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阶级与稀有的家庭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是空前绝后的、唯一一部真正叙写贵族世家的小说,又是在“写实的逻辑”(并非“写实内容”)下进行书写。</p> <p class="ql-block"> 因《红楼梦》所反映的阶级特殊性,不仅与清代历史、曹家历史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与该特定阶级文化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有关。我们常常天真地认为古希腊人的思想感受方式和我们完全一样,放心大胆地议论着俄狄浦斯王的良心折磨和“悲剧过失”,可是这样做是不行的。古人回答的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因此我们就要搞清楚《红楼梦》的思想感受是什么方式?曹公透过小说所回答的“自己的”问题又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给予曹雪芹如此特殊的作者身份与其叙写对象,加上“实录其事”的子转世书写材料与写实逻辑,使得《红楼梦》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化活动与心理事实,而是具有极其罕见的贵族阶级特性,许多情节中的人物所言所行的基本意义都必须在其特有的生活规范与意识形态下才能获得正确判断。</p> <p class="ql-block"> 首先,对于“贵族世家”必须要有较明确的理解,而大致是可以这样理解:他们通常享有世袭的爵位,特权和薪俸,并经常被鼓励同皇族世代通婚,法律和物质上的权利绵延长久,在国家的声望得到全面认同。</p><p class="ql-block">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一般读者的文化现在,对于《红楼梦》的欣赏和理解往往舍此不顾。《红楼梦》中的“人间富贵”既是其中之一,也是所有“善于体物”之内容的共同基础,这也是我们一般读者对此隔阂深而不加留心的地方。尤其是我们现代人的意识形态,对这类世家的认识往往以“封建”概述之。</p><p class="ql-block"> 今人对于贾府之为诗礼簪缨世家的种种现象也多是从现代平民观点与意识形态,抨击其政治上的权势与经济上的豪奢,完全忽略其生产发展的内在脉络以及其合情合理之处。尤其混淆“富”与“贵”的范畴差异,既对“富”不以为然,更对“贵”不明所以。</p> <p class="ql-block"> “富”与“贵”有着本质上的绝大差异,且“贵”的精神内涵与礼法、礼教息息相关。入《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二年有一段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庚午, 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有司循旧制请用银装车,上曰:“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令依外命妇以铜装车。诏公主执妇礼,皆如臣庶之法,戒以毋得轻夫族,毋得预时事。颢弟顗,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由是终上之世,贵戚皆兢兢守礼法,如山东衣冠之族。</p> <p class="ql-block"> 翻译一下:</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庚午日,万寿公主要出嫁给起居郎郑颢。郑颢是郑絪的孙子,当朝进士,做过校书郎、右拾遗内供奉的职位,以言行文雅闻名。公主是皇上的爱女,所以选郑颢做女婿。主管婚姻的官员按照旧例请公主使用以银装饰的车辆,皇上说:“我想用节俭的制度来治理天下,应当从我自身开始。”下令按照外戚贵妇的待遇用以铜装饰的车辆嫁女。下诏命令公主妇女的礼节,要和其他的臣子、庶人一致,告诫她不能小看丈夫家族的人,不能干预朝政。又下手诏说:“如果违反了我的告诫,必然会有像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一样的祸患。”郑颢的弟弟郑顗,曾经得了危重的病,皇上派使臣去探视。使臣回来后,皇上问:“公主在哪里?”使臣回答说:“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皇上很生气,叹口气说:“怪不得士大夫家不肯和我家通婚,原来是有原因的呀!”紧急召公主入宫,让她站在台阶下不看她。公主害怕了,流着泪向皇上谢罪。皇上责怪说:“哪有家里小儿得病,不去看望,还去看戏的道理!”又把公主赶了回去。从那以后一直到新皇上继位,贵族外戚都很守礼节法令,犹如山东孔孟之乡最有礼节的人。</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世家大族,以其优越的文化地位与深厚的礼法教养反倒轻视极权在握的皇室,竟一直到了晚唐都还是避免与之联姻,而皇帝也以此自惭。</p> <p class="ql-block"> 而这种对于礼法的看重是与《红楼梦》想通的。因此,脂砚斋编引述六朝的礼法故事来说明林黛玉初来到贾府的表现,于第三回处处提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黛玉之心机眼力”“行权达变”。