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刀头</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豫南的农村过年,无论穷富,每到年三十晚上每家每户准备供菜上贡成了一种习俗,供品有炒豆腐、炒白菜、炸粉条等,当然煮刀头肉上贡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供的一块刀头,二三供的二三块刀头,没钱的人家刀头肉小点,有1-2斤,有钱的人家刀头肉大些,有3-4斤不等。待贡品摆上供桌上后,点着香蜡火纸,祭拜天地财神、列祖列宗,祈求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少平安。这种习俗即是对已故前辈的思念,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所以代代相传,至今盛行。</p><p class="ql-block">记得儿时家里穷,父亲办年货时拿着有限的钱舍不得花,总是一省再省,能不买的就不买,非买不可就少买点,但上贡用的刀头肉却是必须买的。</p><p class="ql-block">刀头肉是有讲究的,一必须是猪肉,二非得带骨头,所以大多用带肋巴骨的礼条(礼条即带肋巴骨的长形猪肉,走亲串友拿着方便好看)做刀头。</p><p class="ql-block">那年腊月天下着大雪,庄上的李木匠杀年猪,年轻人早早赶去帮忙拉猪腿。听说李木匠杀年猪,父亲急忙叫上哥哥和我向李木匠家跑去。那时候人穷不像现在,一般人家是杀不起猪的。每当庄子里有人杀年猪庄上的人便纷纷赶去买猪肉。说是买猪肉其实是有钱拿钱,没钱赊账,以后再还,因为赊账一般仅限于亲戚熟人之间,所以李木匠门前很快站满了买猪肉的人。</p><p class="ql-block">不大一会,邻庄的苏屠夫掂着钎刀扛着通杆领着几个人前来杀猪。众人一哄而上拉猪的拉猪,接血的接血,烧水的烧水,很快一头300多斤的大肥猪整得白白净净挂在架子上。</p><p class="ql-block">“你割多少斤?”轮到我们买肉了苏屠夫问父亲。“要个带二根肋巴骨的2-3斤礼条”。通常二根肋骨的礼条重4斤左右,可李木匠的猪肥大,二根肋骨的礼条竟5斤多重。“太肥太肥,孩子们不爱吃肥肉,换个瘦点的”。明明肋巴骨肉不是很肥,况且我们也爱吃肥肉,肥肉油多香的很,可父亲偏偏说我们不爱吃退掉要换。还是苏屠夫看出门道笑着说:“割也割掉了,钱不够欠着来年还”。父亲这才红着脸接过肉带着我们回家。</p><p class="ql-block">年三十晚上,由于母亲不在了,父亲做年夜饭我们要帮忙。我清清楚楚的记得,那个用绳子系住挂在墙上很久带肋巴骨的礼条,除了上面满是肉皮的尖尖做成年夜菜之外,其余的被切成两块煮熟后全当做贡品摆放在供桌上,年夜饭里哪有多少肥瘦肉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