯粹的行动,变成一个闹剧。而真正的“朝圣者”哈罗德,则凭着信念,经历种种艰苦卓绝,让友人在信念中获得活下去的支撑。</p><p class="ql-block"> 伴随一路前行的,除了外界的人和事,还有哈罗德的心路历程。童年被父母抛弃的困苦、中年痛失儿子的悲伤、一生无所成就的事业困顿以及若即若离的清苦的婚姻状况。经过旅途的信念和磨难,通过这场帮助别人的旅程而一一自我和解。通过宽宥别人,坚定目标,实现了自我救赎。</p><p class="ql-block"> 最触动我的,是在第二十五章,当哈罗德的最后一位朋友——狗狗离他而去,而他又因体力憔悴而迷路的时候,主人的精神世界崩溃了——他打电话给他的妻子,告诉她“我坚持不下去了,我走不到了”“我想回家,莫琳,我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不想继续了”时,他的妻子一方面和邻居朋友雷克斯一起,判断他所在的位置,并为他在附近定了一间旅馆并付了钱,帮助他获得体力上的休整,同时在精神上坚定地鼓励他说“继续走,别停下来,还有十六盈利就到贝利克了。你可以的!”还说“奎妮还活着,她还在等你。我查了天气预报,整个英国都画着大太阳,明天早上起来你就会感觉好多了。”虽然她多么想他回家,但是她和雷克斯讨论过一遍又一遍,如果在离目标这么近的时候让他放弃,他余生都会后悔的。可见,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能帮到自己的,是配偶,而最了解自己的人,也一定是配偶。由此,我想到自己,在我们过往的经历中,我是不是做得跟莫琳一样好?在丈夫、儿子、兄弟姐妹遇到挫折时,我是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而鼓励他们继续前行?还是数落曾经给过他们建议?我想,应该是兼而有之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书的过程颇有感触,但网上的文章,都说这是讲自我救赎的的故事。是我的格局小了?还是我心中的另一个哈姆雷特?不管了,这是我的读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是去年上半年邻居借给我的,因为没有紧迫感又因为故事开头并不精彩,所以就搁置了。直到年末,买了个阅读书架,让看书增添了很大的便利和乐趣,岁末年初,抽空就静心看完了这本书。意外刷到了英文版的电影,凭着对小说内容的了解,重温英文。</p><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2日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