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陶行知在学校里面看到两个学生打架,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学生揪着另外一个小朋友打。陶行知过去制止了他们,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对高年级的那个学生说,你到办公室里面去等我。然后就离开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办公室,看见那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了,陶行知马上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拿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十分 诧异:“怎么了,老师?“陶行知说:“我让你来,你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来了,还跑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办公室,比我还先到,说明你心目中有我这样一个校长,说明你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生说:“谢谢校长。“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给学生说:“来,拿着。”学生又诧异了:“怎么了,校长?“心里面纳闷万分,难道我今天还打对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陶行知接着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了那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学生说:“谢谢校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陶行知接着问:“那你觉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呢?”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可以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这是我做的不对。我下次不会这样鲁莽,这样暴力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陶行知马上拿出第三颗糖,对他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想到后面不再犯了,真是好孩子。我应该奖励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讲完了,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此刻你的感受如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能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性格上的平和、教育孩子的智慧和对孩子深深的信任和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颗糖是陶校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对孩子“认可、赞美、欣赏、鼓励”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奖励孩子的原因要具体,落实到人格品质上。这是一种看见,也是一种欣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颗糖是奖励孩子“尊敬师长”,第二颗糖是奖励孩子“见义勇为、勇敢正义",第三颗糖是奖励孩子“知错就改,承诺不再重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我认知是来自于周围环境对他的评价,特别是幼小的孩子。孩子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来自于父母、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所以,每一次认可、赞美、欣赏鼓励孩子的时候,请你明确的把你看到的孩子人性的闪光点告诉孩子,而不是一句简单的“不错”、“做得很好”这种笼统的概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森塔尔:对孩子表示赞信任,孩子真的会朝着这些期待发展,成为更优秀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控制情绪,用智慧看见事物积极阳光的一面,并及时反馈你的肯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是面对孩子打架,很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长首先自己的火气先上来了,不问青红皂白先骂孩子一顿出出自己的气,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孩子觉得很冤、很委屈,或者他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也会表现得理所当然,为什么呢?因你惩罚过我了,惩罚过了我的错也消了,下次我还可以这么干,孩子是这么想的。陶校长面对孩子打架“过去制止了他们”,我们不知道陶校长是如何制止的,肯定不会上来就对两个孩子指责一番、说一大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打架不对”的大道理。任何一个事物最起码有两个面,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其实任何事物我们都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去看待它解读它,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进而解读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就案例中两个学生打架,打架是一个行为(不好的行为),两个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打架,打架背后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事物的另外一个面了。当然你还可以用这种思维继续去看打架这同一个事物:为什么是在教室里打架而不相约到操场上去打?看来是这次打架是偶然发生的,不是蓄意谋划的...这个案例中陶校长及时的发现了打架原因是积极的阳光的,并及时给了孩子反馈。</b></p>