</p> <p class="ql-block"> “今看至此,故想日后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无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p><p class="ql-block"> “王敦吃枣”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纰漏》。</p><p class="ql-block"> 王敦是东晋权臣,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敦娶晋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为妻。王敦刚和公主结婚时,因不知宫廷礼仪,又缺乏林黛玉的那般机灵,误将漆箱里用来上厕所时塞鼻子的干枣吃了。王敦上完厕所,又误将婢女送来的用于洗手的澡豆当成点心倒进金澡盘喝了个精光。结果此事成了宫中笑柄,还写进了史书。</p><p class="ql-block"> 脂砚斋引用宫廷里的典故“王敦吃枣”,不仅向我们暗示贾府是皇家,并且再次指出林黛玉心机过人。</p> 三次就坐 管中窥豹 <p class="ql-block"> 此处借曹公述写黛玉的三次就坐,了表现了黛玉的和她代表的阶级的知礼懂事。</p> <p class="ql-block"> 黛玉被人领着去见二舅父贾政,来到舅父、舅妈“时常居坐宴息”之处。</p><p class="ql-block"> 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p><p class="ql-block"> “度”音duo,是“揣测、考虑”的意思。第一次到舅母家,黛玉不了解这里的情况。老妈妈让黛玉炕上坐,黛玉并不直接坐下,而是先观察了解,经过思考,她断定炕上的两个座位是舅父、舅母的座位,她不能坐,所以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却是经过观察、思考、判断、应对等一系列思想活动之后采取的正确行为。黛玉这一步是正确的。</p> <p class="ql-block"> 坐了片刻,一个丫鬟过来说:“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 把林黛玉引到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这才是贾政夫妇的住处。</p><p class="ql-block"> 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p><p class="ql-block"> “再四携他”是写王夫人让座之深情,“携”是“提携”,是往炕上拉她。到了这个程度,黛玉“方挨王夫人坐了”。黛玉是得体的,如果再不上炕坐,那就不看紧慢了。但舅父的位置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坐的,挨着王夫人,表示亲近亦有谢意。我们应该为黛玉的懂事、懂礼点赞。</p> <p class="ql-block"> 拜见过两家舅舅之后,黛玉回到外祖母的住处。</p><p class="ql-block"> 进入后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坐,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坐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p><p class="ql-block"> 这是林黛玉到贾府的第一顿饭,是非常正规的、精心安排的家宴。有三个细节需注意。</p><p class="ql-block"> 一是,虽然“已有多人在此伺候”但“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为什么?这顿饭的主人是王夫人,她是荣国府的内当家,所以,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如果早了,或王夫人不到,那都不合乎规矩。</p><p class="ql-block"> 二是,王熙凤让坐,林黛玉“十分推让”,这时候,黛玉还不知道谁和自己在一起吃饭,贾母明白外甥女的意思,告诉黛玉:“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这才清楚了自己应该坐的位置,方告了坐,坐了。</p><p class="ql-block"> 三是“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等才入座。王夫人是父母辈,王夫人不坐,迎春等是不能坐的。没有婆婆贾母的命令,王夫人也不能坐,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这才理顺了关系,三春落座,席面才算按下。四把椅子坐满,左右对称,这安排是精心考虑好了的。黛玉在弄清楚自己应有的席次后坐了,用贾母的话说,“原应如此坐的”。这不但是贾家的规矩,也是全中国至今公私场所所遵循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 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在这三次让座中的表现,没写黛玉说什么,但她都以自己的行动做出了正确回答。黛玉的一举一动,在当时一定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细心关注,这就像是一场面试,所有人都是考官。林黛玉初到荣国府从让座、就坐,看到了她的懂理、知礼,使得贾府上下,从主人到仆人,不敢小瞧、怠慢于她,为她今后生活在荣国府迈稳了第一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